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T桔子
关注IT桔子,即时了解国内外IT互联网新公司新产品、投融资事件等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红杉汇  ·  灵蛇送福来,三重惊喜等你点击! ·  4 小时前  
独角兽智库  ·  从OpenAI的Stargate看全球算力趋势 ·  13 小时前  
独角兽智库  ·  英伟达AI服务器代工专家交流纪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T桔子

聊聊他们接受采访时的样子 | 创业众生相

IT桔子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6-12-24 12:13

正文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用这样一份采访提纲约聊了将近20位创业者:


  • 你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上班路线是什么?晚上回家还会工作吗?

  • 你的周末都在做什么?

  • 你的一日三餐是怎样解决的?

  • 你的微信好友有多少人?你发朋友圈吗?

  • 你开除过人吗?

  • 遇到难题时,你有可以寻求帮助的人吗?

  • 过去一年公司最危险的时刻是什么?

  • 你有失控过吗?你的发泄方式有哪些?

  • 做到什么程度,对你来说这个项目算是“成了”?

  • ……


很多创业者在受到采访邀请时都会觉得“很有趣”而欣然答应。跟一些创业者们聊过之后,我在《创业众生相》这个栏目写了这些故事:

  • 她和老公都在创业,他们要排班来陪伴四岁的女儿;

  • 做品牌传播的波叔,坚决拒绝企业做微信公众号;

  • 得了跟周杰伦一样的疾病、已经半身瘫痪无法离开轮椅的东泉大哥依旧在研究机器人系统;

  • 90后姑娘菜菜留学归来后,要把散落各省的长城串起来做中国越野赛IP;

  • 放弃百万年薪出来创业,资金链断裂时,黄越选择了卖房;

  • 柴婧,一个特别酷的女生,公司创立的一年半里,保持了零离职率的记录;

  • 从华为离职,跟汪峰合伙做耳机的彭锦洲,觉得还是做高管比较轻松;

  • ……

创业众生相的slogan是“只关心创业的你。”

当我不再跟他们谈商业模式、聊数据、讲发展趋势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个精彩的人——

我们总是自信昂扬的老板、最晚下班的老板、默默独自吃午饭的老板,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节奏?他们怎样看待员工行为?他们是怎样学会做老板的?


尽管这两三年在政策的引导下,“创业者”在2014和2015年里疯狂的爆发,然而这能够真正的开起一家公司、把公司运转起来的“真创业者”——哪怕后来可能会面临倒闭和失败——他们依然是人群中更勇敢、更有追求的一个群体。


今天这篇“创业众生相”的文章想做个特殊的总结——“接受媒体采访的技能”也是创业者们必修的一门课程,他们在采访中所表现出来一面,也是很值得一说的。期望能让更多创业者在第一次面对媒体时,有些经验和底气。

在拜访每位创业者前,我会针对公司性质和情况做一个个性化的采访提纲,并提前发给对方。目的是让创业者了解我们要聊的方向、对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做一些思路梳理。



让我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一位创业者是那个保持着公司“零离职率”的姑娘老柴,她接受采访的状态和表现,几乎是我见过最完美的——

首先,我们双方都没有迟到,我到他们会议室半分钟后,她便从别的会议上下来见我。打过招呼坐下来时,她拿出几张装订好的纸,上面是我的采访提纲和她标注的一些回答要点。

这是我对她好感的开始。

老柴是个聪明的女生,她少年时考上名校、年纪轻轻就当了大企业高管、二十八九岁创业做公司也一帆风顺,很早就实现盈利。

在接受采访时她的回答方式也同样很聪明。

我的每个问题她都可以回答的很饱满——

  • 比如我问她“下班后的日常”时,她可以补充出读书的频率、读什么书、有什么想法;健身的项目、为什么这样选择。

  • 我问她“团队几个人时”,她告诉我人数后会讲团队的特色,也是由此知道她的团队一年半以来没有一个离职的员工——这在初创公司里是非常难得的,这一点抓住了我。

  • 我问她工作外做什么时,她会讲自己组织的“学习小组”,会提到自己其实是个“小网红”,她的个人博客、微信号坚持写了很多年,有稳定的粉丝群体。这让我对她充满兴趣。

  • 每次我在追问“为什么”时,她可以快速举例用某件事情来解释。

老柴提前对提纲问题做了准备,她能把每一个问题都一次性回答的完整、清晰、饱满有趣。

从接受采访的技巧上,她可以得满分,那另外一部分“态度”、“换位思考”上她也表现也很“鹅妹子嘤”。

多数中国人是羞于赞扬自己、主动肯定自己优点的,但在记者采访这个环境里,老柴没有掩饰,她会自信而又平和的讲出自己过往“里程碑式”的节点经历,这让我对她有了快速的了解;她会说自己小时候的一个自己表现优异的故事来说明自己进入该行业的一个原因。与此同时,她会说出对自己不足、缺点的地方以及所做的思考。

她用一种真诚的姿态去介绍自己,让我这个第一次见面的记者更全面的了解她。

最重要的是,她所讲的每一件事情、想法都是对应我所问的那一个问题或者那一个话题的,她并没有强势的打乱我的思路,也没有跑题的收不住场。

所以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过后,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写写她的故事,唯一让我“苦恼”的是:她至少有五六个吸引我、值得我去写的地方,但时间和篇幅都有限,该如果做选择、做舍弃呢?

最终我选择了“零离职率”这一点,写她与她的公司时,希望也能带给其他创业者在员工招聘和管理上有一点启发。

这是一次完美的采访经历。


秒针系统的创始人吴明辉,辉哥也是我很喜欢的创业者。这家公司已经十岁了,做到了大数据营销领域的老大地位,由于TO B的性质,大众对其知晓很少。

辉哥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了创业历程,公司在最开始时进行过方向摸索,然后快速找到一个技术门槛高、市场又大的蓝海领域,他们深耕十年,低调的创新低调的赚钱——现在管理着五六百人公司的辉哥才三十多岁。

辉哥跟老柴一样,名校毕业,高智商高情商,尽管采访当天他的会议满满连轴转,依然能对我“琐碎的”去问他“几点上下班,跟谁一块吃午饭”这种问题充满兴趣的耐心回答,时不时还自己加点料。他始终带着的笑意让整个采访氛围都保持轻松。

辉哥在回答问题的间歇偶尔会反问下我的一些情况——这让采访像是进入了一种互相聊天的状态,他让我感受到被关注,这种鼓励和肯定的信号,激发了我更大胆和深入的提问。

辉哥精彩的地方很多,最终文章锁定了辉哥他在大公司管理上的经验——秒针的员工告诉我大家对老板的评价就是“太nice了”,辉哥也说自己这么多年还没有批评过任何一个员工,但同时这家公司依旧可以稳稳的运行到行业老大、冲向世界的位置。慈不带兵,脾气这么好的老板辉哥是如何做到的?

我挖到了一个有用的好故事。


也有尴尬的场面发生:

A公司员工为老板约了采访,我说你一定要给他看采访提纲啊。然而我到了之后老板对采访内容一无所知,甚至采访时间被忘记,紧急抽出一点时间——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能几个词、一句话答完,对我的扩展问题也是快速收尾。在我们双方的一脸尴尬中匆匆结束……

有的创始人很洒脱,属于“老油条”的性格,他侃侃而谈的给记者透露很多信息,但零散没有重点。这会导致为了屡清楚事情,采访时间会拖延更久——如果是刚毕业那年我做这样的采访会收不住场,会被他完全控制思路,采访失败。

相对于自信、外向型的创业者,还有一些人会表现的内敛、羞涩,而他们的产品往往做得不错。最近采访的那位70后创业者,技术背景出身,其实有过很成功的创业经历,现在的产品和用户都很可以了,但是在面对采访时依然表现的谨慎。对于把自己曝光在媒体下,他感觉“很紧张”,只是产品到了该融资的阶段,他作为创始人“不得已”完成被采访的任务——我只能宽慰:始终保持真实和真诚就好。

还有一种危险的情况:创业者们所处的领域不一,一些领域专业度较高、普通人接触少,有些创业者便会陷入“知识的陷阱”——他会拿记者当内行人一样,习惯性的用行业术语、缩略词、行业梗来讲东西,这其实是考虑不周、对自己很不利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能用通俗的案例、词汇来讲清楚,帮助对方更好的了解你和你的业务。



我还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有一次的采访是创业者同时约了我跟另一家科技媒体的记者一起来聊。那位记者姑娘一上来就比较严肃,创业者也就非常严肃的一一回答她的问题,我发现这种严肃而紧张的气氛使得一些细节问题在姑娘还比较懵时,她无法“放下架子”去追究到底怎么回事。后来姑娘还赶着下一场采访,于是先走一步。

我开始我的“不正经”提纲时,这位创业者像是变了一个人,立马回到了放松的像朋友聊天的状态——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情绪是很微妙的,任何一方的紧张都会传达给对方。

我想说的是,不管记者是否太严肃,你都可以表现的亲切和善一些,慢慢化解这种氛围,让双方交流更顺畅,避免词不达意的误解。记者在采访一家企业前,并不会带着任何的恶意,ta的严肃,也许只是紧张呢。


简单总结:

真实。礼貌。真诚。有料。聚焦。


2016年马上就要结束了,创业众生相策划了一期回顾2016的主题,我们一起来聊聊:

“创业者,你的2016过得怎样?”

感兴趣的话,可以加Judy的微信,

会发给你一份有趣的提纲。

那些有趣有料的答案,

将会获得报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