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宇宙解码
宇宙起源,黑洞,虫洞,多维空间,相对论,量子力学,地外文明,迷失古迹,不解之谜,科技前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网  ·  姚穆院士逝世 ·  昨天  
环球科学  ·  你未来的种植牙,可能是从猪嘴里长出来的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宇宙解码

根据质能转换方程,地球每天接收的阳光的能量折算为质量是多少?

宇宙解码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2-17 17:22

正文

我们现在知道,由爱因斯坦推导出的质能转换方程E=mc所揭示的关系与宇宙万物皆息息相关,因为它适用于一切形式的能量。根据E=mc的描述,任何涉及能量释放的过程都会引起相应的质量损耗,而损耗掉的那部分质量也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以光和热的形式转化成了非物质能量。最著名的事例就是被扔在广岛的那颗原子弹,弹体中仅含有907克的铀,却释放出骇人的巨大威力。

同样,爱因斯坦在写下他那著名的公式时也强调,“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能量,皆与质量(惯性)有关联”,因此,爱因斯坦得出的结论是,“电磁辐射(即光)本身必然具有质量(惯性)”。那么,我们地球每天都在不断地接收来自太阳的光辐射,这种接收到的光辐射作为一种非物质能量,如果根据质能方程折算为质量,大概是多少呢?让我们先从太阳的发光原理说起。

20纪初期,科学家们对于太阳为何能够日复一日地释放大量能量而不枯竭这一问题知之甚少。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这颗恒星每秒释放的能量之高令人震惊——38600亿亿兆瓦/秒!科学家预测,太阳大约还可以存活45.7亿年。那么,太阳究竟是如何保持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每秒都能释放如此高的能量的?若“以普通的化学反应方式将氢燃料与氧气混合进行燃烧”,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只能维持大概1000 年。

1904年,“核物理之父”、新西兰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针对太阳辐射问题提出了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他认为,放射性衰变是太阳庞大能量的来源。到了20世纪20 年代,科学界开始猜测,爱因斯坦的E=mc公式与这个论题有一定的关系。英国物理学家亚瑟·爱丁顿提出,由于太阳核心附近的温度异常地高,因此氢原子和氦原子会失去电子。威尔士天文学家、发明家罗伯特·阿特金森于1931年第一个提出,太阳内部可能存在与氢、氦有关的核反应。

如今我们也已清楚知晓,太阳的质量约为2x10^30千克,大致是地球的333000倍。太阳的巨大质量使其具备了强大的引力,在这股引力的高强压缩下,太阳核心处的物质密度比铅的密度还要高出10余倍。这种高度压缩催生了太阳核心内部极端高温且密度极大的整体环境,并直接导致了核聚变反应的发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