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长江商学院MBA
长江商学院MBA项目官方微信。一个不浪费你时间的微信,一个有价值,有故事的微信。为所有想通过长江MBA实现Big Dream的有志青年,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有效的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知识产权局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长江商学院MBA

管彤贤:什么在阻碍中国的创新?

长江商学院MBA  · 公众号  ·  · 2021-01-29 18:00

正文

“创新”这个词可谓是响彻中外,家喻户晓,但不可否认的是,到底什么是创新,又该如何去创新,管彤贤认为,社会上还存在着一定误解;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管老对创新有着独特的见解。

口 述:管彤贤 上海振华重工公司创始人、原总裁

来 源:正和岛《决策参考》


01

科技和创新不是一件事


今天到处都在谈科技创新,但必须要强调的是,技术可以创新,而科学只能发现。它们是两条路,并不是一件事。


我们可以把科技看成一个副词,把创新看成一个动词,用科技来修饰创新,但把二者放在一起谈其实是不妥的。


因为技术创新必须要有科学原理的指导,而科学原理从哪产生,对于中国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过去,我们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今天又走向了信息产业经济,整体是向上不断发展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工业经济这个发展阶段,中国是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工业经济中的很多理论也不是中国人创造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逐渐习惯于通过理论和实践上的模仿来快速取得研究成果,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原始创新 ,久而久之,对很多事情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02

创新从模仿开始


当然,也并不是说模仿不行,相反,世界上很多成果都是我学你、你学我,在模仿中创新进步的。


像汽车最早是德国人发明的,后来美国人学了德国人的技术,并进行改良,让汽车走进普通民众的家里,发扬光大,这其实就是一种模仿。


而对中国来说,我们的模仿则出现了两大问题:


1. 模仿的量太大了


前段时间,我看到金一南教授的一个讲话,他说除了5G以外,从1840年到今天为止,找不到一项中国首创的技术。


话可能有些绝对,但背后的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


2.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举个例子,二战末期,美国发明了B-29轰炸机,苏联也弄到一架并进行了仿制,也就是后来的图-4轰炸机。


有意思的是,苏联拆解的这架B-29,它的机翼上有几处弹洞,是之前被炮弹击中后留下的,还没来得及修补,但是苏联的工程师不知道,结果图-4的机翼上也留下了几个位置相同的洞,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


我们的国产起重机也是一样,机身上到处都是加油孔,但今天的轴承其实不需要像过去一样,频繁地加润滑油了,这么做完全是过度用油,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加油孔呢?就是因为技术是从国外学来的,不敢不加油,觉得只有按照人家的图纸来才是正确的,自己没有多加思考和改进。


这就是不当模仿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重视首创,探索原理,在技术上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否则,类似的例子还会不断上演。


03

创新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需要明确的是,今天已经不是爱迪生、法拉第的那个时代了,他们的创新完全是靠双手摸索出来的,像爱迪生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才发明了白炽灯,几乎把能用的材料都试了一遍。


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信息产业时代,最常谈的是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相关的创新,而这些领域的创新是无法再靠双手摸索就能实现的,它一定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


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一些耸人听闻的事情就会不断发生,比如我们的一个省级单位竟然给中央报水变油的创新项目,让人难以置信。


还有芯片,我们需要在高端芯片领域加大研发投入,这没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一个砖瓦厂也能搞芯片,一个纯净水厂也能搞芯片。国家提出支持芯片行业发展后,竟然有6000多家企业纷纷提出要研发芯片,还好后来及时叫停了。


很多明显不可能、违背规律的事情就不要创新了,尤其是一些高精尖领域,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想要创新绝非易事。


04

不要做没有市场需求的创新


创新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学校主要负责教学和理论,而企业的最终目标都是要赚钱的,从哪赚钱?一定是从市场中赚钱。


那企业的研究对象就得符合市场需求,不能搞一些完全用不到的东西,否则即便是一个创新产品,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举个例子,海洋上有很多具有腐蚀性的污染物。我们的船需要涂上一层油漆防止海洋寄生物寄生。有一家涂料厂的漆就不错,可以保持3年的有效期。我就问他们,能不能把有效期延长到5年,可以的话我就买。


后来他们告诉我研制成功了,还用在了“辽宁号”上,我说那我们也用。这就是贴合市场需求的创新, 创新要讲经济效益,这个前提就是得有用。


03

振华创新,主要靠这三件事


再聊聊振华,可以说,振华就是靠创新起家的。我们在2006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企业第一次拿到的。


至今我们已经取得了30多项专利,很多人也问我,振华是如何实现创新的?现在想来,主要做了这三件事:


1. 选拔领军人物


我认为,创新的关键在于领军人物,企业里要有大领军、中领军、小领军,这些领军人物要具备足够优秀的特质:有渊博的知识、有顽强的毅力、有百折不挠的韧性,敢为世界先,敢于接受失败和挑战,善于总结经验,敢冒险并且把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能埋头苦干,等等。


2. 领导要做好后勤工作


在团队开展创新工作时,我会和他们讲清楚前进的方向是什么,并为他们排忧解难。实际上就是做好后勤工作。


比如,我们在改造运输船的过程中,上面下了一个红头文件,说是不许改造船只,可当时的情况是,如果不组建运输船队振华就死掉了,我只能一边顶着压力让大家继续造船,一边找领导沟通。


而且我发现这个文件的文理不通,是有人在背后借着文件来反对我,它并不能代表领导的意图,几轮沟通下来,这件事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作为领导,当大家遇到麻烦和困难时,必须要及时出场。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领导是搞后勤的,不懂不要紧,得把懂的人推上去干。


3. 重奖


毫不夸张地说,当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还是六七十万的时候,我们的单个奖金就达到了一百万。


我觉得今天更应该重奖,取消公司奖金总额限制。一方面要和大家讲清楚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大家的日常生活。


想一想,他们辛辛苦苦地工作,结果买不起房,只能窝在一个小出租屋里,腰杆都挺不直,那还有什么激情搞创新?所以必须舍得分钱,给他们好的条件,给他们重奖。


当时,国家对于奖金总额还有一定的限制,但合资企业不受限制,我就办了一家合资企业,然后从香港汇进来一笔款,把奖金给大家分了下去。


这也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把一家企业做大做强,寻求新的突破和变革,势必会惹麻烦,会触犯到很多旧规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