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盖公堂记》中写有一则故事。
一人因风寒咳嗽,慌忙就医后服用猛药,引起脏腑不适,皮肤灼热,
改用大量清热药物后,又开始上吐下泻,无法进食,只好再找医生,继续依症开药,却导致头晕目眩,体生疮疖。
这时,有位老人出言相劝:
“你其实没什么病,但却胡乱求医,频繁换药,引发体内之战。快停掉药物,静心休养,以固养元气为主吧。”
此人依言而行,果然一个月后,身体就好了。
俗世凡人,难免被诸事烦心,
若动辄乱了心神,慌不择路,生活会变得更糟。
正所谓:
心不静,意则乱;语不静,情则急;行不静,事则失。
人生下半场,不妨以静处世,于坦然自若中觅得知足知趣的生活。
陶渊明在《自祭文》中写道:
“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虽说从春到秋,田园中总是有活可干,但只要开始读书,就心生欢欣;
弹起琴来,就感到一片和谐。
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沐浴于清泉,
辛勤耕作,不遗余力,心中总是悠闲自在的。
而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现代人恰恰活反了,多是“勤有余劳,心无偶闲”,以致身心俱惫,生活索然寡味。
求静不在环境,而在心境。
在一篇名为《一切只需10分钟专注》的演讲中,演讲者用多年的静坐经验告诉听众:
每天拿出10分钟时间,清空杂念,单纯地感受和专注当下,能给人带来不可思议的力量。
静念,就是学会忙里偷闲,闲中觅静,用心去感受生活的趣味。
浇花时,欣赏清澈的水珠,看它静静地滴落在花瓣上,
听风时,感受凉意在耳旁拂过,留下丝丝清爽。
中年以后,有卸不掉的重担,理不完的琐事,但只要学会荡涤杂念,就能无惧外界的喧嚣,活得坦然舒适。
苏轼曾言: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让人想到“张良下邳拾履”的故事。
一日,张良遇到一个古怪老人,无故把鞋甩到桥下,张口就粗鲁地吩咐张良把鞋取回来,并给他穿上,
张良心中错愕,却没有被他的话语和行为激怒,而是温言以待,依了老人的要求。
原来,老人是有名的隐士黄石公。
他觉得,张良的态度展现出不寻常的智慧,于是赠予其韬略著作《太公兵法》。
日后,张良能在开国众臣中得到善终,不仅因为其谋略和胆识,更因为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收住性子。
无论是面对帝王的怒火,还是受制于紧迫的形势,张良都能保持理智,冷静提议。
楚汉双雄相争之初,刘邦胜项羽一局,率先入关灭秦,拿下阿房宫,
面对华丽的宫殿和满室的珍宝,刘邦一时沦陷,留恋非凡,见此,大将樊哙极为气愤,直言质疑刘邦贪图奢靡之物,一句话让刘邦甚是羞恼。
眼看局面僵持,张良出言分析,力陈利弊,
他先是引导刘邦总结破关灭秦的原因,劝谏他莫步暴秦之后尘,为一时享乐,贻误大业。
随后又强调“忠言逆耳利于行”,让刘邦意识到樊哙的忠耿和苦心,从而幡然醒悟。
静言之力在于,语气平静却要点分明,态度温和且有理有据,再大的难题,也能争取到回旋余地。
《礼记》有言:
“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人到中年,我们大都牵系多重人物关系,需要频繁处理突发状况,情急之下容易口不择言,既误事又伤情分,
善用静言的力量,遇事不焦不躁,说话不急不乱,以四两拨千斤处,得事半功倍。
温言谦语,化解矛盾,处事圆满,使人信服,自己也能过得更轻松。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楚国新君楚庄王上任已三年,却不见其振兴国力,图谋大业,
右司马伍举甚是不解,忍不住出言相谏,借用一个谜语,求问庄王。
他说:“南方有一只鸟,停在高山之巅,三年也不扇动翅膀,不鸣不飞,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知其意,便回答:
“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原来,楚王的不作为只是表面现象,
他一直在默默地培养人才,观察各国动向,为新政改革打好基础,励精图治,古往今来,成事的秘诀都藏于安静而持久的行动,在耕耘中酝酿希望,在积累中等待回报。
清代医学家吴鞠通,19岁那年因父亲病故而弃举从医,立志要学有所成,治病救人,
彼时,中医对伤寒以外的病症大都只有散乱记载,未成体系。
吴鞠通专攻温病辨证,苦读医书17年,认真揣摩病例,期间却“未敢轻治一人”。
有人认为他过于谨慎,也有人觉得他空有理论,但吴鞠通坚持严谨执医的原则,继续用心攻读并思考,“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临近不惑之年,他才开始正式行医,一出手就高效应对了难缠的瘟疫,声名大振,
此后,他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结合数年临床经验,终成温病学派大家。
他著书立说,创作的《温病条辨》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静中有个“争”字,想要一争先锋,须得静里藏针,懂得专注地自我磨砺,在默默中坚持下去。
成年人的世界,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理解和支持,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得不到鲜花和掌声。
不因别人的质疑而动摇,会让你思路清晰,内心笃定,
不急着张扬成就,才能摒弃外界的杂音,步伐沉稳。
有句话说得好:
“一切需要时间沉淀的美好,都值得我们耐着性子去等待。”
用耐心守护目标,一路静行,做时间的挚友,会迎来丰厚的收获。
王阳明说:“坐中静,破焦虑之贼;事上练,破慌乱之贼。”
从日常杂务中抽身,多习静念;
为人处世,常记静言;想要成事,沉着静行。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