12年有多长?144个月,624个星期,4000余个日夜。
12年意味着什么?一个孩子过完了最后的儿童节,一只小狗走完了它的一生。
8月31日,新闻评论栏目
《今日话题》自2005年9月1日刊出第一期始,整整走过了12年,发出了第4000期稿件
。
这世上所有东西都有保质期,可只有超市货架上的食物,经过生产厂家严格测试,给出了明确日期。至于其它,人们只能估算——12岁的新闻评论栏目,应该很长寿了吧?
如今可能关注老牌互联网媒体的人并不多,大家当然也不会发现:
传统四大门户中,只有腾讯新闻把一屏中央的焦点位置,留给了原创新闻评论栏目
。这个栏目就是《今日话题》。编辑部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如今资格最老的编辑已在这里干了七年。
腾讯网首页
借4000期的契机,媒记君和
《今日话题》
主编丁阳、资深编辑张德笔
(以下统称“今日话题”),一起聊了聊这档栏目编辑部的那些事儿。
胖子俱乐部:工作5年涨了50斤
《今日话题》的五个现任编辑都是男性,平均年龄30岁,无一例外是胖子。
丁阳说,这是比较了
国际肥胖标准
得出的结论,“所有人的BMI(国际通用体重指数)都大于25,不是超重就是肥胖。”张德笔属于“严重肥胖人群”,5年来的体重增长了50斤。增速均匀,每年10斤。丁阳好一点,只长了40斤。
体重增长只是表象,这背后是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动密集型工作。
媒记:编辑部集体体重超标,“过劳肥”算工伤吗?
今日话题:
我们的栏目是日更制的,每天一期,加上副牌“话题君”的快评,即使轮班,平均
每人也是两周三篇重点稿件
的节奏。每天中午选题会互相辩论一两小时后,下午确定选题,之后就是漫长的夜晚供编辑写稿,以保证第二天上午9点推送。
我们有个观点:“过劳死”是伪概念,“过劳肥”是“真工伤”。《今日话题》稿件需要大量论据支撑,
长期伏案查资料,久坐不动就会胖
。熬夜写稿免不了吃夜宵,出少进多,这是长胖的永恒定律。不知道工伤里面,以后会不会算进“过劳肥”?
媒记:漫长的夜晚……看来熬夜是个基本功?
今日话题:
对新编辑来说,是这样。熬夜不需要天赋,要靠练习。我见过不少人崩溃的样子,包括我自己。
你见过凌晨3点的北京吗?我们见过凌晨3点、4点、5点的北京。
不习惯的时候,熬夜毁三天,第一天熬夜,第二天可能睡不着,第三天也萎靡不振。这意味着新人一周里大多时间都会精神恍惚。
媒记:中午定题,下午不能完工吗?
今日话题:
有时候我们下午6点才定题。每个人工作习惯不同,对材料的执着程度也不同。一般而言,一篇稿件的操作时间在10~20小时之间。我们约过一些纸媒的资深媒体人,他们可以很轻松地完成1000字的社论,却对2500字以上的《今日话题》一筹莫展。因为
社论只需要表态,而我们强调论据
。一篇稿子背后,是数百个网页和十万字的文献的支撑。
媒记:消耗那么多时间精力,值得吗?
今日话题:
有些媒体人整天叫苦叫累,觉得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其实网络编辑很少外出采访,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能累到哪儿去?可能短期内会付出大于收获,但长期来看,两者一定成正比。
12年坚守:从未开天窗,鲜少被打脸
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
百年过去,这句话依然是当下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公共事件不反转几次,都不能称之为公共事件。反转之间,公众被带了节奏,成为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这其中不乏意见领袖和自媒体大V。走过12年的《今日话题》,却有底气说:我们几乎从未被打脸。
产妇跳楼、女员工隐孕入职、程序员之死……《今日话题》经常会关注这些热点新闻。这些文章的共性是:
论
述的重心不一定要落在是非判断,阐释现象和普及常识,同样也很有价值
。
当需要下判断的时候,会非常讲究逻辑和证据。丁阳讲述了《今日话题》对选题“产妇跳楼”的操作过程,其中或可一窥“不被打脸”的秘诀。
关于“产妇跳楼”的三篇稿子
对这次事件,编辑部进行了几次讨论,达成共识:医院声明出来后,很多人都在根据结果倒推过程,对家属进行有罪推论。可“产妇跳楼”百年一遇,事实不可能那么简单。双方措辞绝对,很可能有人在说谎。这时候就不要急于表态,要“克制”。
《今日话题》出了3篇稿子。前两篇,一篇评述“家属不签字,医院不手术”,一篇介绍“无痛分娩在中国的普及”。
这两件事很重要,而且无论新闻如何反转都不会变
。助产士“医院未明确剖腹”的言论出现后,符合编辑部的初步判断,当有这个必要性的时候,《今日话题》还是会给网友明确下结论:医院此前的行为就是甩锅。
媒记:做过最抓狂的题是什么?
今日话题:
难做的题有两种。
第一种难在
资料搜集
。比如《上海76个外卖小哥因交通事故伤亡》的新闻中,没介绍准确的伤亡情况,也没交代全国各城市、职业的交通事故情况的背景,就很难推出“外卖小哥交通事故发生率高”的结论。而别人都希望你表态,但这时候你不得不克制。
第二种难在
思辨性
。有些稿子不需要找任何材料,只需纯输出观点。比如“王宝强事件”,统计出轨率毫无意义,人们只想听分析。纯分析,非常考验功力。
成熟的编辑有两种能力:
一是对新闻的敏感度,即预测新闻传播状况的能力;二是克制,即“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的能力。
媒记: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你们心目中的好文章呢?
今日话题:
好文章不需要标准,但时评分三六九等,“论证严密、论据全、数据齐”其实是最低的标准。《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工作年限都在30年以上。他们不需要到处找材料,就能自成体系写出新观点。返璞归真,最见功力。
永远缺人,希望新鲜观点加入
这些年,舆论主场从纸媒到门户网站,再从门户网站转向社交媒体。作为一个长寿的新闻评论栏目,《今日话题》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今日话题》曾做过一期“空鼻症”的选题,揭示“耳鼻喉科医生最容易被杀”的现象,《南方周末》做了跟进报道。张德笔认为,这其实是
评论栏目跨界,承担调查记者的责任
。这种独家稿件,容易出现爆款。
一位读者反映,《今日话题》推出“强制更换智能水表”的文章后,当地自来水厂就中止了收取高额水表费的行为。网络评论栏目,又行使了
媒体监督
的权利。
媒记:移动端的打法和PC端有哪些不同?
今日话题:
我们有内容和形式上的改变,适应移动端年轻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内容上,我们的
选题更年轻和实用
,比如会做粉丝经济和科普类选题。形式上,以前一篇稿子的平均字数是4000,最多时候有6000,现在最多3000。
字数少了
,信息密度要求就更高,对剪裁的要求也更高。
媒记:你们招人的标准是什么?
今日话题:
标准是:
能不能写,靠不靠谱
。性别不限,虽然现在编辑都是男性,但以前也有女性挑大梁的时候。专业不限,丁阳学的是环境经济,张德笔学数学,每个人专业都不一样。我们期待新鲜血液注入,希望有观点、想表达、肯吃苦,时间充裕的大学生兼职投稿,用作品说话,栏目也很愿意根据传播效果支付稿酬。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