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天天说钱团队原创作品
4
月
15
日下午
5
点半,央行通过官网发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的新闻通稿,传递了重大信息。
种种迹象显示,高层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判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给出分析之前,先介绍一下“货币政策委员会”。这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设立的机构,法律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当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机构非常重要。目前委员会主席由央行行长易纲担任,成员包括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央行副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此外还有财政部、发改委的官员,以及资深经济学家。
例会的通稿,是典型的“五股文”,分为
5
段。第一段是说开会的时间,会议的次数;第五段是出席人员。这两段,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分析的价值。
剩下的三段里,第二段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第三、第四段提要求。这三段话,是主要的看点,里面往往透露出重大信息。本次会议的通稿,变化主要在第二和第三段。
先看第二段,关于形势的分析。
1
、对国内经济形势比较满意,情绪乐观。
最新的表述是:“会议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健康发展”。而在去年四季度和三季度,表述是:“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
“健康发展”,显然比“平稳发展”要乐观。
2
、在回顾一季度货币政策时,没有提及“中性”。
回顾一季度货币政策时,通稿说:“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逆周期调节的要求,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没有提及“中性”。而在去年四季度和三季度,表述都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
没有提及“中性”,是因为一季度货币政策明显比四季度和三季度宽松,广义货币
M2
增速达到了
8.6%
,创下了
13
个月以来新高,社会融资额、
M1
增速也都出人意料地好。
注意,没有提及“中性”是回顾一季度,不是对未来的要求。
3
、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发生重大变化。
对国际形势的最新判断是——“国际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性仍然较多”。这显然比去年四季度和三季度乐观。
在去年三、四季度,使用的措辞都是“国际经济金融形势
更加
错综复杂,
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
可以看出,“错综复杂”之前的“更加”被删除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变成了“不确定性仍然较多”。
为什么对国际形势看法发生了逆转?因为去年
11
月初特朗普在中期选举之后,改变了策略。开始谋求同中国达成贸易协议,
双方你来我往,谈判进展顺利,目前只剩下一些收尾工作了。
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通稿可以看出,中美谈判前景比较乐观。
再看第三段通稿的变化。
4
、央行“防风险”的调门明显提高。
在最新的通稿里,“风险”一词出现了
5
次,而去年四季度、三季度都只出现了
3
次。其中这次提及“风险”,最耐人寻味:
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逆周期调节,进一步加强货币、财政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适时预调微调,
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
这段话是在谈“逆周期调控”,现在处于经济下行周期,因此“逆周期”就是货币政策宽松。但请注意,央行说要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
这其实是给股市、楼市敲响警钟,其中
70%
恐怕是在说股市,担心股市上涨太快,出现新的风险。
5
、央行“逆周期调节”的调门放低了。
去年四季度,央行提出“
加大
逆周期调节的
力度
,提高货币政策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去年三季度,则是“
高度重视
逆周期调节”,这其实就是暗示货币政策将更加宽松。
但到了今年一季度,央行的最新说法是“坚持逆周期调节”,平平淡淡,
没有使用“加大力度”和“高度重视”。
6
、重提“货币供给总闸门”,显示宽松空间在减少。
“货币供给总闸门”是央行爱用的措辞,前面的动词包括“调节好”、“管住”、“管好”和“把好”,这次使用的是“把好”。力度没有“管住”大,但毕竟提及了“总闸门”。
去年三季度的时候,通稿的说法是“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相对严厉;去年四季度,“总闸门”不提了,预示着货币政策宽松期到来。今年一季度末,由于放水偏多,“总闸门”又回来了,但使用的措辞是“把好”,力度不算太强。
让我们仔细阅读最新的表述: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
M2
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
是的,“不搞大水漫灌”也出现了,这是之前没有的。
当这个词出现的时候,说明当前的货币政策比较宽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