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无往不利
投资,相时而动,方能无往不利,讨论房产,股票基金,互联网等方面的投资机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终于知道为什么说俄语不用张开嘴了 ·  昨天  
冷兔  ·  以防你没见过马怎么刹车! ·  2 天前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虫子看到巨猫的景象 -20250206132740 ·  2 天前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大家孤独的时候能不能带上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无往不利

诸葛亮说的观其大略是什么意思?

无往不利  · 公众号  ·  · 2024-01-19 17:00

正文

题图由我司AI生成

诸葛亮说的观其大略是什么意思?

一、观其大略

有些人有没有天赋,真是很年轻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其实诸葛亮的很多事迹,很多都被删掉了。

《魏略》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当年,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游学。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夕,从容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笑而不言。”

就是说,诸葛亮青年时代,和 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学习的时候,其他三个人读书,都要搞的精熟,而只有诸葛亮是看其中的“大略”。

然后诸葛亮说这三个人,将来可以做到刺史、郡守的位置。
三个人问诸葛亮将来能做到什么位置,诸葛亮笑而不答。

这个历史,我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
那么理解成框架大于努力,学东西要学到核心思想,这个都没有什么错。

但是,不够深刻。

现在年轻人,很多人“转码”,因为码农工资高嘛。
我们就拿学编程来举个例子。

很多人学编程,是这样的,遵循学校老师教的,就是先拿一本很厚的书。
比如这样的,像字典那么厚,而且还是上下册:

拿这一类书,从头看到尾,每一个例子去练习,搞得非常熟。

那么,你这么学习,将来能达到什么水平呢?
可以在公司打工,有不少还是大公司。
因为大公司面试的时候,就是喜欢问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
最终,就是做码农,能做到一个中层的技术人员,已经顶天了。

并不是说这些书不好,而是这个学习方法是完全错误的。

我和IT互联网行业很多老板聊过,很多最开始都是编码的,非科班的也有不少。
这一类老板,小的公司有30-50人,中等的几百人,大的当然也有上市公司,上万人的也有。

那么,他们当年学习编程的时候,是怎么学的呢?
就是 观其大略

具体来说,就是先买一本编程书,就是看个大概,基本的东西搞懂了就行了。
接着,就去找一些刷题网站,刷刷基本的编程题,练练手感。
然后,怎么办呢?
就一个一杆枪,直接找个开源的项目,开始做自己的产品,有自己的产品,就开始卖了。

中间碰到不懂的问题,再去翻翻书,去网上查一查。

很多赶上互联网发展的红利,就做起来了。
就算还是打工的,在公司的层级也比较高。

道理很简单,别人是真能拿下一个产品的,可以直接卖钱的。

为什么这个两种学习方法差距这么大呢?
因为一个是 码农级 ,一个是 产品级

二、产品能力

编程,只是技术,本身并不创造任何价值,人们买你的产品,是因为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那些代码。
比如说网站、论坛、app、小程序,最终是满足业务需求的。

而这些需求,在书上是根本没有写的。
你把书看得再熟悉,也是没有用的。

你就直接上手实际的项目,马上就把别人框架,遇到具体的事情怎么处理,全部学会了。

那种那么厚的书,至少有80%的东西,你是完全用不到的。
你搞得再熟悉,将来还是会忘掉。

写书的人,面向的是所有人,覆盖了所有的场景。
比如说搞手机上的程序、网站、电脑上的程序,什么都写了一些。
你如果是做互联网上的东西,只是书上的一小部分。

就像微软的office软件,功能不可谓不多,你真正能用的,究竟有多少呢?
你就会那么一点操作,就不能写文章了?
无非就是排版丑一点,操作的时候别扭一点,没有那么美观而已。

重要的是写出好文章,而不是office软件的使用。

就算你只会编程那种最基本的顺序、分支、循环,也已经足以让你做出很多东西来了。

关键的是,看书那种学习方法,会让你纠缠于细枝末节。
你研究了十年,研究各种细枝末节,一个产品都没做出来。
这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最后皓首白发,一事无成。

而别人搞出了一个又一个产品,最终当上了老板。

你要早明白这点的话,成就肯定不止现在这样。

研究那么多,恐怕最适合的去做一个培训老师。

诸葛亮到刘备那边,别人一开始,就是按照大国宰相的路子走的。
关于整个体系的运作,是熟悉不比的,这才是有用的人才。
而不是寻章摘句。

就拿这次人工智能浪潮来说。
有些人,就拿php做一个网站,对接一个chatgpt,就赚了好多钱了。
虽然很多程序员鄙视php,但是别人就是做产品快啊,赚到钱才是正事。

所以,php程序员才喜欢说,php才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

如果按照学校老师教的那种学习方法,你跑去买一本人工智能的教科书,里面特么全是数学公式。
你看不懂不说,而且 80% ,甚至 90% 的东西,对于现在项目是无效的。

因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太快了,传统的人工智能那套理论,不能说完全没用。
至少是在项目上很少用得着。
等你把那套学会,黄花菜都凉了三遍了。

三、待天下有变

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说: 待天下有变。
机会往往就是在天下有变的出现的。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等到,寿命不够长。

之前,很多老板是做网站赚到了钱,后来是app和小程序,现在是人工智能。
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你要是读死书,抱着网站时代的想法,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被淘汰。

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居然等到了人工智能的大爆发。
这就是天下有变。

对于这次人工智能浪潮,我也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
就是现代的人工智能的原理,什么神经网络,Transformer架构,我都清楚。

但是在有一点上犯了错误。
就是OpenAI 2020年发布的一篇论文: scale laws for neural language models。
这篇论文,我之前就看过,简单的说,他们认为,随着算力和数据的增长,人工智能的能力会大爆发。

但是,当时模型的规模已经很大了,再往上扩大,就会很贵。
很多大公司都不敢走这条路,而且量变引起质变,不是总是有效的。

比如说,100万个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还是乌合之众,不可能打得过军队。

所以,我并没有抱有什么信心。

没想到的是,他们真的敢一直投入,直到chatGPT爆火,还真的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而且还出现了“ 智能涌现 ”,就是说规模大了之后,本来原来没有训练的的能力也出现了。

所谓的“涌现”,凯文凯利之前就讲过。
比如说昆虫,它们个体往往只做一些固定动作,但是在群体上却表现出很高的智能。
那么这个个体的规则和群体智能之间的差异,就叫“ 涌现 ”。

前不久,比尔盖茨和OpenAI的CEO奥特曼做了一次对话,比尔盖茨说,本来也是一直质疑这个事情的。
直到他亲眼见到,才相信是真的。

再说一遍,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至少当前是这样的。
但是,一个不会AI的人会被用AI的人取代。

要不是抓住人工智能这次机会,恐怕我也会和很多房圈的人一样压力大。
虽然我的房子没跌,但是压力总是有的。
抓住了人工智能这次机会,心态就平稳很多。

现在几百万的传统互联网项目我们公司都不接了,集中精力搞人工智能方向。

四、结语

学习,并不是说抱着一本很厚的书,才叫学习。
正确的方法是,观其大略,然后先干起来再说。
这个方法,比看书,取得的成就大得多。

而世界,又是变化的,适应变化才是符合天道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