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ookface
无人是孤岛,一书一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他拍的电影,是打工人最强嘴替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产后康复“羞耻”下,我才开始直面我的子宫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人生最不需要“装”的地方,还得是这里 ·  3 天前  
读者  ·  晚安一句话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ookface

26年20多次考试失败,70岁一生心血倾塌,胡适却说他是失败的英雄

bookface  · 公众号  · 杂志  · 2019-07-11 08:02

正文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张謇

01

张謇5岁就能背诵千字文,父亲对他十分钟爱。

13岁的张謇已饱读诗书,有一天老师给他出了个对子,上联是“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立刻回答道:“ 我踏金鳌海上来”。

老师十分意外小小年纪的张謇竟对出此等佳作,非常高兴。

1868年,15岁的张謇参加人生中第一场科举考试,果然一举中了秀才。

可命运似乎和他开起了玩笑,从此屡试不中,直到1885年才得举人。

此后4次会试,又均遭失败。

张謇一气之下把文房四宝全毁了,自15岁以来,已在入仕的道路上走了26年,进出科场20多次。

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少年考到蹉跎的中年,他下定决心不再应试。

然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特设“科恩”会试。

父亲苦苦恳求张謇再试一次,张謇难违父命勉强答应后匆匆进入考场。

可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回张謇竟然真的金榜题名了,还是第一。

阅卷人翁同龢一直很赏识张謇,他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

光绪皇帝按清廷惯例授予状元张謇为六品“翰林院修撰”官职。

长达27年漫长科举之路终于结束,然而中状元的这一天,张謇却没有丝毫兴奋之情。

甚至金榜题名没多久,张謇便主动放弃了自己奋斗了几十年的心血。

站在历史风起云涌的浪尖上,张謇这个艰难的决定,改变他的一生,也为中国历史重重写上让人惊叹的一笔。

他的人生不仅仅存在于一个末代状元的头衔上,更是20世纪中国光彩夺目的一笔,却也是力挽狂澜又无力回天的悲叹。

02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出现了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主战与投降的斗争也日益尖锐。

张謇积极参与了包括翁同龢在内的帝党发动的“主战倒李”运动,上书弹劾李鸿章妥协投降之罪。

但毫无成效。

《马关条约》的签订让张謇愤慨至极,他在日记中写下: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痛定思痛,张謇下定决心实业救国!

当时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原材料,并在当地办厂,把产品高价销售,牟取暴利。

张謇对此深恶痛绝,他奔赴全国各地考察,先后奔走于上海、南京、南通、海门等地。

当他看到南通一带棉花多、产量高,棉布的销路也好,就决定先在南通办棉纺厂,激动地当即起名“大生纱厂”,取自于《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

然而募集资金便开始四处碰壁,张謇还特意跑到上海去筹集资金,江宁布政使桂嵩庆、官商盛宣怀都曾答应张謇将出资入股。

但当大生纱厂动工之后资金告急,桂嵩庆答应的钱屡催不应,盛宣怀也默不作声,百般闪躲。

张謇到上海招股没有收获,甚至没有旅费回南通,只得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在四马路卖字三天,赚取旅费。

虽然狼狈至极,张謇却从未气馁。最后终于筹集到机器与启动资金。

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南通的唐家闸动工,次年拥有20400纱锭的大生厂终于开机生产。

生火发电时,张謇向着电火灯光三叩其首。他一生的荣耀也自此开始。

可运营资金紧缺,张謇决意破釜沉舟,全面投产,用棉纱的收入来购买棉花,维持运转。

随后几个月,棉纱的行情走好,纱厂的资金不断扩展,工厂正常生产还有结余。

大生纱厂终于脱离险境,起死回生了。

03

大生纱厂投产后的第二年,就得纯利5万两。

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1900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国家正在欧洲激战,无暇顾及中国市场,外纱进口很少,纱价节节上涨,也给大生纱厂提供了市场环境。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张謇的个人影响,使大生纱厂的盈利节节攀高。

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初期最成功的一个棉纺织企业,大生纱厂开创了近代中国民营企业之先河,开拓性的创造了先进的企业制度。

从1899年到1921年的23年中,大生纱厂由一个发展到四个,共获利白银1600万两。

为了解决纱厂的原料问题,张謇还以大生纱厂为基础,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

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创办了大生纱厂以及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

在中国民族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大生纱厂越来越壮大。

宣统三年辛亥,张謇时年59岁。

张謇利用轧花下来的棉籽创办了广生油厂,利用广生的下脚油脂创办了大隆皂厂、办大昌纸厂。

最初是想把大生的下脚飞花利用起来,为大生生产包装纸和翰墨林的印刷用纸;又为了大生的运输需要,办懋生房地产公司;

为了大生各厂仿造一些机器设备,又办了铁厂,为垦牧公司造一些农具、织布机、轧花车等。

1920年,大生资本集团达到巅峰,利润创历史最高达到千万两,是大生纱厂第一年获利的约1000倍。

04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多元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唐闸镇工业区。

同时张謇又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并在天生港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开通了公路。

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港口。

在当时,张謇对南通的建设已有极为清晰且很前卫的规划理念,包括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

这些理念的实践也使得南通被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1920年南通唐闸人口近万户,已接近5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

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上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

一个弹丸小镇,因为张謇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张謇虽然身处封建社会,功成名就成为金榜题名的状元,但他没有选择心安理得地享受既得利益。

而是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国家,成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先驱。

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他不顾一己力量之微弱,一生殚精竭虑。

1903年,东渡日本考察期间,张謇亲眼目睹了日本的实业和教育在政府奖励与扶助政策之下迅速发展的现实。

他认识到:日本的强盛并不仅仅在于实业和教育,而且还在于对封建旧制度的改革。

由此,张謇幻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成为立宪运动的支持者和推行者。

1904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驻外国使臣孙宝琦、胡维德等人以立宪的日本战胜专制的俄国为理由:联名电请变更政体实行立宪。

国内的督抚也纷纷响应。

05

1905年底,清政府为了缓和时局,被迫接受了张謇等人的提议。

先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又于次年6月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张謇大受鼓舞,遂与汤寿潜等人联合江、浙、闽三省商学两界200多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并要求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

1909年9月,江苏省咨议局正式成立,张謇当选为议长。

他联络全国各省咨议局发起了请求速开国会的请愿,提前召集国会成立责任内阁。

然而三次请愿皆失败,请愿代表团准备继续请愿,清政府却恼羞成怒,逮捕请愿领导人。

张謇对清政府大失所望。

1911年10月10号,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革命爆发之际,张謇虽没有官职,却又有着别人无法拥有的地位和声望。

从王公大臣到各界名流,都对他非常的尊重。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各省纷纷独立,明争暗斗不可避免,张謇凭着他的威望和智慧,处理众多问题,化解矛盾。

此时的张謇,虽然赞成共和,却仍旧不愿辜负朝廷。

因为在情感上是痛苦撕裂,当年的光绪皇帝面对众进士而选择了张謇当状元,这份知遇之恩他无法轻抛脑后。

他支持革命只是希望国家早日结束动荡、恢复安宁的局面。

从1913年10月到1915年11月,张謇担任了整整两年的农商总长。

为了推行他的实业救国方针政策,张謇主持制定的各项政策、法令、条例和规划等,推动当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张謇首先从精简机构、紧缩编制着手对农商部进行了改革,借以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他还注重法律,先后主持制定了工伤保险法、矿法、公司条例等一些法规,建议保护和振兴工商业。

在引进外资方面张謇更表现出非凡的气势和气魄。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谈判签订“二十一条”出卖中国,对此张謇怒不可遏,愤然辞职。

心灰意冷的张謇只好退守南通来实现自己的救国之梦了。

06

从政失败的经历让张謇意识到:要想改变国家贫困落后的状态,仅仅靠个人的努力,终究只是螳臂当车。

既然我改变不了一个国家,那么就从自己身边做起。改变南通,打造实业的同时,用全民教育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微小改变开始做起。

早在1902年,当大生企业开始盈利时,张謇就着手兴办新式教育,他在通州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学校。

此后20年,他又陆续办起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10所大学。

从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再到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张謇用心打造了一整套教育系统,并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和推广。

张謇还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

1914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女工传习所,自此打造了南通刺绣品牌“沈秀”,使女子们得到一技之长。

如今的“沈秀”也常作为国礼赠送。

1922年,民意投票选举“最敬仰之人物”,张謇的得票最高。

这一年,他70岁。

没有人料到,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降临。

1921年,通海地区突然遭遇特大台风,南通一带江河泛滥成灾,摧毁了南通的许多水利工程。

随后而来的是大生纱厂不断袭来噩耗。

持续走红的市场突然走黑,向来盈利的大生一厂亏损30多万两,二厂亏损31万多两。

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大生企业的主产品关立刻失去了东北市场,这一年也成为大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张謇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

07

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张謇的事业开始全面崩盘。

10月25日,大生一厂首先将全部固定资产500万两作抵押,向中南盐业、金城大陆银行,联合营业事务所借款70万两,条件十分苛刻。

1925年,张謇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企业集团终于资不抵债,宣告停产。

7月,上海的中国交通金城、四行和永丰、永聚钱庄组成债权人团,全部接管了大生纱厂。

工厂连年亏损,放在今天可能咬咬牙也能挺过去,但是当年一没有政府扶持,二没有金融机构的支援,资金链很快就断了。

张謇常常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更是严重拖累了大生纱厂。

张謇甚至出国借钱,可直到去世他都没有等到自己的生意出现转机。

1926年8月24号,张謇在南通病逝。

出殡之日,近乎全城民众都赶来为张謇送行,巨星陨落。

1895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到1926年张謇去世的30年间:

他创办了一批又一批企业和文化教育事业,涉及工业、农业、水利、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创下了很多全国第一。

他独一无二地缔造出一座城市的传奇,深刻地改变了南通以及中国。

张謇这位晚清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凭一己之力努力探索着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他是近代中国民营企业的开路先锋,是劈波斩浪的时代先驱。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尽一生。

胡适曾说:“张謇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他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虽败犹荣!

人生不止有成败,更有为理想信念孤注一掷的一腔热血!

张謇是那个风雨时代的一束光,点亮了一个时代的黑暗,虽然人生的最后一败涂地,可他一生的光芒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