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室收治了一名痛风患者,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痛风的诊疗经验,欢迎各位留言讨论!
患者杨某某,男,60 岁,因「反复关节疼痛 12 年,水肿 4 月入院」,患者痛风诊断有 12 年时间,平常只要关节疼痛,就自行口服止痛药,或者到当地诊所注射激素药,效果很好,往往能
「
药到病除
」
,没有监测血尿酸及并发症情况。
2 年来关节疼痛加重伴有关节变形,止痛药效果也不太好了, 4 个月来反复出现双下肢水肿,为明确浮肿的原因而入院。
患者入院后检查,血尿酸 860 μmol/L,尿蛋白(+),肾功能指标:尿素氮
14 mmol/L
(正常值 3.0~7.2mmol/L),血肌酐
240 μmol/L
(正常值 45~100 μmol/L),很明显,
患者出现了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痛风性肾病所致,患者浮肿是痛风性肾病所致。
通过健康宣教,患者深刻认识到:
「
痛风的危害,不只是痛;痛风的治疗,也不只是止痛
」
。
今天就来认识一下引起引起患者疼痛与肾功能衰竭的罪魁祸首:痛风。
图源:本病例
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 14%,患者突破 1.8 亿,已成为继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后的
「
第四高
」
,其中一部分高尿酸血症患者将会发展为痛风,痛风患者突破 8000 万。
患者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存在一些认识盲区与误区,常导致痛风延误诊治,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每年的 4 月 20 日是
「
世界痛风日
」
,这是因为血尿酸的正常值是420 μmol/L,高于 420 μmol/L就被称之为高尿酸血症,因此防治痛风要记住
「
420
」
。
高尿酸血症不仅可以引起痛风,还会带来肾损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诸多危害,应当重视。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和 / 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点包括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及尿酸肾病;常伴发腹型肥胖、高脂血症、 高血压、2 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
痛风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无症状期(间歇期)、痛风石期、肾脏病变期,肾脏病变期包括痛风性肾病与尿酸性肾石病两种情况。
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
关节疼痛多在午夜或者清晨突然发病,关节剧痛,疼痛的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活动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关节痛以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发作的时间持续数天到数周不等。
无症状期(间歇期):
这个阶段仅有高尿酸血症,没有痛风的相关症状,持续的时间长短不等,有的是几年时间,有的是终生不出现症状。
痛风石期: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表现,典型的部位在第一跖趾关节或者耳廓,痛风石大小不等,破溃以后排出白色豆腐渣样物质,痛风石可以造成关节骨质的破坏。
肾脏病变期:
痛风性肾病起病隐匿,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低比重尿或者蛋白尿,晚期可出现水肿、肾功能不全,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尿酸性肾石病:
痛风可以引起肾结石、肾积水、肾绞痛、血尿,梗阻性肾病以及肾功能衰竭等。
痛风会造成患者疼痛,但危害不只是痛,可以引起关节破坏、肾结石,也可以引起肾功能受损、肾功能衰竭,晚期发展为尿毒症,同时伴发腹型肥胖、高脂血症、 高血压、2 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明显增加。
健康教育很重要,让患者了解痛风是可治的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改变患者对疾病认识存在的误区,规范降尿酸治疗的正确知识,很多患者用药依从性差,最终导致治疗效果欠佳,同时积极治疗痛风的伴发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 冠心病、肥胖等。
食物中的嘌呤可经过人体代谢生成尿酸,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尿酸的水平及减少痛风的发生;
限酒,尤其啤酒和烈酒; 蔬奶充足;
减少富含果糖饮料; 大量饮水,在心、肾 功能正常情况下应当足量饮水,每天建议2000~3000 mL。
尽量维持每天尿量大于 2000 mL,优先选用白水。
生活方式指导包括控制体重、规律运动、规律作息、戒烟等。
1)降尿酸治疗:
对于痛风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降尿酸治疗,当血尿酸水平 ≥ 480 μmol/L(无合并症)和血尿酸水平 ≥ 420 μmol/L(有合并症)要启动降尿酸治疗;尿酸控制目标分别为血尿酸水平 < 360 μmol/L(无合并症)和血尿酸水平 < 300 μmol/L。
但是尿酸水平并不是越低越好,不可长期低于 180 μmol/L
。
2)碱化尿液治疗:
尿PH < 6 是尿酸性肾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对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应定期监测晨尿 PH,当尿PH < 6 时,可以选择使用合适的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枸橼酸制剂等碱化尿液,使尿液PH维持在 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