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运动
1
人有两个缺点很容易被忽视。
一个是,人都有偏见,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偏见,很难存在绝对客观这种事。
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立场和知识储备给出见解,立场和知识本就是前人基于自己偏见给出的结论,基于偏见得出的新结论,自然也会带有偏见。
另一个是,在利益面前容易忘记风险。
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这是常识。但是总有人看到高收益会忘记高风险这回事,很多高收益的事就像两元博500万回报那样,有出无进。
借钱,赚钱,高攀,下嫁……涉及利益的问题,一定都会伴随风险,如果盯着别人允诺的回报,不看自己的风险,那对方要赚的,可能就是你投入的本金,可能是钱,可能是人生,可能是命。
2
如果一个公司,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开始走下坡路,且势头不可逆转。
第一批走的,会是比较聪明已经看到终局的人,第二批走的,是曾经误以为可以扭转局面,但是尝试无果后,接受现实的人。
最后留下的,全是后知后觉、工作能力差和给同事使拌的人,平常只盯着自己眼前那点利益,不顾他人死活,只有看到公司没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处境是怎么回事。
3
我发现很多实干家很少在网络上发言。
作为亲自经历过很多困境,对于创业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很熟悉的实战家,去看那些网络上的创业导师的发言,可以说是漏洞百出,而且忙于自己的事业,不屑于去指出他人问题所在。
对于没有创业经验的人来说,创业导师的理论看上去都很对,但是真到下场实操了,一定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实事求是,灵活应对。
想要看一个人的真本事,不要问那些太大的话题:怎么赚钱,怎么找项目,怎么拉投资……这种话题去问AI都比创业导师说得好,而且能给你几百种方案不重样。
要去问细节问题,某个具体卡点问题,只有在一线实操的人,才能知道卡点问题出在哪。
4
人嘴两张皮,谁掌握解释权,谁说的就有理。
劝人自私,就说天地都不仁义,要把人当狗玩弄,你也别太把人当人,满足自己最重要。
劝人无私,就说天地不标榜自己仁义,世间万物在他眼里和草扎的小狗没什么区别,一视同仁。
5
词汇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清晰程度。
如果你对某个领域的词汇和概念不了解,就没有思考这个领域问题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清晰表达出来对这个领域的问题和见解。
反过来想,想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就要改变自己的词汇,比如,精修一门语言的更多词汇,或者学一门母语之外的语言。
主持人爱看新华词典不是说着玩的,只有对词汇足够了解,才能用起来游刃有余,清晰表达。
6
人遇到一件事之后,第一反应,一般都是一种基于过往认知的习惯反应,条件反射。
第二反应,是对第一反应的思考和纠偏,是基于过往认知对做出应对的评价和调整。
第三反应,才是基于当下事实,综合多方因素做出的较为理性的判断。
实事求是,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
7
活在“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永远十八岁”这种他人为自己编织的、愿意用来自我洗脑的谎言里,就像温水煮青蛙,等到不得不面对自己不年轻这个事实的时候,一切就很难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