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561字 预计阅读:5分钟
通常来说,电商的转化率在3%-4%,4%就算很优秀了。换句话说,有100个人进入了商品详情页,最后成交的只有3个人左右。
想到这里,我脑洞一开,
知行
也应该有
转化率
啊!
1、不要知行合一,要知行转化率
概念的定义太重要了,我们通常对
知行
的定义,都是
合一
。一旦种下
知行合一
这个概念,仿佛无法知行合一,这一场学习就是失败的。
于是,我就想到用
知行转化率
来替代
知行合一
。换句话说,知行合一就是知行转化率达到100%。然而,不是所有的技能和知识都能知行合一。
以一个公司的架构来说,越是基层的工作,做的事越偏向于
知易行难
。事情都很容易理解,难在重复持续地把它做到。例如销售工作,方法和套路在工商文明诞生初期就已经被琢磨出来了,难在做到。所以厉害的销售都是实战出身,而不是理论出身。
越高层的工作,越倾向于
知难行易
。例如战略决策,行动只是一个决策,然后交给其他人去执行,难在知道要做什么。
知行合一是很少的,大部分情况下,知行转化率才是一个常态。有了这个概念,我们还可以用它对目前你正在学习的各类知识定位——
对于知易行难的知识,提高知识转化率的重点在行动方法。
对于知难行易的知识,提高知识转化率的重点在学习方法。
如果你定位错误,难免会有“学了那么多,却没有什么用”的感受。因为,你学得某些知识,可能就不是能直接拿来行动的。下面说一说,知行转化率具体怎么用起来。
2、使用知行转化率与知行坐标系
有了知行转化率,我就想画出一张坐标图。
有了这个图,就很容易的对自己正在学习的知识进行区分。这里很多读者都有看得到,我就以得到专栏为例。
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属于
知难行易
的范畴,经济学思维落实到行动通常就是在于一个决策,决策之前,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做完了。例如,用经济学思维去决定买不买房,投不投资,给员工多少福利,行动是简单的,知道如何行动才是困难的。
吴伯凡老师的《日知录》和熊逸老师的《书院》也是
知难行易
,甚至是一点不涉及到行,难点全在知上。
知难就体现在,知道一个理论不够,你要应用还得推论,还能结合具体场景再推论,还要修正。
笑来老师的《财路》,我个人认为更倾向于
知易行难
。看完他的内容,你会发现他讲的道理是如此的简单,没有任何晦涩的概念和术语,难在行动,并且是持续不断、长年累月的行动。
有了这样的定位后,对待这些不同类别的心态就要放正了:
学习知难行易的知识,若你感到没什么用,是根本没必要的。这个品类天然就是极低的知行转化率,所以看上去“无用”。
要翻阅这道知行转化率的屏障,需要用学习方法,找它与行动之间的组块接口
。
当然,这里的“极低”是狭义上的。任何底层知识,转化到行动上都是困难的,不那么显而易见,但长期来看确实非常有用的。
学习知易行难的知识,提高知行转化率,需要的就是行动。
更准确地说,是行动的方法。基于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两个概念构建的行动科学,可以为行动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这我还在研读,之后会单独写关于行动的主题。
在这张知行坐标系中,不同的知识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3、在知行坐标系中,调整知识定位
有一些知识,例如编程,看上去是在知难行难的范畴。但完全可以通过拆解,转移到知易行易中去。
但要注意的是,很多编程烂教程,都是拆解到了知难行易的范畴。因为教程创作者写了很多对他来说确实已经很简单,对新手来说却很难的内容。
例如知乎上,你去搜编程如何入门这样的话题。点赞最高的,几乎都是烂教程。写出烂教程,并不意味着创作者的水平不好,而是他们无法回到小白的思维去思考。比如,让你把w3school上的理论全部做一遍,再把理论看一遍。发心很好,初学者看上去会感觉不明觉厉,实际学习通常又会放弃。
知难不难,行难不难,你有主观感知,所以非常容易就能定位到坐标系中。然后根据知识的特性,拆解到适合自己学习的范畴中去,对应的解决方案就非常明了了:
▼
点击
原文链接
,即可订阅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