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冬天,口罩再一次成为这个国家的主角,那么,
口罩有着怎样的历史?
它又是如何影响人类呼吸防护进化的?
人类对呼吸系统保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公元一世纪,哲学家和博物学家普林尼(Pliny,公元23-79年),
他利用松散的动物膀胱皮肤捂住鼻子来过滤粉尘,以免在粉碎朱砂时被吸入这种有毒的汞硫化物。
后来欧洲的医生也开始蒙面,只不过遮面物是一个鸟嘴面具,在眼眶的位置安装玻璃以确保能看见。在黑死病猖獗的十四世纪,带着鸟嘴面具的医生用一根木棍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查病,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被染病。究竟有效无效?多半还是心理因素更起预防作用。
16世纪的佛罗伦萨,著名的画家、博物学家——达芬奇在为其领主提供咨询的时候提出使用织布浸水捂在脸上,
可以防止烟雾等有毒化学品对呼吸系统的伤害,这种超前的方法至今写在防火逃生指南中;
据1275年来中国旅行的马可·波罗所写的《东方见闻录》一书记载,在中国的元代那些伺候皇帝饮食的人,口与鼻子一律都要蒙上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使他们所发出的气息,不致传到皇帝的食物上去。这种蚕丝与黄金丝织成的巾就是最早的口罩。
1799年,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在担任矿业工程师时发明了初代呼吸器。刚开始的呼吸器仅为了能够在恶劣的工矿环境进行呼吸以及观察作业,且多为橡胶织物制成。可是因为是无法进行气体交换与过滤,容易吸收二次二氧化碳。
1848年,美国第一个空气净化呼吸器的专利授予了刘易斯·p·哈斯莱(Lewis P. Haslett);1871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廷德尔(John Tyndall)以及德国人恩哈德•勒布(Bernhard Loeb)将口罩应用在消防领域;
1879年,赫德(Hutson Hurd)获得了杯状口罩的专利,这种口罩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英国人牛顿开辟了经典力学领域,而法国人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1861年,他用鹅颈瓶实验证明了空气中细菌的存在,二十五年后又创造了巴氏消毒法。直到今天,货架上的牛奶都仍然在使用巴氏消毒法来确保无菌。
虽然发现了细菌也创立了无菌外科,但医生们忽视了自己的口鼻腔。
当时的无菌外科标准是使用石碳酸消毒手术器械、外科医生必着手术衣手术帽橡胶手套,唯独放任医生自由欢畅的呼吸。
于是细菌就从医生的口鼻腔转移到手术中病人的伤口,造成了医生宣布手术很成功、病人稍后却因伤口感染而亡故的悲剧。
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莱德奇终于发觉:
导致感染的罪魁祸首是带菌的飞沫和空气。
于是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用一层纱布把口鼻遮挡起来。
就这么轻轻一遮,从此无数人成功地在手术后存活了下来。
于是各地医生纷纷效仿,纱布包裹口鼻成了欧洲医学界的流行做法。
然而纱布既造就医生呼吸不畅大脑缺氧、又容易沾染唾液弄得湿哒哒地不舒服。
1897年,一名忍无可忍的英国外科医生拍案而起,在纱布内用细铁丝装了一个支架,使纱布和口鼻间留出空隙,世界瞬间变可爱多了。
又过了两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改良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
后来又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方式,用一根环形带挂在人人具备的耳朵上,于是现代口罩终于横空出世。
(利比里亚\当代邮票\利比里亚医院:医生,护士和病人)
以上关于口罩的历史中,主要讲了西方世界的贡献,而在真实的历史里,一位华人的贡献值得被铭记;
他叫伍连德,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熟悉的名字,而他却在20世纪初为中国的防疫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阻挡鼠疫的飞沫传播,他发明了一种用两层纱布制作的口罩,被称之为“伍氏口罩”这种口罩制造简单,材料易获得,制作成本只需要国币两分半;
在1911年4月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伍氏口罩”被各国专家称赞——“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在伍连德的努力下,哈尔滨傅家甸疫区不到4个月疫情就迅速被控制,死亡人数下降为0;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规模控制烈性传染病;
而在接下来1919年东北霍乱、1932年上海霍乱防疫战中,伍连德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上海霍乱中方死亡率是7.4%,而租界中的外国人病死率是30%。
(黎巴嫩丶当代邮票丶百年国际红十字会:护士和婴儿)
由于在鼠疫研究特别是发现旱獭在鼠疫传播中的作用,伍连德在1935年被诺贝尔医学奖提名为候选人,这是华人在那个年代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次;
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学器械走向大众的标志性时间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
1918年3月11日,这场夺命世纪大流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爆发,通过战争流传到欧洲一战战场,随后席卷全球,感染了全球超过30%的人口,在那个抗生素还没有诞生的年代造成了5000万-1亿人死亡;
这个数字比一战和二战总战争死亡人数还要多,是世界上死亡最多的传染病事件之一;
口罩在流感肆虐期间变成了全民用品,为了对抗疫情,各国的人们都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其他医护人员;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被工业革命的浓雾笼罩,由于没有风,持续了五天严重空气污染造成12,000人死亡并报告了100,000例呼吸道疾病,雾都伦敦宛如一个静止的巨型毒气室,口罩成为当时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须品;
(印度丶当代邮票丶印度肝脏移植手术:为患者做肝脏移植)
口罩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1960年代,无纺布口罩技术诞生, 主要使用的是静电纤维滤棉,而当时美国在1970年颁布了《职业健康法》,同时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这些关注各类工种健康措施的出台都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如今,口罩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成熟产业,口罩的贴合度、过滤效率、舒适性、便捷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除了医用外科口罩,出现了防尘、防花粉、过滤PM2.5等多个细分品类,在医院、在食品加工厂、在矿井、在雾霾城市.....随处可见口罩的身影;
中国上一次口罩的大规模使用除了2003年的非典疫情就属2012年开始的雾霾污染了,在那一年,PM2.5这个新名词开始深入人心,N95、KN90等口罩型号成为当时热门;
N95型口罩是是NIOS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9种防颗粒物口罩中的一种,“N”的意思是不适合油性的颗粒,“95”是指在NIOSH标准规定的检测条件下,过滤效率达到95%,而KN90的测试标准与N95完全一致,只不过过滤效率为90%;
在这次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斗争中,作为普通民众,口罩是我们切断传播途径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