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新刊推介 |弗里德里希:以音乐之名 ·  昨天  
新周刊  ·  05后股民,第一次尝到了股市的甜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带孩子四处旅行有意义吗? ·  5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这部年度治愈催泪电影,有望冲击奥斯卡最佳? ·  6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最正宗的“白人饭”,开在这个小县城里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这次在新疆,我尝到了土地、流云和雨雪的自然味道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6-12 12:15

正文

来新疆,初夏可能不是最好的时节。


大规模的桃李杏花已经过了花期,盛名在外的葡萄才刚刚开始爬藤。天气并没有想象中酷热难当,反而不知道在倒哪门子的春寒。凉风穿过城市中的高架桥,BRT公交车,摩天高楼……第一天到乌鲁木齐,大家纷纷感叹,这里看上去跟任何一个内地省会城市没有区别啊。

乌鲁木齐的车水马龙

不过也是因为这点凉风,还是让城市悄悄拖住了一些独特的自然物候。内地的春季盛花期已经过了,今年乌鲁木齐热得晚,各种头一次见到的花朵从马路边、楼群夹缝中探出头来,默默地提醒你:喂,这里是新疆!

大巴扎

新疆古法烤全羊

先是红柳。第一顿饭上来的红柳烤肉就让大家震惊了,大块大块的羊肉,用小手指粗细的红柳枝串着,大大咧咧地往桌上一放,热腾腾顺着香气往下滴油。

红柳枝已经烤得发黑,内陆城市想要用树枝烤肉,简直是奢侈,可乌鲁木齐几乎每个餐馆都在用。等到认识了红柳的花就理解了——树梢一根根开着密密匝匝的小粉花,远远看过去,像一团粉红色的雾。粉雾四处弥漫,几天里常常转过街角就看到一大团,热热闹闹地开着,像刚刚炸开的烟花。

红柳花

接着是沙枣。任何一个干果店里都有那么一大盘,嚼起来却嘴里沙沙的,并不好吃。沙枣的香气有强烈的侵略性,开车出城,远远地看到农田边横着漫漫的一大排沙枣树,银灰色的树叶延伸到地平线看不见的地方。我们的车只是在高速路上飞快地横穿过去,甜丝丝的香气还是迅速钻进窗缝里,短短几秒内弥漫又散去。

沙枣花

这个时节新疆街头随处可见的杏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再往远走,出了乌鲁木齐只要半日车程,景色就开始有了原野自然的味道。已经是5月末了,天山天池边的山桃居然还在开花,金银忍冬正打着花骨朵。人坐在船上,手机里推送的新闻热点是北京突破35℃,可身边天池凉凉的湖水正一声一声地拍着湖岸。湖面上清风徐来,远方黑耳鸢一头扎下,从水面下抓走了什么又高高飞起,背景是远处的松树林和经年不化的雪山。

天山天池

新疆到底是新疆啊。

尽管互联网、4个小时的航班,街头的连锁品牌,让边疆与内地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可风中悄悄流转的香气会告诉你,这片中国的西北角正在孕育截然不同的果实。

比如用天山融雪灌溉的葡萄。

这次来新疆,同行的还有一档酒与美食节目的拍摄组,节目的主持嘉宾是葡萄酒大师赵凤仪女士。于是,在新疆的每个晚上,大家都要喝掉几瓶当地很有名的尼雅葡萄酒。最开始还觉得有点怪怪的,一瓶瓶葡萄酒摆在烤羊排、馕包肉、椒麻手撕鸡旁边,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感觉。

葡萄酒大师赵凤仪女士(右)多次提到最爱新疆烤包子配尼雅清风桃红葡萄酒

是同席的赵凤仪一直鼓励大家:“轻松一点,找到自己口味就可以了!”赵凤仪是常驻中国首位葡萄酒大师,全球拥有这个称号的葡萄酒品鉴专家不超过360人,可以说是中国大陆最有资格评点葡萄酒的专家。我以为她会教我们各种餐桌礼仪和大量的名词解释(我以前真的遇到过那种专家,听得满脑子浆糊),结果赵凤仪什么都没说,她一坐下就开开心心地品尝,很快得出一个新结论:“烤包子和尼雅的这瓶桃红葡萄酒最配!”

中间夹着肉馅的就是烤包子

这句话换其他人,恐怕是不敢大大方方说出来吧?赵凤仪觉得尼雅的清风桃红葡萄酒爽口、清凉,带着恰到好处的酒精度数,跟热乎乎流淌着羊油的烤包子口感互补,正好能结合处美妙的共鸣。

“葡萄酒的学问很高深,但这不是要给普通人设限制,我在用过用葡萄酒配饺子、炸酱面,在中国配川菜,现在配新疆菜,都没问题。最喜欢吃的菜,搭配你最喜欢喝的酒,那才是最重要的。”赵凤仪是混血,说话带一点典型的外国人口音,在新疆反而融合得天衣无缝。

如果一定要再找个配烤包子的理由,那可能就是这瓶尼雅清风桃红葡萄酒也是新疆本地产的。餐桌上看着八竿子打不着的食物,其实都来自同一个产地。所谓风味,最后还是要看风土。

红柳烤肉串和尼雅2014年份粒选赤霞珠干红在赵凤仪看来也是完美

新疆产葡萄酒的历史悠久,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塔克拉玛干盆地里的尼雅古国,就以尼雅酒在西域闻名。“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在尼雅的繁盛时期,葡萄酒甚至是这个国家的支柱产业,老百姓嫁女儿时,要看男方有多大的葡萄园,来衡量对方的富有程度。

可惜因为气候变化,尼雅古国在一千多年前被干旱的沙漠吞噬,变成了“东方庞贝”。“葡萄美酒夜光杯”古代葡萄酒的故事且不谈,现在大家想到新疆的葡萄,可能还是吐鲁番的葡萄,那里的葡萄(有一个专业术语叫鲜食葡萄)适合生吃、做葡萄干,并不能做成真正的葡萄美酒。酿酒的大多是舶来品,赤霞珠、品丽珠、美乐、黑比诺,霞多丽,雷司令、白诗南……这些酿酒葡萄外行看不出来区别,刚刚5月末,葡萄藤也刚上架,长了嫩绿的叶子,一嘟噜一嘟噜的花骨朵躲在叶子下面,要凑到鼻子尖了,才能分辨出来有没有开花。

在尼雅葡萄酒位于新疆天山北麓的玛纳斯葡园里,葡萄看上去就是长在天山下面。这里确实也是用天山的融雪灌溉的,每年开春后,天山上的积雪消融,沿着河流,再顺着坎儿井流到葡萄田里,最后变成葡萄里充盈的汁水。

尼雅葡萄酒位于新疆天山北麓的玛纳斯葡园可以看到远处的天山

“4、5月份平均温度超过10℃,冷冻热夏,就是酿酒葡萄的主要产区。”赵凤仪说,玛纳斯北纬43-45°,正是适合种植葡萄的区域,“种酿酒葡萄要有足够的阳光,否则果皮色素不能成熟;要昼夜温差大——只是热,葡萄不够酸,只是冷,酿酒时又要往里面加糖。”

玛纳斯有年均2800小时日照,20℃以上的昼夜温差,赵凤仪觉得这是个非常标准的酿酒葡萄产区:“整个区域的平衡性都比较完美。”

法语中有个衡量葡萄酒的词汇叫“风土”(Terroir),这个词的词根是指“土地”。但是对于葡萄园来说,是涵盖了土壤、气候、人的一整个生态系统。

葡萄田里有人赞同赵凤仪的话。头一天为了跟葡萄酒大师切磋,这个人兴奋得带了两大箱葡萄酒等着赵凤仪,一见面开心得不知道该用中英法哪个语言交流——这就尼雅葡萄酒所属的中信国安葡萄酒业首席酿酒师弗莱德•诺里奥。弗莱德来自法国,已经在玛纳斯工作了16年,他就是影响葡萄园的那个“人”。

赵凤仪(左)和弗莱德(右)在玛纳斯葡园

弗莱德的故乡在法国西部的卢瓦尔河谷(Loire Valley),这是法国著名的桃红葡萄酒产区。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和叔叔在自家的葡萄园里酿酒,大学毕业后,又在法国的酿酒研究机构工作。2000年第一次出差到玛纳斯后,他很快就决定来到这里工作。“玛纳斯这里跟波尔多一个维度,但是下雨量只有1/4,波尔多能到年均降雨700、800毫米,这里只有200毫米。”尽管纬度相近,新疆的气候还是跟旧世界产区有区别,一切水土、气温,都要从头开始适应。

现代葡萄酒工业已经高度成熟,每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是葡萄的采摘时间,摘早了葡萄不够成熟,摘晚了,就有遭霜打的危险。每年采摘之前,可以用化验的方式测试糖度、酸度和pH值,但是葡萄的风味还是要靠弗莱德用嘴来品尝。

“风味”,这又变成了一个像玄学似的概念,弗莱德已经能用中文自如交流,但也很难描述出具体的解释,他还是用这里的气候解释:“玛纳斯温差大,让葡萄的色泽深,香气重。最后采摘时葡萄的糖度高,酸度小,这样酿出来的酒入口前感觉不到酸,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地域到底有多重要呢?弗莱德每年都要回一次法国探亲,顺便尝尝家里人挑选出最近最好的葡萄酒。我问他能不能照着某一款法国的畅销酒,在新疆也仿造一款出来。弗莱德很坚决地摇头:“葡萄酒最重要的还是原料,葡萄不一样,你用一模一样的工艺也仿制不出来。”

玛纳斯的砾石砂壤土,天山北麓稀少而甘甜的降雨,和冬季超过20公分的覆盖雪层,共同培育了眼前超过15年的葡萄藤。它们酿出来的葡萄酒有这个地域特定的清爽和均衡感。所有的土地、流云和雨雪,都在深深浅浅地决定着葡萄酒的最终风味。

超过15年的葡萄藤

弗莱德正在尝试在玛纳斯种葡萄的新品种,即便有农业上的理论,具体能不能酿出好酒也要靠实验。一种葡萄从种下到酿出酒,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好在弗莱德在这里有得是时间。他已经在新疆成家,跟回族太太有两个孩子。喝了几杯自己酿出的干白后,Fred越聊越开心,开始让同样是混血的赵凤仪看他的两个混血孩子,分析到底哪一个像法国人,哪一个更像中国人,就像葡萄酒,这也是他在新疆耕耘的奇妙结晶。

5月的新疆还在仲春时节,很快,天山雪水会进入最丰沛的季节,Fred在葡萄园的忙碌也要开始了。“弗总!”酒厂的同事都这样称呼他,Fred 点点头——他已经很像一个新疆本地人了,告别时的握手很用力,他的钥匙串别在腰带上,就像一个玛纳斯人一样,一走路撞得哗哗响。

所谓风土,对于旅行者只是风景。对于弗莱德这样点石成金的酿酒师,“风土”是个多义词,是法语中影响葡萄酒味道的综合气候土壤环境,也是汉语中“风土人情”的情感吸引。

不到新疆,你很难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能穿越大半个地球,在远离都市的异国酒厂里孤独地工作十多年。到了新疆,见到弗莱德就明白,就像里尔克诗歌中所说,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把最后的甘甜酿入美酒——天山的风和雪,是能被凝结在农田和橡木桶里面的,风土可以品尝。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