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清华老教授跨界“养虾”,成了! ·  12 小时前  
新华社  ·  夜读|谢谢你,让我遇见你!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陈迪说》:拒绝套路 自然生长 | 传媒客厅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9-19 10:53

正文


新京报我们视频旗下新闻评论栏目《陈迪说》从2018年6月创办至今,已推出95期长评和26期短评,总播放量3.28亿,是传统媒体评论转型的新示范。时评人陈迪从2015年3月开始做个人评论,四年半时间,从深圳卫视到新京报,从初涉评论到成为86万+关注者的意见领袖,陈迪已经成为舆论场上自带“标签”的时评人。

怎样才能写好评论?他对评论有何见解?本期新京报传媒研究邀请《陈迪说》栏目评论员陈迪,和大家分享“反套路反模板”的评论新姿势。



(来自《陈迪说》栏目截图)


1、传媒研究: 来到新京报后,栏目内容和之前相比有何不同?


陈迪 首先,在内容上,之前主要是做热点和国际新闻,来到新京报后主要就做热点了。因为国际新闻类评论在社交媒体上的流量比较糟糕,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因为人类的共性就是比较关心能跟自己发生切实的可观察的事情。


其次,对我个人而言,自由度也会更高些。 国内的媒体上,新闻现场基本都是新京报和澎湃新闻。 现在还能够有这样的决心、投入和资源支撑来做有竞争力的、市场向的、用户导向需求的新闻机构也是凤毛麟角,这是一个质的不同。 在新京报可以享受到在国内媒体环境里已经算是非常棒的探讨自由度。 因为新京报本身就是面向大众的,关注市民关注的、真正想要听到的媒体,这个从来都是市场化媒体必然的核心需求,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和新京报有一个根源性的契合。

2、传媒研究: 目前《陈迪说》栏目的团队构成和制作流程是怎样的?

(《陈迪说》 栏目团队合影)


陈迪: 现在团队有三个人,除我之外,还有一个内容编辑和视频编辑。内容编辑主要负责前期准备工作,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资料,会给一些选题范围,对资料和内容进行前期提炼,提供底稿、思路和方向。视频编辑主要负责后期剪辑。


流程方面,我们一般是在早上报题,上午进行大量阅读、寻找资料,顺利的话当天下午撰稿,傍晚之前成稿录制、制作剪辑。

目前,节目形式分为短评和长评,短评一般在200字以内,时长1分钟以内,主要分发在微视、快手、腾讯视频和新京报App等平台。长评一般在1200字左右,时长在4-5分钟左右,主要在微博上进行更新。

3、传媒研究: 怎么定位《陈迪说》的风格?

陈迪: 在这方面我还是省了很多心思的。《陈迪说》从来不是设计出来的,基本上我是什么样就呈现出什么样的内容,从来没有考虑过人设,或专门去吸引哪些受众以及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或品牌,基本上是一个自然生长的状态。我真实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省去了立人设之类的麻烦。

4、传媒研究: 有粉丝评论你既有好看的皮囊又有有趣的灵魂,你是如何理解自己与粉丝之间关系的?

陈迪: 首先皮囊这个东西是不值钱的(笑),它只在一定的情况下生效。好看的皮囊千千万,这个不是跟随、关注我的理由。我认为一个值得关注的KOL一定要具备交叉优势才比较好。


我倒是没有太把自己当做一个经营者,客观上被怎么衡量不重要,关键是我的心态是什么。我还是想说一些无论有没有人在看都会说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观众碰巧觉得我说出了一些让他们有触动和共鸣的东西,他们想说但没有形成语言,或自己想说却没人说,或他们想说却没人听的话。如果碰巧满足了这些,就可能形成他们关注我的理由。毕竟发言还是需要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如果我把这个内容做出来,用户转发,也可以形成他们自己的态度,这也是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生态机制,我是这样理解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的。我不是很乐意叫他们“粉丝”,还是更习惯叫“用户”,是一个平等的关系。

5、传媒研究:你 的评论是如何写出来的?是否介意 分享一下写评论的技巧?

陈迪: 非常有意思的是,直到我开始做这个工作,才知道原来我写东西还是可以的。我不是科班出身,本科和硕士读的都是政治学,没有学过新闻,在大学里也未接受过即兴评述和社评的训练。


我一直是一个没有套路没有模板的人。如果说真的是“技巧”的话,而且是面对媒体人的话,我是采用 反模板反套路 的操作方式。如果某天发现自己有套路和模板的话,我一定竭尽全力打碎它。我从来都不喜欢套路和模板,用户也不喜欢。

写作的时候,我会反复评估有没有“干”的东西,用户看完后会不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感觉。要看是不是有增量信息、别人没有说过和预料不到的东西,如果做不到的话,整个都要删掉。太多人的评论没有核心观点和增量观点,这也是目前的通病,一定要避免这些东西,从打破模板打破套路开始。

6、传媒研究: 怎样才能避免陷入评论写作的模板和套路?

陈迪: 从2015年3月做个人评论到现在,四年半过去了,我的评论依然不是工业化流水线,事实上我也没有办法按工业化的套路来写。


为什么太多写社评的人没有观众缘,没有办法获得很稳定的用户群体,很大原因是由于缺乏区分度和个性,没有用灵魂来写作,只是把它当做工业化、流程化的东西。如果我是读者的话,我更愿意看有灵魂的、用心的作品,所以我每次都会挖空心思来写。因此这注定很难是一个工业品。

7、传媒研究: 有没有哪一期评论给自己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陈迪: 前段时间在短期内出了好几起恶性的男性在街头随机袭击女性的刑事案件,舆论场上空气非常紧张。其实这种无差别的袭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风险,进而又会爆发性别之间的对抗和骂战。


这一期评论的切入点是有一个男性在街头随机杀了一位女孩,当时有媒体调查报道说涉事男性是因为找不到女朋友,一直没有谈恋爱才导致的对陌生女性的无差别的恶意。

如果说大众平均情绪就是愤怒“这个人是恶人”,但是作为kol(意见领袖),如果程度只是达到大众的平均水平的话,那就没有什么作用了,一定要给出更进一步的思考。所以,为什么呢?社会上的很多“为什么”的问题是非常难回答的,但是至少在这个具体话题上还有继续进行摸索的空间。

这件事是非常典型的“男性气质”的代表。男性本位下形成的男权文化,这种性别主义,其实反过来是会吞噬掉很多男性的,让这些人去饱受煎熬,饱受感知的压迫。再配合天性或自身带有暴力元素,又会产生事实上的暴力,这就是非常糟糕、悲哀和不合理的链条。


所以当时呈现了这样一期评论, 标题是《这些杀人者不仅是恶魔还是受害者》,恶魔的部分自然是指他们事实行为的部分。而且大家不要觉得男性文化就全部是维护着所有男人的利益,不是的,可能80%的相对失意的人,都是这种文化的受害者。

8、传媒研究:最终呈现 的评论和自己最初想做的选题会有出入吗? 会不会出现自己想做的选题反而可能没有热度的窘境?

陈迪: 这种情况其实挺多的,而且无法平衡,事实上也没有办法克服。任何一个媒体工作者,无论你是评论员、编辑还是记者,和用户的平均值是不一样的。如果和读者用户的平均值是一样的话,就已经没有资格为他们生产内容了。


所以,你的旨趣和关注,也因而和中间值有一定的偏离。这样的话,也注定你的一些兴趣是不会被人欣赏的。比如说我的专业是政治学,偏向比较政治学,会比较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实践和社会运作等,我对这个很感兴趣。但如果把自己对这方面的兴趣转化成一个面向大众传媒市场的内容产品的话,市场反应的确会很糟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