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云易的思考
自由作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RTV辽宁之声  ·  刷短视频“刷”成2300度近视?这些习惯,正 ... ·  10 小时前  
宁德广播电视台  ·  紧急提醒!正大量上市!有人吃进急诊→ ·  20 小时前  
宁德广播电视台  ·  紧急提醒!正大量上市!有人吃进急诊→ ·  20 小时前  
融媒吴江  ·  正大量上市,两男子吃进急诊!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云易的思考

简说两代人之间的爱与“孝”以及人类进化的方向

云易的思考  · 简书  ·  · 2018-01-31 07:54

正文

https://expertbeacon.com/adoptive-parenting-building-bonds-strong-healthy-attachment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即:无论儿女是否回报,父母都得以爱对待之。 这是因为,父母把儿女生下来是父母的选择,由此让儿女有安全感从而健康地成长是父母的责任。这就是“选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一个人一旦做出选择,就要为后果负责。如果儿女出落得好,成长健康,甚至“有出息”,做父母一方面感到欣慰,另一方面还应让儿女感到那是他们自身的天赋所致,以促进儿女的更加自信;而儿女的人生一旦有什么差错,做父母的应该首先检讨自己,反省自己在养育上是否有差错,而非只仅仅停留于谴责儿女的不是。

是的,“居功不傲”“有责必担”,听起来父母很吃亏,但做不到这一点,最好不要生孩子。

儿女对父母的爱刚好相反,是有条件的。如果父母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出于自私而导致爱的缺乏,甚至虐待儿女,儿女不一定要以爱或“孝”做回报。 这是因为保护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健康成长,是每一个人的人生第一大任。父母生儿育女,就是要让自己的生命延续并健康发展,而父母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职,儿女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保护自己的责任,让自己的生命脱离父母的毒害而健康发展。所以, 儿女对父母有爱与不爱的选择

这就是自然规律,或者进化的规律。顺应这个规律的人种或物种就能向前进化,反之则倒退甚至衰亡。中国文化则刚好是逆其道而行之: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有条件的,儿女对父母的“孝”是无条件的。中国文化把父母对儿女的爱假定成必然从而不加拷问,把余下的所有努力都用来驯服儿女,让他们对父母无条件地顺从。夸张点说,整个中国文化的道德史就是在牺牲晚辈的条件下供奉父母的历史。所以在孝文化成熟后,中华文明的进化的方向不再是向“前”,而是向“后”(难怪“今不如昔”!)

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的老人,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牺牲自己”:西方的老年人多尽量离儿女远一些,宁愿仍受孤独也不愿妨碍儿女的生活;而中国的老人,越老越要不惜余力地耗费儿女的精力。由此好多中国人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的大的创造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在最成熟、最富于创造的年龄段要为老年的父母作贡献精力,更不必提还有自己的儿女的拖累(注)。一代一代,中国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这样消耗殆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