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计算机六十年
中国计算机历史研究,科学家与社会进步,人与信息系统,智慧城市与谋略,创新和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电信  ·  息壤智算一体机-DeepSeek版,强势来袭! ·  昨天  
姑苏晚报  ·  苏州马拉松,有新变化! ·  2 天前  
姑苏晚报  ·  苏州马拉松,有新变化! ·  2 天前  
海风财经  ·  国资超级大动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计算机六十年

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建立与学生(1956-1976)二稿

计算机六十年  · 公众号  ·  · 2024-12-16 08:45

正文

原名:北大计算机专业早期 (1956-1974 ) 学生名单及说明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  董士海、 2024-12-08

独家发布,重要历史资料!

一. 前言

在文【 1 】中提到“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 58 级至 65 级资料欠缺, …… 欢迎知情人士提供”,本文拟提供这些名单,并予以说明。我经过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多个年级的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学生名录,再参考有关资料【 4 】等,并得到有关老师和学生群的热情支持,补充、核对、形成了这份资料。由于北大计算机专业创建和发展,经历了数力系、无线电系、电子仪器厂、计算机科学系等的变迁,需要重申北大计算机专业是在 1959 年建立并开始招生的(不是 1978 年),以便厘清历史的真实情况。

二. 北大计算机专业的建立

《北京大学纪事 1898-1997 》(简称为《纪事》)一书记载:“( 1958 年) 12 11 日校务委员会开会,……决定将物理学系分为无线电电子学系(注:简称为“无线电系”)、物理学系、地球物理学系三个系 , ……通过任命……汪永铨为无线电系主任”。 2 1959 2 月在办公楼礼堂举行了无线电系成立大会,会上宣布成立了五个教研室(因保密采用代号 331-335 ),分别是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波谱与量子电子学、声学、计算技术教研室。除了波谱与量子电子学为专门化外,其余四个均为专业。会上宣布了张世龙先生为 335 教研室主任。

北京大学计算技术 335 教研室教师和60级学生赛球合影。

335 教研室建立时的人员主要来自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的教师(如张世龙、陈良焜、吴大奇、杨天锡、许卓群、王良训、刘有文等),计算数学专业及物理系的留校毕业生(如王 选、周 炜、毛德行、王丕显、陈葆珏、陆钟辉等)及清华毕业分配来的教师(葛人飞,赵本英),此外还有留校预备师资及一批教学辅助人员。他们大多数在第一线从事北大《红旗机》的研制及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

《纪事》记载:“ 1960 年) 6 2 日 经教育部批准,北大招生委员会发出各系、专业设置及学制的通知:理科各专业均改为六年制” 2 ,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六年制,无线电系新招收的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一起上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第三年结束时分专业,上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做毕业论文等。计算机专业成立时的高年级学生( 56 57 58 级),多数是从计算数学专业或物理系同年级选送来的。其中 58 级的学生因当时招生数量较多,程度有差别,后来分成了五年制和六年制两个班。

1959 年开始北大无线电系是在海淀校区上课及科研, 《纪事》记载: 1963 5 24 日 校务委员会开会。陆平校长报告搬迁十三陵新校区的安排。他说,现决定无线电电子学系迁往十三陵。在教育部汇报会上,蒋南翔部长及北京市教育局魏明副局长表示,同意学校的上述意见 ......9 1 日前完成搬迁。” 2 于是 1963 年暑假开始,无线电系全部搬到十三陵新校区(简称 200 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到 200 号上课并参加科研工作。

1961 年,计算机(335)专业部分教师在颐和园合影(左起),后排:宋万寿、陈良焜、刘有文、刘春贵、□□□、马秉锟;前排:王选、陆钟辉、董士海、张正言、毛德行。

三. 计算机专业 1956-1963 级学生名单(151人)

1956 级( 8 名)

张京城、张永魁、董士海、王攻本、蔡志正、孙曾彪、赵 捷、邵秉章

(注:王攻本原为数学专业 56 级学生,邵秉章原为数学系 55 级学生,原 56 级计算数学专业的金 石、刘春贵已转入计算机专业 59 级)

1957 级( 17 名)

张海藩、赵若采、徐昆明、张云鹏、余娟芬、董文彬、何家喜、徐梦飞、杨乔林、翁家丰、张国沪、张兴华、孙其梅、李志超、邵倩萍、张国良、陈占德(辽宁大学代培)

1958 级( 33 名,以后分为 5 年制及 6 年制两个班)

五年制(21 名) ;    张承惠、叶荣法、黄金寿、许 明、林炳华、李新年、张兰英、陈伟娴、刘传松、叶永贵、高喜奎、吴   奇、戴銮漠、李忠德、刘宏山、杭凌云、崔松龙、袁春鳌、潘关康、潘太明、周才钆

六年制(12 名) :甄殿凯、李敬章、顾函森、温水金、卢海光、王恩志、闵旋美、王恩正、王树迎、任永堂、胡秀宝、钦长城

1959 级( 18 名)

苗汝仁、马定贤、肖海清、王恒芳、刘百惠、郭九鹏、王立家、才秀琴、钟耀坤、颜学能、黄守盟、蔡恩俊、丁佳良、苗志祯、崔光吉、金   石、刘春贵、冯树舫

1960 级( 25 名)

曹锡慧、方安祥、韩兆美、林建武、刘可重、刘永生、陆圣铭、罗星辉、苗淑滨、梅林祥、沈    品、王石安、王万林、魏尹莺、夏广衡、夏岭翰、杨永田、叶友元、 余梦霞、袁 阳、张翠菊、赵学武、王玉江、陈有礼、张铁城

1961 级( 20 名)

赵 育、张陆渊、费素珍、张立荣、徐乾一、梁 玉、丁小洪、张勇铭、卢 燕、张海盛、黄树淮、李玉珏、黄玉林、白连奎、林育麟、郑育才、程书银、徐本善、王朝英、曾兆维

1962 级( 15 名)

杨宗正、高宏华、李南华、王占楼、许慕英、章名川、池七星、刘德昂、杜成金、 郝立中、李冬生、孙兴观、陈   芬、孟昭香、陆福庆

1963 级( 15 名)

平镇中、周效坤、梁   平、宋再生、陈朝仁、蒋正之、李素玲、刘庆元、罗文迪、 吴 楚、杨新立、于龙义、于长云、张文龙、朱学勤

(1964 级及 1965 因尚未分专业就进入了“特殊时期”,所以没有本专业学生的名单。

上述名单中, 1956 级学生当时均作为预备师资留校。 1957 级为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届毕业生。由于北大的六年制教学及红旗计算机实践等因素,这些毕业生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很多人成为了我国计算机事业的生力军。

例如: 1957 级的张兴华,不仅主持了 DJS-11 150 )计算机磁芯存储器的研制,而且长期担任了北大计算中心主任,是全国高校西部 校园网项目专家组副组长 1959 级的马定贤曾担任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后任上市公司“华东电脑”董事长; 1961 级的张海盛曾任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后任中国科学院成都信息技术公司首任董事长兼《计算机应用》主编 3 ;优秀毕业生很多不再列举。

激情燃烧的红旗机训练班学员在北大(1958-10-06~1959-01-31)。

四. 1960 年教育部委托开设的全国计算机训练班

《纪事》记载: 1960 9 月受教育部委托,无线电系开设的 无线电物理 计算机 两个训练班开学。 ……“ 计算机 班学习二年,学员 39 人。学员由各省、市、自治区,各部及北师大、北京市选送; 1961 7 月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 …… 计算机训练班的情况进行了检查。计算机训练班 38 人单独开班, 1 人随无线电物理四年级上课,成绩均可。准备精简训练班的课程,提前半年结业; 1962 1 11 日我校通知中央有关各部和各省市教育厅:我校计算机、半导体两个训练班于 1960 年秋季开办,至本学期将完成全部训练计划。 …… 他们结业后的工作安排请按教育部的有关通知办理。 2

计算机训练班 38 人名单( 1960.9-1962.2 共培训一年半结业,选送单位略)

蔡金富、黄永昭、李延令、王木旺、蒋玉岗、霍银海、贺聿江、赵广仁、高树森、张国樑、张泽忠、李永安、张先沧、韩玉瑄、魏文考、孙光跃、康志林、潘江汉、禹长印、李克春、李金铎、杨洪年、吴基传、王海山、梅建德、方金秋、邢淑堂、叶福元、宋庆福、张仕仁、陈閲隆、张狐弘、 胡克伦、程守俊、宋学茹(女)、王景荣(女)、 张树芝(女)、苑秀君(女)

北京大学无线电系335训练班全体同志合影(1961年10月)。

上述训练班学员多数是各大学的年轻教师,结业后成为各单位计算机等专业骨干,有的还成为领导干部。

例如,学员吴基传是由北京邮电学院数学教研组选送来的,结业后回学院工作,曾任邮电部、信息产业部的部长、党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等。

黄永昭曾任中国地质大学计算机系主任(1988年-1991年)。

贺聿江教授是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理论与实践奠基人。
潘江汉曾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计算中心工作,1984年去国家科委任职处长。

五. 文革期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北京大学 1969 12 月在十三陵新校区创建了以研制计算机及集成电路为主的“电子仪器厂”,原无线电系 335 教研室人员,参加了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还有参加了该厂计算机专业多个年级的教学工作 ( 学生名单如下),出版了很有影响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教科书(科学出版社,共四册,分别在 1975 1980 1981、1984 年出版)。

1970 级( 51 名)

田作彬、陈定兴、石木生、魏佩芬、李振海、马继红、寇敬淑、吕承立、陈继甫、杨建生、田余芳、李增寿、钱昌发、孙玉霞、田友善、严 秦、郑建纯、刘建平、赵兰明、侯荣菊、于永兰、黑振强、丁万东、雷有元、陆希武、孙延民、宋金兰、张秋香、王长喜、张莲英、王玉华、陈宝文、何万香、佟宝元、徐道允、孟宏贤、张大鹏、汪广越、田永生、李向阳、高金德、佟军功、张洪星、方华顺、杨雄彪、邓福清、尉志云、吉庆祥、赵连锁、王德秋、 崔耀德(肄业)

1973 级( 34 名)

萍、高小远、高 超、李国勇、刘中群、张静波、沈锁柱、张继学、安金珍、姚发祥、王宝华、马   青、李竟晔、张 华、才景育、黄险峰、亓道源、马平祥、姜 华、王文喜、兰文明、姚玉玲、王书敏、张 樊、周绍振、李福生、甄元生、高凤茹、陶桂华、佟福玲、刘振荣、杨雨成、曾福林、许建蓉

1974 级( 34 名)

刘宝合、党修品、常铁城、王 莉、张秀兰、李慧敏、刘 嫩、李素君、丁良朝、凌小宁、张义军、杨   容、罗 宪、王和平、秦振山、王连贵、苏洪敏、冯金声、吴益凤、包艾青、韩秋芬、杨桂清、任林珍、马玉林、刘维娜、张桂珍、宋惠礼、王秀珍、张宗甫、邬富贵、浦玉存、翟   非、高金铎、郭庆平

1975级(62人)1975年10月入学,1979年1月毕业59人

刘爱国、韩苏南、尚学忠、高玉春、李长城、于功弟、刘春熙、刘永利、王利民、王成田、 陆希鸣、刘德山、赵长山、  刘  华、周平德、郑元明、王德仁、杜国强、尹国良、王禄忠、赵文生、李绪能、张家明、王贵友、姚本德、罗亚新、张传样、梁运芬、邵红英、孙志华、蒙京生、朱在兰、谢荫玲、马金山、杜秀岭、马学琴、宋   莹、王玉英、杨桂岭、张媛惠、姜爱平、吕月萍、李翠萍、苏丽萍、吴月苏、姜俊茹、段惠聪、接连淑、吕彦华、郭明兰、关新华、袁燕明、黄茂栋、李景宽、邵培海、王学虎、邱和平、庄亮民、朱金荣、任小波(转76级)、高振宇(退学)、陈雪梅(退学)

1976级(待补)

这些学生经过学校规定的三年学习,完成预定教学计划正常毕业。对于“特殊时期”的这批学生,在此不予以评论。他们大多数毕业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做出突出成绩的。例如, 1970 级的张大鹏曾任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是国际著名的“生物特征识别”专家; 1974 级的凌小宁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的资深创始人之一。 3

六. 结语

北京大学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自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