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时代把关人  ·  内容审核该何去何从,有事没事跟deepsee ... ·  15 小时前  
新时代把关人  ·  内容审核该何去何从,有事没事跟deepsee ... ·  15 小时前  
知识星球精选  ·  小编节后已下岗,本文完全由DeepSeek生 ... ·  2 天前  
新闻在线  ·  警惕!春节剩菜,吃它比吃剩肉风险更大! ·  2 天前  
Hacking黑白红  ·  DeepSeek写高考作文,真的可以满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强颜欢笑.jpg |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4-04 20:00

正文

作者 | 水石



经过一整年的努力,你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奖学金,你满心喜悦,但看到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室友,你还是压下了内心的兴奋。



看电影时,男女主正生离死别互诉衷肠,你看着这一切心中本应该毫无波澜,可周围的哭声此起彼伏,你的心情也跟着莫名down了下来。



我们以为情绪是我们的私有物,但却下意识像变色龙一样随着场景改变自己的情绪“颜色”;我们以为情绪是不随环境而变动,却发现自己和外国友人在同一场景的情绪体验完全不同。



他人对我们情绪的影响为什么这么大?让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给你答案。



我们的情绪被什么影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情绪体验与生理的反应密切相关。比如,愤怒时我们会面色涨红;恐惧时则会变得呼吸短促。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将情绪产生与生理反应联系在了一起。早在很久以前,心理学家就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情绪和生理反应的关系上,并提出了许多相关的理论。



基本情绪理论 甚至 认为,人的大脑中有独特的神经结构基础来表征每一种基本情绪 [1]。



(图源网络,侵删)



然而,情绪仅仅是生理反应的产物吗?



科学家巴瑞特的一项研究中分析了许多篇文章,发现人脑中的情绪并没有特定的神经结构的“归属”, 不同的情绪是不同脑区共同活动的结果 [2],且对其中的具体关系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论[3]。同时,有研究发现, 对于同一件事的情感体验存在着跨文化地差异 [4],这一研究结果也让人们重视起 环境和文化对情绪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 曾经提出 人际传播思想 ,他认为, 社会群体的经验和行为影响了个人经验的形成和发展 [5]。举个例子,本来的你一直喜欢炸鸡配可乐,一天,你一不小心“穿越”到了韩剧里,发现身边的人都喜欢炸鸡配啤酒,不知不觉中,你对啤酒和炸鸡的组合可能会从尝试然后到逐渐爱上,这就是社会群体对个人行为和经验发展的影响。



那么,社会群体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体验以及情绪表达的经验呢?



有心理学家认为, 一些基本情绪可能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例如喜怒哀惧 ;但除此之外,人还有许多 复杂的情绪体验 ,这些情绪 可能是我们在社会文化中所习得,并加以理解和命名的 [6]。



要理解这件事,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一个理论—— 情绪的认知理论 。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 情绪 是一系列 由信念、欲望、需要、期望等 引起的 生理变化、行为和感觉 [5]。



假设你和对象吵架了,你气得火冒三丈,想着这样的对象何必留着过年。在这个过程中,你“生气”的对象是对方惹你生气的行为,你的信念是你对象的这个行为就是指向你的,而你的评价则是你对象的这个行为不够爱你,你最后的欲望是要和他分手。 这样的信念、评价、欲望等要素组成了你“生气”的事实。



(图源网络,侵删)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则建立在认知理论之上,它认为,我们情绪的起源是包含了信念、判断、欲望在内的态度, 而这样的态度往往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极大影响 [7]。



而支持这样理论的心理学家也往往将情绪定义为一个“症候群”,即 情绪包含着一系列成分,比如生理反应、主观的体验以及某些特定的行为 [8]。



比起那些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情绪理论,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不否认情绪的遗传和生理基础 但更强调 我们对于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方式是 从社会文化中所获得的 遵循特定的社会规则和评价的 来表征的 “暂存的社会角色” [5]。



就比如你送了一块表给朋友。其他的情绪理论会觉得这会调动神经系统继而引发内部身体的变化,我们因此而感受到兴奋或愤怒。然而,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则更加关注我们的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再例如,如果你的朋友是外国人,他收到表可能满心欢喜;而如果你的朋友是中国人,他可能就会因为觉得你在给他“送钟”而十分愤怒



也就是说,我们的 情绪反应倾向随着我们生长的社会和文化而有所不同



我们的情绪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反应?


在别人的葬礼上放声大笑,在婚礼现场失声痛哭,任哪个人想象一下都会觉得脚趾扣地、头皮发麻。而我们觉得尴尬的原因,自然是因为:


“一个人去世了啊喂!这么悲伤的事情你让我去笑?!”

“人家大喜的日子,我哭不是给人家心里添堵吗?!”



(图源网络,侵删)



我们似乎一直有这样的自觉,在该有的场合表现该有的情绪 。我们所接触的社会文化早就约定俗成了场景和情绪的匹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这种为大众所共同接受的经验,让充当了表达和沟通角色的情绪正确地发挥作用。




而像这样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其他人的喜爱,斟酌着合适的场景和合适的人表达出合适的情绪,努力让自己“合时宜”,则被我们称之为 情绪的策略性 [5]。



所以即使有时心中已经开始狂舞,我们面上还是不动声色——是策略性让我们的情绪有所掩饰。例如,我们清楚地知道,嫉妒和痛苦是两个不好的情绪,我们不能非常明显地展现在陌生人面前;即使我们的身边有一个死对头,我俩互相看不顺眼,但还是需要维持表面的平和;身为小小社畜,即使我们被工作烦得火冒三丈,也不能和大boss表达自己愤怒的情绪,不然第二天很有可能因为左脚迈进公司大门而被辞退。



社会和文化不光帮助我们将场景和情绪对应起来,更为我们规定好了不同群体的 “情绪范式” ,即 某个群体应该表现出哪些情绪 [5]。



一个孩子哭,我们会说:“别哭了,宝宝,坚强一点。”

一个青年哭,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么大人了,怎么还用哭解决问题啊?”



(图源网络,侵删)



在我们心目中,如果一个人吵闹、暴躁、哭喊,我们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失控”的人。可是如果这一切是在一个小婴儿身上发生的呢?似乎就变得可以理解、可以原谅,因为他们不够成熟,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掌控自己。这种“不够冷静”的情绪表现正是社会赋予孩子的情绪范式,我们虽然会因此而烦躁、批评他,但不会觉得这“不合适”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与他人交往、体验着有关情绪的部分,并 不断从中学习、内化 ,得到了一个早就被 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情绪规则



在我们很小很小的时候,笑甚至都是一种生物反应,没有实际的含义[9]。但随着我们慢慢成长,我们逐渐可以理解更加复杂的情感,包括隐藏和掩饰的情绪以及为了迎合当下场景和自身角色而表现出来的情感。这样的一幕幕变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样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则一步步被我们渗透、内化为我们的情绪准则



“不睡觉就会有坏人来抓你了……”,情绪的社会性有什么作用?


这样看来,我们的情绪似乎时时刻刻都与社会有关,但这样的机制有什么作用呢?



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的普遍约束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表现出什么情绪,因此情绪是带有 道德功能 的[5]。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 情绪参与了社会文化和道德规则的形成,并起着维持这些秩序的作用



我们会因为错怪了好朋友而感到内疚,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做错了事情;“地铁战神”之所以爆火,是因为人们对无良占座问题感到愤怒(不鼓励大家使用暴力解决问题x);制定法律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是希望用恐惧来让大家对于犯罪敬而远之。



(图源网络,侵删)



当然,和不睡觉的小孩说会有坏人来抓他也是利用了这点(狗头)。



此外,情绪的社会性在人类成长过程中——尤其是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研究显示, 表达积极情绪更多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受欢迎的行为,也更容易得到同伴的偏爱 [10]。也就是说,不只有社会在单方面地影响情绪,情绪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调节和表达,来帮助我们一步步地走向社会,这就是情绪的 社会适应功能



总的来说,在人类一生的发展中, 社会和情绪相互调节、相互影响,最终塑造出了一个协调的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 社会标准 固然影响了情绪的表达, 但决不是决定我们情绪的必然条件 。我们每一个时刻的 独特生活经验 ,我们见过的人、走过的路仍然在不断影响和修正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 构建着我们独特的情绪表达 [5]。



结语


我们每日奔波于生活之中,有时不得不戴上情绪的假面,恍惚觉得自己已经不是自己。



可什么时候的我们才是纯粹的真实的我们呢?躺在家里什么也不想干的是你,穿着卡通睡衣跑到宿舍楼下撸猫的是你,工作中成熟干练、冷静、值得信赖的也是你。



即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身不由己,但我们无法否认,每一个决定的背后都有着我们自己独特的判断,每一个选择的来源都是我们独特经历的熏陶和积累。



社会和文化的确在我们身上刻下许多烙印,但我们还是要相信,每一个每一个闪光点都属于我们,都属于独特的自己。



投票


学堂君

其实在很小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就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啦~在婴儿房里,一个婴儿哭泣,另外的小宝宝就会接二连三地开始哭,这种现象或特质在心理学中被称作共情~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再去了解了解共情的发展阶段哦!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梁飞,江瑶,肖婷炜,董洁 & 王福顺.(2022).基本情绪的神经基础:来自fMRI与机器视觉技术研究的证据. 心理科学进展(08),1832-1843.

[2]Barrett L. F. (2017). The theory of constructed emotion: an active inference account of interoception and categorization.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2(1), 1–23.

[3]Stanojlović, O., Šutulović, N., Hrnčić, D., Mladenović, D., Rašić-Marković, A., Radunović, N., & Vesković, M. (2021). Neural pathways underly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behavior, from old theories to modern insight. Archives of Biological Sciences, 73(3), 361–370.[4]van Heijst, K., Kret, M. E., & Ploeger, A. (2023). Basic Emotions or Constructed Emotions: Insights From Taking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0(0)

[5]费多益.(2013).情绪的社会形塑——认知科学哲学的视角. 自然辩证法通讯(04),82-87+127.

[6]Lupton D. (1998). The emotional self : a sociocultural exploration. Sage. April 2 2024

[7]Harré R. (198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motions. Blackwell.

[8]Averill, J. R. (1980). A constructivist view of emotion. In Theories of emotion (pp. 305-339). Academic Press.

[9]董文,桑标 & 邓欣媚.(2009).影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因素. 心理科学(02),304-307.

[10]谭和平. (2009). 儿童情绪性及情绪控制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06), 1391-1394.





作者 | 水石

编辑 | 阿童木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