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最自在的中年女性,拎着麻布手提袋上班 ·  18 小时前  
新周刊  ·  这个冬天,西双版纳有点热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当爱指手画脚的外婆,遇到了强势的我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人生最不需要“装”的地方,还得是这里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1-02 18:00

正文


“摊牌了,我就这样。”


回想这几年,你身边是不是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走直率的“不装了”哲学路线了?


哪怕是曾发誓做“都市丽人”的姐妹,精致感直逼“高质量人类样板间”的Bro,都在压缩自我舒适的空间以换取外界评价体系高分的年复一年里,感受到了完美主义的剥削和铁拳。


于是,“装不动了”“懒得装了”的人们,集体意识到了“不装了”才是“天赋人权”,“Make my own life”才是仅此一次的生命自由要义,也是重新学习真诚地面对生活、更好地善待自己、自如伸展生命广度的最朴素却又总被忽略的生存智慧。


做自己,才是真理


人们发现,“向外展示完美的自己”和“扮演迎合系统奖励机制的NPC”常透露着一股不由自主却停不下来的“班味儿”。“向内聆听真实的自己”和“做一个在主线之外依然可以活出自己故事的主人公”,却有一种生动天然心甘情愿的鲜活劲儿。


放下附和快节奏、单一价值体系的紧绷和模仿,找到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线”和“MeTime”,好像能离真正的自己和理想的生活更近——斗恶龙和救公主不是我想做的,到山脚下撒欢儿可能才是我的天赋。


与其活出“预制人生”,不如活出“第一次”的人生。毕竟,充满“人机味”和“班味儿”时的那个自己,都不如有“人味儿”的那个自己,更像自己。



人生最不需要“装”的地方

还得是这里


“不装”,在城市生活里其实颇有难度。现代人的24小时被分割在了不同的建筑空间里,这些空间像文件夹一样分门别类,也把人分割成不同的功能属性。


着急忙慌无法忍受慢人一步的地铁车厢、供应预制味儿早餐和咖啡的便利店、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打卡处、摆满各种发票和表格PPT的工位、充斥着一个又一个棘手任务和火药味儿的会议室、不断躲避“锅”和“坑”并随时准备好防御和攻击的工作群、和九分熟的朋友五分熟的同事两分熟的陌生人networking的餐厅、人群蜂拥而至的“出片儿”商场和游乐场、陈列着巨大显瘦镜和蛋白粉的健身房......


两点一线的生活,人也渐渐变得麻木


功能性的、高效率的、精装修的、快节奏的、集体性的、强目标的空间,让置身于其中的每个人也像极了巨大齿轮里的分身和剪影,运行其中。而家里,或许是生活里最不需要“装”的地方,也是最成全真实的自己的地方。




理想的家是什么样子?


对于在城市各个空间里高速运转、奔波于不同“角色”的人来说,理想的家是什么样子?


为了设计出理想的家,我们绞尽脑汁


过去,“理想的家”常会被著名设计师和家居博主们定义和引领。端庄、大气、豪华、精致、极简,妆容美观,一拍就是一张杂志封面。期待着拥有“同款”小屋的人们跟随着这些设计师为家里增添物什之后,却发现这样的精装样板间并不适合自己舒适地伸展自己的灵魂,也并不适合自己“生活的尺寸”。


作为生活里的“自留地”和独属于自己的“MeTime”场域,家是内在自我的表达,是允许身体和内心都能坦诚相待、倾诉一切的空间。


在班味儿和人机味之外,家是最能容纳自己人情味儿的地方。


你想住在一个什么样的家里?


理想的家,不需要“绩效打分”,也不必“完美主义”。不必一掷千金的精装修,千篇一律的极简风,更不需要一时原木色,一时水晶灯,自带分享朋友圈的美颜滤镜。


点击观看视频


与那些他者用设计原则和方法论缔造出来的家相比,自己亲手营造的家,将心爱的兴趣、物件、爱好、承载美好回忆的纪念品大方放在最显眼位置的家,跟自己的经历、情感一同生长、日积月累出的家,才是最懂自己、最能安放自己身心的家。




不装了,我家就这样


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摆满整个家里,是小红书用户@supersunic 的居住哲学。对她而言,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当你是一个三分钟热度的人,你的家就会变成一个昂贵的兴趣仓库。因为喜欢露营,所以就牺牲了一面墙装上洞洞板挂装备。从一张野餐垫,到一套桌椅,然后想到户外吃饭、睡觉、劈柴生火,慢慢就有了一墙东西。然后你开始想去车开不了的地方,就开始买登山包,从出去一天到出去五天。所以又牺牲一面墙挂背包。后来又觉得背着包太累,于是又多了两辆自行车。当然,一旦爱上户外,就不是那么简单。滑雪板也成了装饰画。别人的客厅都是摆杂志,挂画,我的客厅全是‘乱七八糟’。玩飞盘后又多了一些飞盘摆件。于是,斥重金买的房子现在变成了我的‘爱好仓库’。但是我还在探险的路上。下一面墙‘牺牲’来做什么好呢?”


小红书@supersunic晒自己的露营装备收纳区


@supersunic 的家里,遍布她的回忆和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的痕迹。日积月累出的家,记录了属于自己的热爱之路,也让自己的生命“热度”有容身之所。


和追求高效能、高节奏的城市公共空间相比,许多年轻人乐于在家里奉行低能耗哲学:要能偷懒、也要低耗。扔掉不舒适的“标配”,寻找让自己更便于躺着、趴着、悠闲独处着、和朋友聚会着——总之能更包容自由伸展的陈设。


小红书用户 @绿岛潜水艇 说自己家里有“一堆破东西”,她的居家哲学是“糊弄着把日子过好才是正经事。”和追求豪华软床的博主不同,她更习惯硬一点的床,这样睡眠质量更好。因为腰伤过后,很多动作都使不上力,还容易二次受伤,她索性放弃了厚床垫和笨重的床架,选了更轻便的款式以及材质,这样无论是收纳还是日常清理都轻松很多。


滑动查看更多

小红书@绿岛潜水艇


脏衣篓和牛皮纸袋也有大用处,“攒了好几天的脏衣服,看不见就相当于没有,等同于我把不想叠的衣服一股脑塞衣柜里,穿的时候再拿出来熨平。妈说:小时候糊弄你妈,长大了糊弄自个儿。我说:生活的智慧。”“布帘,唯一的功能在于遮丑。网上都说家居博主的家难道没有破烂儿吗?有,都在布帘儿后有了,还有头顶的柜子里。”


最自然状态下的家,也是容乱率很高的家。很多人喜欢“绿岛潜水艇”家里的“日常”:舒适散漫松弛的状态,也是很好的生活状态。而“糊弄着把日子过好”是更随心的生活智慧。


@FISHERMAN鲁 践行了“在家里,爱好不需要收藏,可以坦荡荡地占据最心爱的位置”的居住哲学。作为一个“钓鱼佬”,他喜欢将各种渔具、模型、工具挂在客厅墙上展览。过去,很多人将“收纳”作为兴趣爱好物件的归宿,但现在的居住者可不靠这种方式“敝帚自珍”,以达到空旷整洁,而是诚实地将这些喜欢的东西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一回到家,看到这些喜欢的东西,便可以随时为自己的情绪和心灵充电,也能以家为始,探索更大的世界。


小红书@FISHERMAN鲁


在工作-生活模式越来越灵活的现在,居家办公、远程兼职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选择,而年轻人们也以家为园地,不断探索两者之间的和谐平衡。


家既可以是工作间,也可以是休息区,更是能调和二者的无边界空间。用户@海牛moumou 就将自己的家打造成了既能专心工作、又能随时随地充电休息的地方。“居家办公久了,一起床就习惯性往工位上一坐,家里的布置也越来越像工作室,什么都想往墙上挂。朝南的客厅冬天的阳光很好,一上午就可以把屋子晒得暖暖的,中午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格外放松。”无边界感的客厅,缺点是每天光速上班,但又可以满足自己24小时自由切换的生活状态。


小红书@海牛moumou


住过了精装修、网红风格、不同设计师标化的房子后,人们最终会回归到和自己的生活习惯更匹配的居住环境里,既活得舒适又能收获情绪价值。


博主@爱生活的佳叔 的父母刚搬进别墅时,曾让他头疼了一段时间,“爸妈喜欢有福不享,有苦硬吃,三十年前的国民床单还在使用。喜欢在别墅里种菜。后来发现,他们其实也挺会享受生活的。两个人现在已经习惯了每天自制一杯蔬果汁,也很享受躺在床上,调整到自己舒服的角度看电视。在他们心里,自己种的菜,不光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吃的放心。”——这是属于他们的“不装了”和“MeTime”的时刻。家居空间作为人生活的容器,完全为人的需求服务。在家里,舒适和松弛才是最重要的。



小红书@爱生活的佳叔


相比把家装全部交给设计团队操刀,亲手营造自己的家,是如今巧手的“家理人”们更加热衷尝试的方式。


小红书博主@啊阿晚 将装修剩下的碎瓷片做成缤纷的开关面板,这样的艺术品天底下唯此一件;博主“亭亭不带女字旁”将猫抓板镶进了装饰画里,既给房间增添艺术色彩又让猫咪分外眷恋;喜欢读书的“笨手姑娘小岳”拆掉了电视墙,设计了一面书墙,用悬浮书架营造出了隐形感——一点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一点别出心裁的手工和创意,就能打造成“独家设计”,带有主人和这个家亲密互动的印记。


小红书@啊阿晚


在“20分钟公园效应”和“citywalk”风行的同时,很多“爱家人”悉心打造居家环境,创造出一个个可以在家中Roomtour、栖息、安睡、恢复精神能量的空间。


博主@彩虹糖 将自己的小家打造成了“i人的深夜安全感小屋”,色调温暖又充满可以安然蛰伏其中的幸福感;@nono- 将弱电箱改造成了“汤姆和杰瑞”的小屋,让小时候钟爱的卡通片角色住进了自己的家,生动可爱。在这样的家中散步,也能乐趣横生,越住越依恋。


小红书@彩虹糖



在我内心故事的最佳听众面前

尽情表达自我


家,是内心故事的最佳听众,也是最成全你的真实与坦诚的地方。


在越来越多的“家理人”分享居住哲学和家装环境的心情转变中,小红书看到了“爱家”“念家”“眷恋家”的人对家的理解越来越丰富、广阔、真实、坦诚、独特、亲密、美好。


在小红书发布的2024年居住趋势报告里,人们与居住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年轻人对家居生活倾注了更多的热爱与情感。人与家的联结正变得愈发紧密。


点击即可跳转进入《2024年小红书居住趋势报告》


不断探索“家”的理想模样和生活广阔想象的小红书发现,家不再只是陈设和装修的“橱窗”,而是承载了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真诚表达的自由。在不同的“家理人”身上,小红书看到了时代变化中,每个人对理想生活的感悟,更从内心出发,与感觉相通。


家因人而鲜活、生动、丰盛。好的家没有范式,皆是自我的映照。对于理想之家和“家理人”的理想生活,小红书积累日久的敏锐洞察力、深入内心的感知力、温情的理解力一直都在升级、更新、丰富、迭代,陪伴和帮助更多人创造出尽情享受“MeTime”的、属于自己的“理想之家”。


从探讨家的千万种模样到探讨人在家中生活的千万种方式,从展示“我美丽的家”,到展示“在家里的我的生活与态度”。在全新的家居哲学中,家可以是不那么有秩序的、也可以不那么整洁严谨、边界分明,而是可以充满人的性格、感情、回忆、温度、随性,成全人想蜷缩起来寻求安全感、或是尽情舒展开来的自由度,给予人倾诉自己内心故事、满足突发奇想的好奇心、包容泪与笑的理想之地——既可以在阳台堆满所有你爱的东西,也可以让每把椅子都有长出衣服的自由和权利。


如果人生有唯一“不装”的“MeTime”时刻,那便可以放心地留给家里。无论是喝茶、看书、玩手机、懒人躺,还是发呆、看电影、享受微醺时光,又或者坐着、躺着、趴着、蜷缩着、四肢尽情伸展着,忧与乐,泪和笑,都是独一无二的“MeTime”。


你的“MeTime”,是什么样子的?



#家里的哪个角落

能让你享受你的“MeTime”?#



作者丨应文

设计排版丨cc

图片来源丨小红书、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