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充满俄罗斯风味的地缘政治大杂烩,将理论、历史、人物和现实略生硬地拼凑在一起,但大致反映了俄国视角的地缘政治观。
第一章是理论,分别梳理了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两种视角的地缘政治学说。现代理论中,欧洲新右派起源于大陆主义,表达了对大西洋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反动;以亨廷顿为代表的新大西洋主义则表达了冷战后新的二元对立思维。
第二章讲历史,贯穿了强烈的反犹倾向。基督教和犹太教构成了善恶对立:犹太人迫害基督徒,影响了伊斯兰教以遏制基督教,新教从犹太教中获取思想资源,并产生了万恶的资本主义,金钱取代精神成为最高的价值。俄国的东正教从988年罗斯受洗开始发展,到16世纪出现“第三罗马”的概念。彼得大帝引入了“离经叛道”的西方启蒙文明,改革削弱了东正教。但是拿破仑的入侵重新唤醒了俄罗斯精神。此后,作者将英国共济会(犹太人领导下的世界主义组织)和共产主义(分化阶级,破坏民族国家)视为“不法行为的秘密”,并认为一战中的协约国是犹太人领导的。对于布尔什维主义,作者认为是“谎言偷换真理”,“马克思主义和俄罗斯的传统和人性是完全格格不入的”,马克思主义是犹太人表述出的第五大宗教。总的来说,本章就是斥责犹太人的种种罪行,视其为撒旦。一个有趣的观点是“鞑靼桎梏”和“苏联桎梏”两次保护了俄罗斯文明免受西方文明的诱惑。
第三章讲人物,小传及主要学说。作者将俄罗斯-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家称为“俄罗斯科学学派”这些代表人物的主要共同点为出生于苏联之前,不认同苏联政权,但也反对西化,对俄罗斯宗教传统、专制主义和民族精神情有独钟。
丹尼列夫斯基的文明类型论远早于亨廷顿,他对希腊-罗马斗争的观点也启发了麦金德。
特鲁别茨科伊认为没有民族主义就不可能有国际主义,但沙文主义是伪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是“彼得大帝遗训”的继承者,即欧化和反民族传统。
萨维斯基认为俄罗斯比中国更有资格称为“中央之国”(麦金德意义上的)。没有鞑靼统治就没有俄罗斯,“鞑靼桎梏”是一个大熔炉。宣扬“意识形态统治”,和麦金德、马汉等的“实用主义-商业性态度”对立。
阿列克谢耶夫认为《旧约》是现代自由民主制度的雏形,而《新约》则产生了专制制度下的“有机国家”的理念(作者所谓《新约》使命)。
古米廖夫论证应该建立欧亚主义超国家民族体系。民族起源于“荣誉欲”,对荣誉追求的不同可以分为过去主义、现实论和未来主义(幻想,衰落)。他提出了民族共同体的三种形式:共生、异生和嵌合,对于理解多民族国家的构成很有启发性。
第四章,回到现实,回应当代俄罗斯面临的地缘政治危机。在西向,俄罗斯应该联合德国,建构大陆帝国。在东向,俄罗斯应该联合中国、印度、伊朗,构成东方的反大西洋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