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报道了昨天(10月2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全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点关注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授奖情况以及获奖的各个项目和公司。上海建工集团共获得10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多个获奖项目涉及提升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软弱土地基循环加载特性、大跨度体育建筑索结构关键技术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其他获奖项目的亮点及其应用领域。
市政总院参与的《富水地层盾构隧道结构灾变机理及韧性提升》等项目针对富水地层盾构隧道结构韧性提升开展研究,提出了复合管片的设计方法等。
基础集团参与的《软弱土地基循环加载特性与动力灾变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等项目聚焦软弱土动力灾变机理和高效动力分析方法等。
四建集团牵头完成的《基于数字技术的历史建筑群保护与更新关键技术》等项目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开展历史建筑群保护更新的研究。二建集团、四建集团参与的项目聚焦近现代历史建筑预防性保护与功能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等。
导读:昨天(10月23日)上午,全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14项(人),其中46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29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114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9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
上海建工集团共获10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一等奖2项
市政总院参与完成的《富水地层盾构隧道结构灾变机理及韧性提升》
项目,针对富水地层盾构隧道结构韧性提升开展研究,提出了复合管片的设计方法,实现了复合管片在盾构隧道的首次应用,采用组合结构的设计方法显著提高了隧道的韧性。
此外,项目研究了不同纤维对提升高内水压作用下盾构隧道管片的力学性能的机理,提出了提高盾构隧道管片韧性的设计方法。
基础集团参与完成的《软弱土地基循环加载特性与动力灾变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聚焦软弱土动力灾变机理、长期交通重载和地震极端动载下的灾变控制技术,提出软弱土循环变形弱化模型及高效动力分析方法,桩基循环承载特性预测精度明显提高。
研究成果被纳入相关规范标准,指导了上海等软土地区机场跑道、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等工程的建造,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软弱土地基循环加载特性与动力灾变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等奖7项
机施集团参与完成的《大跨度体育建筑索结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项目,针对大跨度体育场馆索结构在新建、改建更新的施工难题,创新研发了大跨度体育场馆索结构安装及施工控制技术等成果,有力地支撑了上海浦东足球场、FIFA世俱杯上海体育场整体改造等索结构工程的成功建造。
一建集团参与完成的《大型复杂项目重大施工风险耦合理论及智能控制技术与工程应用》
项目,针对超高层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防控,设计开发形成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备,提供全封闭的安全防护体系。研发了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安全风险事件预警及防控技术,构建施工重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方法,在张江科学之门东塔、徐家汇中心、宁波中心大厦等多项重大工程中进行应用。
市政总院牵头完成的《基于多源无机固废综合利用的低碳道路建设技术与示范》
项目,根据“碳达峰碳中和”“无废城市”国家战略需求,
攻克了渣土固化性能量化调控技术,解决渣土路基低模量、高变异的难题;发明了建筑垃圾再生集料自修复基层和高性能面层材料,解决再生集料基层易开裂、面层耐久差的难题;创建了钢渣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解决钢渣应用等级低、利用少的难题。
四建集团牵头完成的《基于数字技术的历史建筑群保护与更新关键技术》
项目,针对历史建筑群保护更新中存在的历史文脉保护、功能空间重塑和安全韧性提升三大难题,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开展了群落建筑迁移保护、群落风貌保护织补和群落安全性能提升等专题研究,解决了历史建筑群保护更新下的各类矛盾和突出问题,全面建立了历史建筑群多维度保护传承和多元化有机更新关键技术。
四建集团牵头,中央研究院、安装集团参与完成的《基于数字孪生的医院建筑智慧运维与优化技术》
项目,针对医院的建筑空间和系统错综复杂、运行机理不明晰、传统被动式的运维管理模式难以满足高标准的系统可靠性与节能要求的难题,研发了以数字孪生医院建筑为基础的智慧运维和高效优化技术、设备、系统和标准体系。
项目成果为上海东方医院、新华医院、深圳南山医院、平湖二院等多个大型医院运维管理保驾护航。
建材科技集团参与完成的《建筑材料碳足迹识别评价体系与精细化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系统研发构建了建材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基础理论与方法。
项目建立了阶梯式碳排放评估模型体系、基于能碳双控的建材碳排评价、生产能耗限额和绿色建材评价标准体系,形成了精细化减排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全国预拌混凝土绿色示范工厂(上海建工谊建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