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讲述了包拯在其60岁寿辰时,儿媳崔氏揭示了一个秘密,即她抚养的包綖(后改名为包绶)其实是包拯的儿子。这个秘密的背后隐藏着包家多次的悲欢离合和崔氏的无私付出。文章还描述了包拯一生的经历和其家族的变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包拯寿辰上的意外惊喜
包拯在寿辰上感叹自己断子绝孙,儿媳崔氏却抱着一个两岁的男孩出现,揭示这是包拯的儿子,引发众人惊讶。
关键观点2: 包家的悲情与伤痛
包家因包繶和包文辅的早逝而断了后,包拯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晚年续香火的重任落在包拯肩上。
关键观点3: 崔氏的坚守与付出
崔氏始终坚定守护包家血脉,她坚守道义和亲情,不嫁他人继续抚养包绶,教育他成才。
关键观点4: 宋仁宗的关怀与赐封
宋仁宗对包拯的去世深感悲痛,对包绶赐封官职并赏赐财物,对包家的遭遇深感同情。
关键观点5: 崔氏的荣誉与传承
崔氏的事迹被广泛传颂,被宋哲宗加封为永嘉郡君,她的付出和品质成为后世楷模。
正文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加★关注★不迷路
正文↓
公元1026年,农历正月,包拯迎来了他60岁的寿辰。府上宾客如云,朝中贤士纷纷前来道贺。然而,在这欢乐的氛围中,包拯却面露悲容,喃喃自语:“我断子绝孙,何乐之有!”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宾客们震惊不已。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猛然抬头,似乎在思考什么,半晌后,她抱着一个两岁大的孩童,扑通一声跪下,说:“这是您的儿子,小叔子已经两岁了。”宾客们面面相觑,包拯和妻子董氏也是一脸惊讶,不知这孩子从何而来。毕竟,包拯在朝中一直以铁面无私著称,处理事务公正无私,深受宋仁宗的信任。几年前,他因上奏请求宋仁宗早立太子,差点触怒龙颜。仁宗虽然仁慈,但包拯却深深感到皇帝的无奈和自己的无能。宋仁宗一向以仁厚著称,即便包拯因各种事务与他争论不休,甚至唾沫星子溅到他脸上,仁宗也从未责怪。好不容易盼来的赵宗实,两次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送出宫,饱受嘲笑。宋仁宗第一次对包拯语气不善地问道:“依爱卿之见,立谁为太子合适呢?”包拯自然察觉到仁宗的不满,但他的有理有据的回答让仁宗无从发作,却也揭开了包拯心中的伤疤。直到续弦董氏后,包拯在35岁时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包繶。由于包拯铁面无私,深得仁宗信任,包繶5岁时便被封为太常寺太祝。包繶天资聪颖,又有父亲的悉心教导,前途看似一片光明。他19岁时娶了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两人情投意合,琴瑟和鸣,很快崔氏便怀上了孩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婚后第二年,包繶不幸暴病身亡。包拯当时已经54岁,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他几乎崩溃。包拯稍感安慰,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亲自为他取名为包文辅。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包家,包文辅在5岁时早夭,包家从此断了后。包拯为人开明,不忍心耽误崔氏的终身幸福,多次劝她改嫁。然而,崔氏坚决不肯,她认为包拯是天下人敬仰的贤臣,自己应当代夫尽孝。包拯夫妇深受感动,无奈之下只好将她视为包家的女儿。于是,为包家延续香火的重任,再次落在了59岁的包拯肩上。董氏深明大义,坚持让包拯纳妾,并将丫鬟孙氏安排给了他。然而,孙氏并非贤淑之人,不仅缺乏前两位妻子的温婉,还仗着年轻任性妄为。加上自己年事已高,包拯自知子嗣无望,便做主将孙氏送回了娘家,从此两人再无瓜葛。崔氏不仅每天给孙氏送去补品,还苦口婆心地劝说道:“这个孩子如果生在包家,必定前途无量。”然而,为了包家的未来,崔氏决定将孩子秘密抱回包府,亲自抚养。尽管这个孩子是她的小叔子,但她依然倾注了全部的爱。包拯的寿辰日益临近,崔氏却迟迟找不到机会向公公说明真相,心中十分焦急。包拯闻言,大喜过望,感叹苍天有眼,竟在他60岁寿辰时送来如此宝贵的大礼。当他看到包绶和家徒四壁的包府时,心中更是五味杂陈。仁宗当即赐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并赏赐了包府许多财物,让一家老少能安稳度日。崔氏一生都没有再嫁,继续“长嫂如母”,尽心抚养着包绶。她为包绶请来名师,教授他治国之理,又为他主婚娶妻。直到崔氏病逝,远在开封的包绶连夜赶回安徽,披麻戴孝,俨然如孝子。宋哲宗得知此事后,加封她为永嘉郡君,诏书由大文豪苏东坡亲自执笔书写。而包绶也没有辜负嫂子的一番教导,他继承了父亲清廉公正的品质,深受百姓爱戴。包家的好家风,不仅来自包拯夫妇的言传身教,更离不开崔氏十几年的呕心沥血。
· 完 ·
/ 推荐阅读 /
▼
一天,官员喝多了酒,看到年轻貌美的丫鬟,便强行宠幸了她。事后,官员拍拍屁股,跟没事人似的,谁在意一个小丫鬟的命运?
清朝一女子效仿木兰从军,结果却在军营里有了身孕,最终下场令人唏嘘
发现更多皇宫秘闻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紫极女史】
点亮“在看”,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