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达叔关于经济、房产、自媒体和其他生意的一篇总结文章。他提到了信息差、不变的东西、刺激计划、经济大刺激等关键点,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逻辑。他还谈到了自己对慢慢变富的理解和实践,包括拒绝合作项目的标准、对宏观经济的看法等。
达叔强调了信息差和认知差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包括医疗行业和房地产市场。他提醒读者要深入研究真实的数据和权威的信息,避免停留在情绪中或被误导。
达叔提出了“慢慢变富”的理念,并分享了自己在这个理念下的实践。他强调只做能看懂的生意,注重现金流和永恒的需求。他拒绝激进的扩张,只赚能力范围内的钱。
达叔认为大刺激是必选项,并分享了关于经济刺激计划的观点。他指出,权威人士公开谈论此类计划是形成新共识的信号。他还提到了通胀的问题,并提醒读者在全球大通胀的时代,要保护自己的财富。
这是达叔的第1497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知识星球里:《星球密语—达叔周报+定期洗粉,洗洗更健康》。
见了一个十年前的合作者,分享了一点商业模型和创作逻辑。
今天周末,去给一个小孩过生日,十岁了。
出门前,看到一个新闻,某个大佬,昨天发表了一个激进的建议:
2年内10万亿经济大刺激计划,通缩摆上台面后,大佬发声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医疗说,你那个达叔买房的账号,崛起的速度很快。
一个月的时间,出来了10万+,还跑出了好几个破万的文章,整体阅读量,能稳定在5000左右了。
以前,只能看到你一些观念类文章,并不成体系,现在能看到很多刺激的数据。
很多数据、角度、是我们从来都没看到的,也没想到的。
比如,我们以前一直认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最离谱,结果和欧洲的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家比,差远了。
比如,这一轮两年多的房价调整,我们普遍觉得,天都要塌了。
结果放在全世界的尺度里,竟然相当于毛毛雨。
起步晚,波动幅度低。
中国的房价暴跌,放在世界历史里,是什么水平?
全球城市经验,房价下跌多少是底?
还有,你写了丹麦人口595万,首都哥本哈根才66万,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人口才30多万,法兰克福才76万。
人口体量,才相当于我们一个县城,一个二线城市的某个区。
而苏州一个城市的人口,比两个丹麦都多,苏州的GDP放在全球,能和芬兰、巴基斯坦打平手。
达叔说,你现在看到的数据、角度,还只是我整体内容的十分之一,后面还有很多神奇的内容。
更多的内容,会在知识星球里,在线下见面会分享。
尺度都很大。
比如,我最近会分享一个数据,是讲新加坡的。
国内几乎所有人,都在扯着嗓子喊,觉得当年学香港的土地模式,学错了。
应该学新加坡模式。
事实,是这样么?
纯属放屁。
我们的规模,压根就学不了新加坡模式,如果真的学了,现在的经济水平,根本就不可能攀爬到世界第二。
别端起碗吃饭,放下碗就骂娘。
更离谱的是,总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新加坡的租屋好,要是我们有,那就太好了。
等你真正看到新加坡的租屋数据。
1,新加坡租屋价格也一直在上涨,该买不起,照样买不起;
2,新加坡人自己都在努力摆脱租屋,租屋的高占比,每年都在下降,正在被他们自己用脚抛弃。
所以,既然要研究一个东西,就要看的深一点,看最真实的,最权威的数据。
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停留在情绪里。
就比如在你熟悉的医疗行业,在宣传里、在舆论场里,都在宣传福建的某明模式。
行业内部的专业人士,和舆论场里的人士,就会产生两个认知。
产生的信息差、认知差,在某种程度上,既影响赚钱效率,也影响生命救治质量。
你能和谁去说理?
只能关起门,和小范围交流,就够了。
多说一句,都会被闭嘴。
昨天在知识星球里写的,定期洗粉,本质也是这个逻辑,用来节约心力,消除噪音。
医疗问,出来了很多新东西,也有很多额外的变现模式,你为啥不考虑?
达叔说,我这个账号的定位,是慢慢变富。
我看过一些人来嘲笑达叔,说这货的口号,喊的好像快一点都不行,他们很不舒服,也看不懂。
然后呢?
近5年的时间过去了,嘲笑达叔的,几乎都暴雷了。
要么项目黄了,要么资产被清零了,账号被撸了,人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笑话人,不如人。
再比如,达叔流量起来后,每个月都会有各种人,来找达叔合作,还有推一些城市,一些楼盘的。
达叔瞄一眼,就拒绝了。
拒绝的理由是什么?
要么,是城市能级不行,我自己都看不上,我为啥要去推?
要么,是开发商品牌不行,从来没听过,在雷声滚滚的时代,万一有个闪失,罪过就大了。
还有,就是时间点不对,一个刚开的新盘,达叔也不敢推,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以前市场好的时候,开发商的策略是,逐渐加价,后面卖的比前面的贵,这种情况是可以的。
大家都开心。
但是,在过去两三年,情况反了。
一些盘,刚开始的时候,牛逼哄哄的,卖近4万一平,把六七成的房子卖掉了。
突然发现,行情急转直下,卖不动了。
然后,开始一路打折,卖到了三万左右。
假如不小心,谁要是赶上了在4万时候搞的团购,基本就废了,全掉坑里了。
而后入坑的,在进入二手后,反而是占了便宜的。
里面还有很多的额外考虑,问题是,你要是从来没操作过,没在一线研究过,你能想到这些门道么?
不能。
然后,就容易掉进坑里。
再比如,但凡是我推的项目,一定是我自己验证过,实操过,论证长达一年以上的。
而且,合作的人,一定还要靠谱。
绝对不能是一个不体面的人。
就比如,那个果切的项目,我去年就投资了,运行了一年,在二十多个城市跑通,才开始在星球里小范围合作。
而且,仍然劝退了一些不合适的。
想送钱,我们也不要。
原因是,你不合格或太牛逼了,不适合做这个生意,吃不了这个苦,赚这个钱的性价比太低。
按照这个逻辑,从来不搞激进的扩张,只赚能力范围内的钱,我们就是在践行慢慢变富的逻辑。
你不理解,那是价值观不匹配。
就没必要继续交流。
我只做我能看懂的生意,现金流充沛的生意,永恒的需求,从来不变的生意。
医疗,房产,自媒体链接,哪怕是那个果切,都是刚需,过几百年,还是一个生意。
医疗说,我看到很多人说,房子的逻辑已经变了,没戏了。
达叔说,说这种观点的人,要么蠢,要么坏。
没有必要搭理。
如果是单纯的蠢,谁都有蠢的时候,尤其是越年轻,越容易看不清这种钱袋子运转逻辑的蠢。
更该怕的是谁?
像20年前的牛刀之流,自己靠流量吃饭,自己赚了钱买房子,自己赚的盆满钵满。
却利用悲观的人性,迎合大众。
不搞商业启蒙,只搞迎合和愚弄。
可不可以?
也行。
毕竟为了商业效率,为了安全,没有启蒙的义务,但骗人终究是不对的。
会被时间反噬。
比如,最近有个头部大网红,某个司马先生,被弄去代言了一个白酒。
结果,翻车了。
几乎全都是骂他的,连带着把那个白酒品牌的直播间,都快骂崩了。
双方都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合作者也没有认识。
医疗问,那你认可大刺激的方案么?
2年内10万亿经济大刺激计划,通缩摆上台面后,大佬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