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设计单位:合木建筑工作室
装置地点:河北秦皇岛
建成时间:2024年6月
火翼作为海边的篝火装置,在今年阿那亚戏剧节中热度居高、参与人数众多。其位置设定在海边巡游线路的终点,它的燃烧是当晚活动的高潮和尾声。火翼装置位于秦皇岛阿那亚内部步行路与大海之间的沙滩上,拥有开阔、唯美的环境背景,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苛刻的实施条件——不确定的风雨天气和松软的沙滩地面。
△ 装置周边环境 ©吕晓斌
海边篝火已是阿那亚戏剧节持续三年的公共艺术项目,前两年均由艺术家设计。本次则由建筑师作为主导,以建筑而非造型雕塑的方式来解答这一命题。
燃烧大型篝火作为民间习俗和文娱活动形式,在国内外均属常见。如何做出与众不同的呈现,是设计团队着重思考的问题。
设计借鉴了中国南方潮汕地区的乡村传统民俗“烧蚁窑”[1],该原型有着独特的燃烧呈现和变化的物理关系——火与构筑物之间接触、相融、分离,这给予了设计团队启发。
△ 燃烧前后对比图 ©合木建筑工作室
设计的核心是展现火带来的物质状态蜕变,以及篝火燃烧中随时间变化的不同形态,从而呈现多层次的视觉场景,并触发观者的多重体验与情绪。由于火的介入,装置有机会被界定为燃烧前、燃烧中、燃烧后三种状态。
燃烧之前:白天的篝火装置为静态的、简练的几何实体,外部黑色镂空表皮,隐约透露内部炽焰般的颜色。
△ 燃烧前的装置 ©吕晓斌
燃烧过程:夜晚的篝火将经历十五分钟左右的燃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内置点火筒燃烧,火在内部,表皮镂空形成剪影,像灯笼一般,呈现出轻盈感;第二阶段表皮燃烧,火蔓延到装置的外围,进而覆盖整个表面,燃烧下的装置热烈又壮观;第三阶段表皮木片坍落,火势逐渐减弱,光线暗淡起来,表皮木片倏倏地掉下,火焰由此衰颓。
△ 燃烧中的装置 ©吕晓斌△ 燃烧中的装置 ©Zyfoto
燃烧之后:火光熄灭,剩下纤细的钢筋骨架,虚空、静寂。暗色的天空中,闪电不期而至、雨滴零星滴下、雷声轰隆而来,与火共舞、与音乐共鸣,给作品增添了难以名状的力量感以及动态自然的美感。大海、沙滩、夜空、雷电、雨水、篝火,为现场观者送上无以复加的慌乱与惊喜。
△ 燃烧后的装置 ©Zyfoto△ 燃烧后的装置 ©吕晓斌
火翼装置占地8米×6米,高7米,由基础、钢筋骨架、木质外表皮、内置点火筒四部分构成。整体形态的设计同时考虑了下部点火、顶部拔风、外围通风等燃烧因素。装置下部的基础由钢板和钢脚组成,均埋入沙中,钢板几何体内装沙作为配重;装置骨架分为四个单元,由螺纹钢与钢筋形成人字形网片;装置镂空的表皮由小块木板层叠阵列而成,并由橙色布料作为底色;内部方形筒作为内胆,是点火的位置、燃烧的起点。△ 火翼生成过程(表皮的虚实比例为1:2) ©合木建筑工作室△ 钢筋骨架生成图 ©合木建筑工作室△ 钢筋骨架 ©吕晓斌△ 钢筋骨架细部 ©吕晓斌△ 表皮木板示意图 ©合木建筑工作室
△ 木质外表皮 ©吕晓斌△ 橙色布料作为表皮底色 ©吕晓斌
火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可燃物是火存在的媒介与载体。千百年来,人类对火的使用和依赖,使它逐渐拥有了多重属性——功能性、娱乐性、艺术性、精神性等。当它超越了功能性,必将被不同区域、不同文明的人群赋予独特的文化基因。火翼装置的燃烧是短暂的、瞬时的,希望这一极具仪式感和群体性的活动在娱乐大众之余,也能成为传播文化的载体。
△ 燃烧中的装置 ©Zyfoto
设计图纸 ▽
△ 总平面图 ©合木建筑工作室△ 燃烧前立面图 ©合木建筑工作室
△ 燃烧后立面图 ©合木建筑工作室
[1]夏珩,陈佳镔,彭嫱. 粤东潮州乡村“蚁窑”群体的田野调查与建构研究[J]. 新建筑 2018(6):8-13.完整项目信息
设计时间:2024年5⽉
建成时间:2024年6⽉
客户:阿那亚戏剧节,候⻦300
项⽬地点:河北秦皇岛
设计单位:合木建筑工作室(Atelier Heimat)
主持建筑师:张东光、刘⽂娟
设计团队:周颖、邢冬、⻢⽥阳(绘图)
合作艺术家:任爽
结构顾问:张准
施⼯管理:张⻓海、李杨、⽩焕义
策展⼈:刘畅、朱砂
摄影、视频素材:吕晓斌、在野照物所、星唯视觉
视频制作:⾼天霞
鸣谢:阿那亚戏剧节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责编:张丽佳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