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白云仙院
此时正是修行时!关注白云仙院,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白云仙院

人到中年,以静为贵,保持内在“静”的能量,人生便能踏得更稳!

白云仙院  · 公众号  ·  · 2025-02-06 07:3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人类社会的概念固化问题以及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角色。文章通过一系列故事和观点,阐述了如何通过静念、静言、静行以及遵循道德文明来应对人生挑战,并强调了宗教信仰者在信仰与修炼中的统一。文章还提到了世界宗教的和谐共处以及宗教信仰者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本文主要讨论了人类存在的共性弊端和对待概念的态度,以及如何从日常杂务中抽身,通过静念、静言和静行来应对生活挑战。

阐述了静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面对生活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并寻求人生意义。

关键观点2: 文章讨论了宗教的内涵与形式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的统一。

强调了宗教对人类社会的教化作用,以及宗教在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社会目标中的完善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3: 文章讨论了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人性弊端和社会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提出了通过遵循三道统一(规律、原则、方法)来实现人神共治的理念,并强调了多元化思想在解决人类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观点4: 文章还探讨了道教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它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介绍了道教的独特系统认识混元真炁,以及它在人类修炼和修行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观点5: 最后,文章讨论了宗教对人类生存的积极作用的必要性,以及宗教信仰过程中的迷信和异化问题。

强调了世界宗教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以及宗教信仰者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同时提出了通过召开世界宗教大会来推动宗教交流合作的建议。


正文



苏轼在《盖公堂记》中写有一则故事。


一人因风寒咳嗽,慌忙就医后服用猛药,引起脏腑不适,皮肤灼热, 改用大量清热药物后,又开始上吐下泻,无法进食,只好再找医生,继续依症开药,却导致头晕目眩,体生疮疖。


这时,有位老人出言相劝: “你其实没什么病,但却胡乱求医,频繁换药,引发体内之战。快停掉药物,静心休养,以固养元气为主吧。”


此人依言而行,果然一个月后,身体就好了。


俗世凡人,难免被诸事烦心, 若动辄乱了心神,慌不择路,生活会变得更糟。


正所谓: 心不静,意则乱;语不静,情则急;行不静,事则失。


人生下半场,不妨以静处世,于坦然自若中觅得知足知趣的生活。


一、静念



陶渊明在《自祭文》中写道: “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虽说从春到秋,田园中总是有活可干,但只要开始读书,就心生欢欣; 弹起琴来,就感到一片和谐。


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沐浴于清泉, 辛勤耕作,不遗余力,心中总是悠闲自在的。


而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现代人恰恰活反了,多是“勤有余劳,心无偶闲”,以致身心俱惫,生活索然寡味。


求静不在环境,而在心境。


在一篇名为《一切只需10分钟专注》的演讲中,演讲者用多年的静坐经验告诉听众: 每天拿出10分钟时间,清空杂念,单纯地感受和专注当下,能给人带来不可思议的力量。


静念,就是学会忙里偷闲,闲中觅静,用心去感受生活的趣味。


浇花时,欣赏清澈的水珠,看它静静地滴落在花瓣上, 听风时,感受凉意在耳旁拂过,留下丝丝清爽。


中年以后,有卸不掉的重担,理不完的琐事,但只要学会荡涤杂念,就能无惧外界的喧嚣,活得坦然舒适。


二、静言



苏轼曾言: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让人想到“张良下邳拾履”的故事。


一日,张良遇到一个古怪老人,无故把鞋甩到桥下,张口就粗鲁地吩咐张良把鞋取回来,并给他穿上, 张良心中错愕,却没有被他的话语和行为激怒,而是温言以待,依了老人的要求。


原来,老人是有名的隐士黄石公。


他觉得,张良的态度展现出不寻常的智慧,于是赠予其韬略著作《太公兵法》。


日后,张良能在开国众臣中得到善终,不仅因为其谋略和胆识,更因为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收住性子。


无论是面对帝王的怒火,还是受制于紧迫的形势,张良都能保持理智,冷静提议。


楚汉双雄相争之初,刘邦胜项羽一局,率先入关灭秦,拿下阿房宫, 面对华丽的宫殿和满室的珍宝,刘邦一时沦陷,留恋非凡,见此,大将樊哙极为气愤,直言质疑刘邦贪图奢靡之物,一句话让刘邦甚是羞恼。


眼看局面僵持,张良出言分析,力陈利弊, 他先是引导刘邦总结破关灭秦的原因,劝谏他莫步暴秦之后尘,为一时享乐,贻误大业。


随后又强调“忠言逆耳利于行”,让刘邦意识到樊哙的忠耿和苦心,从而幡然醒悟。


静言之力在于,语气平静却要点分明,态度温和且有理有据,再大的难题,也能争取到回旋余地。


《礼记》有言: “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人到中年,我们大都牵系多重人物关系,需要频繁处理突发状况,情急之下容易口不择言,既误事又伤情分, 善用静言的力量,遇事不焦不躁,说话不急不乱,以四两拨千斤处,得事半功倍。


温言谦语,化解矛盾,处事圆满,使人信服,自己也能过得更轻松。


三、静行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楚国新君楚庄王上任已三年,却不见其振兴国力,图谋大业, 右司马伍举甚是不解,忍不住出言相谏,借用一个谜语,求问庄王。


他说:“南方有一只鸟,停在高山之巅,三年也不扇动翅膀,不鸣不飞,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知其意,便回答: “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原来,楚王的不作为只是表面现象, 他一直在默默地培养人才,观察各国动向,为新政改革打好基础,励精图治,古往今来,成事的秘诀都藏于安静而持久的行动,在耕耘中酝酿希望,在积累中等待回报。


清代医学家吴鞠通,19岁那年因父亲病故而弃举从医,立志要学有所成,治病救人, 彼时,中医对伤寒以外的病症大都只有散乱记载,未成体系。


吴鞠通专攻温病辨证,苦读医书17年,认真揣摩病例,期间却“未敢轻治一人”。


有人认为他过于谨慎,也有人觉得他空有理论,但吴鞠通坚持严谨执医的原则,继续用心攻读并思考,“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临近不惑之年,他才开始正式行医,一出手就高效应对了难缠的瘟疫,声名大振, 此后,他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结合数年临床经验,终成温病学派大家。


他著书立说,创作的《温病条辨》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静中有个“争”字,想要一争先锋,须得静里藏针,懂得专注地自我磨砺,在默默中坚持下去。


成年人的世界,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理解和支持,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得不到鲜花和掌声。


不因别人的质疑而动摇,会让你思路清晰,内心笃定, 不急着张扬成就,才能摒弃外界的杂音,步伐沉稳。


有句话说得好: “一切需要时间沉淀的美好,都值得我们耐着性子去等待。”


用耐心守护目标,一路静行,做时间的挚友,会迎来丰厚的收获。


王阳明说:“坐中静,破焦虑之贼;事上练,破慌乱之贼。”


从日常杂务中抽身,多习静念; 为人处世,常记静言;想要成事,沉着静行。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