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dribbble.com
基因概念股狂欢了这么久,有基因界腾讯之称的华大基因终于正式登陆创业板,走完了一波多折的上市之路。华大基因创始人、董事长汪建表示:“公司终于有了一个资本对接的平台。”华大基因 CEO 尹烨则直言:“基因检测不光高大上,还要接地气,精准治疗不能是精英医疗,应该是普惠医疗。我们应该让每一个检测能很方便的得到,而且也能负担得起。”
此次上市的华大基因仅仅是华大系的子板块。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华大基因第一大股东、汪建执掌的华大控股发现,华大系近两年再度扩张,原先 10 个子板块各自增添了新成员,也进一步延伸至运动与营养、药物、物流等。而扩张背后是一众“华小公司”在细分领域的追赶甚至反超,外资测序龙头往中下游延伸也成了华大系成长路上的劲敌。
另一方面,基因检测虽然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却谈不上真正普及。无创产前筛查是中国首个获批应用于临床的二代测序产品,这一领域的应用和竞争都较为成熟。而更多企业布局的是肿瘤早筛、临床、愈后检测以及酒精、减肥等大众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这类产品目前都没有统一的入行门槛和监管规范,市场价格、应用和竞争较为混乱,检测效果也参差不齐。
华大系首个上市公司
华大基因的前身为华大医学,2012 年至 2013 年间,华大医学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将第一大股东华大控股下属从事临床应用服务相关业务公司的股权纳入华大医学体系内。
2014 年 12 月,华大医学启动与华大科技的重组。自此,华大控股旗下面向临床和科研两大市场的业务进行合并,华大基因由此而生。
本次华大基因募集资金总额为 5.47 亿元,发行价格 13.64 元 / 股。华大基因发行后总股本为 40010 万股,对应发行市盈率 22.99 倍。上市首日,华大基因以 19.64 元收盘,总市值达 78 亿。
华大基因的高估值和众多机构抢投一直为外界热议。对此华大基因 COO 张凌回应称:“PE 的倍数我们可能很难在这个时间去给一个高或者低的定性结论。跟我们这个行业相可比的是 Illumina,它现在市值大概是 300 亿美元,国内很多医药公司的市值也是在 100 亿美元以上。”
事实上,此次上市的仅是华大系的一分子。招股书显示,华大基因现有 43 个股东,除了华大控股、华大投资、和玉高林,其余股东占股 0.06% 到 2.24% 不等。其中,华大控股是华大基因的控股股东,而华大控股由汪建持有 85.30% 的股权。
记者注意到,华大控股控制的其他企业一共 75 家,其中除了 13 家“自设立之日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未实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之外,有 17 家在 2016 年全年度实现盈利,其余企业的净利润皆为亏损。
这 75 家企业构成了华大系现在的生态版图,涵盖 10 个板块: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大基因学院、国家基因库、GigaScience 杂志、智造、科技服务和临床医学、农业应用、司法、水产以及基因孵化器。前 4 者为非营利性机构,主要从事科研。
其他板块则在陆续增添新的子公司,例如智造板块在原先收购 CG 公司的基础上增加华大设备、香港设备、华大智造和武汉智造。同时,华大系的版图不止步于此,去年年中华大营养和华大运动前后脚注册成立。
在华大系快马扩张的同时,竞争对手们也没闲着。整体来看,华大基因在中下游领域面临“华小们”的竞争,这类企业核心班子来自于华大,又逐渐在各个细分领域追赶甚至超越华大,例如今年 4 月借壳上市的贝瑞和康,抢在华大基因前面成为基因测序第一股,还在无创产筛领域与华大基因分庭抗礼。
上游设备厂商的竞争则给华大带来不小的压力。基因测序上游测序仪、试剂耗材领域长期被 Illumina、Thermo Fisher 和 Roche 分羹,Illumina 的产品独占鳌头,行业一致认为 Illumina 占据了全球 70%-80% 的市场份额。
近几年,Illumina 已通过并购等方式完成全产业链布局,华大的国产测序仪也在去年获得“准生证”。尹烨透露:“算上临床机构、科研机构和友商,国内应该已经超过两百多台我们的测序仪在‘服役’了。”
华大基因人力资源总监李治平进一步表示:“有人说是华大核心竞争力是科研,有人说是测序仪,但我觉得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式,这是其他企业不具备的。”
基因检测落地挑战
二级市场对华大基因的上市反响热烈,但基因检测的落地却没那么红火。
华大基因财务总监陈轶青表示,华大基因将在生育健康、基础科研、药物、复杂疾病四大领域投入,生育健康领域预计未来还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生育健康类服务也是华大基因主要营收来源,招股书显示,其生育健康类服务包括 7 个产品,2016 年收入 9.3 亿元,占比 54.62%,无创产筛的营收贡献无疑是最大的。
无创产筛是应用于孕期产检的一项技术,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提取游离 DNA,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生物信息分析,得出胎儿发生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风险率。
这是国内首个获得允许临床应用的基因测序产品,在 2014 年遭遇叫停,2015 年又重新放开,国内目前共有 109 家机构获得资质。即便如此,华大基因副总裁刘娜透露,中国的无创产筛覆盖率依旧不足 20%。
尹烨告诉记者,无创产筛在各个城市的覆盖率不同。“深圳的覆盖率现在已经超过 50% 了。这个过程中技术要跟得上,价格要降下去,当然前提资质要合法。”
记者拿到无创产筛的检测报告注意到,报告明确指出“仅对所检样本负责,供医师参考,不作为诊断证明之用。”其筛查结果一般分为低风险、临界风险等,临界风险者需要通过羊水穿刺等方式进一步诊断。
基因检测技术在复杂疾病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业内一致认为肿瘤市场的想象空间远比无创产筛要大得多。
肿瘤包括早期的检测、预防、监测、干预、治疗、愈后等环节,基因检测早已是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必备项目,主要应用在两方面:一是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即利用 DNA 测序技术,确认导致患者患病的基因或者受检者是否携带有肿瘤易感基因;二是肿瘤靶向药靶点检测,即在分子靶向药使用之前检测病人是否携带药物靶点,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以提高用药效率。
不过,基因测序技术在这一领域的临床应用还未放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技师雷秀霞告诉记者:“我们临床使用的包括基因芯片、荧光定量等,都是比较成熟的方法。二代测序前景比较好,但是近两年才兴起,应用到临床各方面还需要摸索。”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演进,液体活检走进了大众视野。液体活检是指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将肿瘤筛查深入至 DNA 层面,利用高速测序仪来测定人体血液中漂浮的 DNA 片段,据说是可以提前数年发现肿瘤。目前,国内从事液体活检的公司有上百家,绝大多数做的是针对于肿瘤病人的基因检测,比如伴随诊断、术后复发监测以及诊断分型。
“液体活检我们也看好,但这个技术还在研发阶段,部分用于临床我认为不是很完善,包括富集、纳米、肿瘤细胞标记技术等还需要一定的研究。”雷秀霞说。
在肿瘤早筛方面,市面上已有各种各样的肿瘤基因检测产品,比较多的是易感基因检测,供应方包括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博奥、贝瑞和康、诺禾致源等,几乎成了基因检测公司的必备产品。
尹烨透露:“中国一共批了 5 家可以做肿瘤检测的第三方试点机构,华大就有两家。我们也在将临床意义研究比较清楚、临床靶向药物相对比较丰富的肿瘤种类,跟监管部门沟通争取能早一点把医疗器械进行合法的注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