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认识我们自己,是一生的课题。人生大部分的痛苦和麻木,来自于认知失调产生的放弃和逃避,直到逃无可逃后被困难折磨甚至压垮。
正因为如此,我对亲密关系——或者说,我对于所有的人际关系交往——都注重成长性,而不是陪伴性。
不是说完全不需要陪伴,而是不以“陪伴”作为第一目标。
过于注重关系的陪伴性本身,类似于注重男朋友能不能随时对我好,是不是微信秒回,是不是每天问候……这仍是一种自认为人可以逃避独自面对人生责任的错觉。逃避的了吗?不说人性复杂,就说寿命,女性在寿命长短角度论是强者,强者只能背负强者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不被孤独打垮,稳定地控制情绪,温暖自己和力所能及的世界。
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女性短,而且大概率亲密关系中男性还比女性年长几岁,所以我们总是要为面对生离死别做好打算的。女人能从容面对生离死别也是时代的进步,比男人一死女人不是殉葬,就是衣食无靠,好多了。
拿了好处,就可以回馈社会。随着物质条件的进步,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加,让世界一半人口不再附庸另一半人口,这种生产力的解放本身就是一种回馈。
因为进步,因为回馈,所以我们这一代女性,必须要有对亲密关系更核心,也更有意义的要求。
当一个社会大部分女性还无法独立自主的时候,那么肯定注重陪伴超过一切,毕竟活着才有输出,“陪伴”这个概念类似于我出人,你出钱的一种等价交换——她们惧怕的是男性不需要你的陪伴,从而不再为你付出的时间买单。
要成长,是因为当物质条件可以靠自己吃饱穿暖以后,人就是会本能地需要精神追求。
没有任何一种精神满足,可以与感受到自我成长的自信和骄傲所媲美。
为什么感觉现在人谈恋爱越来越难了?因为精神世界的满足,比物质条件满足需要的门槛高的多。如果你还处在缺肉吃的条件上,男人给你一碗肉吃,满足你,很简单。但是如果你处在想发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那么在没接受过任何艺术欣赏教育的门槛前,当下哪怕送你一副大师名画,你也任何不会有什么触动。
亲密关系门槛高,就要对自己有要求——我们无法一只脚在新生活,一只脚在旧社会。注重精神世界的女性,首要打破的,就是对男人的物质依赖和陪伴性依赖。
许多人还不敢道破陪伴性依赖和精神需求是有矛盾的,她们仍然把感情的标尺定义成相濡以沫——我不是说感情完全不需要陪伴,而是现代社会,大家对于陪伴的实用性频率已经大大降低了,仍抓着死标准不放,反而增加了处理生活鸡零狗碎的难度,不必要地消磨了真正的感情核心。
你其实不需要男人早晚接送你,你其实不需要男人随叫随到给你送伞送饭,你其实也不需要男人手把手教你怎么生存赚钱——你对感情的不适来自于你在追求你不需要的东西,一方面你本能希望精神的成长,另一方面你现实里却仍然在被陪伴为大的思想所洗脑。
明明自己干的了的事情,一恋爱就觉得没个男人陪不行,不陪就不是谈恋爱,真陪了又发现不过如此……所以你才会有疑惑,觉得谈恋爱没动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放下女人就是需要男人时刻陪伴的思想包袱,才能谈一场自己想要的恋爱。
我很早就本能地发现自己并没有陪伴至上感。那个感悟好像是在看动画片的时候,就是类似于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什么是爱情,那个人说,啊哟如果你看见美丽的夕阳想和谁分享,那就是爱上谁。
我稍稍迷惑了下,因为我并没有这种感觉。我看见夕阳,特别是那种大蛋黄的时候,我会一直默默看到他下山。但你说特意打个电话喊谁和我一起看,真完全没想到。
那个时候,我有了觉得对方很重要的人——而我认为的重要恰恰就是哪怕他觉得看夕阳很无聊,我也无所谓。
美的事情,我自己能欣赏到,就足够了。别人是不是对这个美有同样的标准,我认为是个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