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家庭用药杂志
《家庭用药》是一本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市药理学会主办的医药健康类科普杂志,创刊于2001年,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保健养生为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丰富信息和权威指导!
51好读  ›  专栏  ›  家庭用药杂志

小儿感冒,如何选对适合自己孩子的中药?

家庭用药杂志  · 公众号  · 药品  · 2019-11-08 13:44

正文


时毓民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


小儿感冒约80%以上由病毒引起,其中以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婴幼儿发病率占整个儿科感冒的44.4%。


治疗病毒性感冒选用抗菌药物无效,且可能引起各种副作用。 中药对病毒性及细菌性感冒有很好的效果, 副作用小 ,适用于小儿各型感冒发热。


中医认为,感冒因六淫之邪所致,其中以风寒、风热之邪最为多见。 小儿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得病。 小儿阳气偏盛,邪易化热,常在有表证的同时伴有里热证。


此外,还常有兼证,如夹滞、夹惊等。 所以小儿用药应兼顾以上特点。 小儿感冒,中成药应根椐其病因和不同的临床中医分型加以选用。



风热感冒

小儿多见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重,怕冷轻,有出汗,鼻塞,咽干疼痛,咽充血明显,舌苔黄。 小儿风热感冒多见,治疗小儿风热感冒常用辛凉解表的中成药,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组成。 其中蒲公英消痈散结、苦地丁活血消肿、板蓝根凉血、黄芩泻火燥湿,诸药合用能够清热解毒、活血凉血、利湿透邪,可用于治疗感冒、小儿急性喉炎、疖肿、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手足口病、风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有大量临床文献研究作支撑,其疗效好、安全性高,被北京、江苏、河南卫生主管部门推荐用于流感的治疗。


经过中国中医科学院验证,本品中含有 70余种活性成分 口服每次10毫升,一日3次,小儿酌减。 如药物有沉淀,应摇匀后服用。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早期单用可替代抗菌药物,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可以减少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 中期联合抗菌药物可以增强疗效。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


此药物不同的成分有不同的作用,比如,柴胡、黄芩可退热、解毒; 连翘、金银花等有利咽之功; 大黄可通便解毒。


1岁内每次服用5毫升; 1~3岁每次10毫升; 4岁以上每次15毫升,一日3次。 此药适用于感冒、高热患儿。 当服用药物24小时后未见明显效果,可增加药物剂量,或去医院诊治。


保婴丹


此药中的主要成分有蝉蜕、钩藤,可治外感风热; 冰片、牛黄、天竺黄、珍珠、琥珀等有清热熄风祛痰的功效; 黄连可清热解毒。


1岁内患儿每次服用1瓶,一日1次; 1~2岁每次1瓶,一日2次; 2岁以上,每次1瓶半,一日2次。 此药适用于表证兼有里热证的感冒发热,以及烦躁与高热引起的惊厥。 在用药期间忌吃生冷及油腻油炸食品。


柴黄颗粒


柴黄颗粒由柴胡、黄芩苷组成,有清热解毒功效。 适用于感冒发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试验表明,柴胡皂苷和黄芩苷能抗病毒、抑菌,立足根本直击引发感冒的源头。


所以在感冒初期,服用柴黄颗粒能抑制病毒及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减轻感冒症状。 同时柴黄颗粒还可降解内毒素、抑制内生致热原、调节体温中枢,在感冒早期可以预防发烧,感冒症状高峰期协同退高热,在感冒恢复期还能退低热。 每次1袋,一日2次,小儿减量。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此药由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组成。 有发汗解表、清里退热作用,适用于小儿外感发热。


证见发热,头身痛,流涕,口渴,咽红,尿黄,便干等。 1岁以内,每次服用半袋; 1~3岁,每次1袋; 4~6岁,每次1.5袋; 7~14岁,每次2袋。 一日4次,3天为一个疗程。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此药由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栀子(炒)、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柴胡、甘草组成。


有疏风解表、清热导滞作用。 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表现为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红肿痛,纳呆口渴,脘腹胀满,便秘或大便酸臭,小便黄等。


6个月~1岁,每次服用1~2克(即0.5~1袋); 1~3岁,每次2~3克(即1~1袋半); 4~6岁,每次3~4克(即1.5~2袋); 7~9岁,每次4~5克(即2~2.5袋); 10岁以上,每次6克(即3袋)。 一日3次。 该药有大量临床文献研究作支撑,疗效好、安全性高。

风寒感冒

小儿风寒感冒较成人发病率低。 其特点为发热轻,怕冷重,流清鼻涕,打喷嚏,咳嗽,无汗或少汗,食欲不振,舌苔薄白。 对这类感冒的治疗应以辛温解表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种中成药。


九宝丸


此药由木香、肉豆蔻(去壳)、厚朴(去粗皮、姜汁炙)、麝香(研)、丹砂(研)、槟榔(锉)、桂枝(去粗皮)、半夏(为末,生姜汁和作饼、晒干)、乳香(研)组成。 主要成分有麻黄、苏叶、葛根,可发汗解表; 桔梗、前胡、枳壳,有宣肺利气化痰之功。 此药对治疗小儿风寒感冒较理想。 1岁以上,每次服用1丸(即3克),一日2次,周岁内酌情减量。


午时茶颗粒


其由苍术、羌活、防风、紫苏叶组成,可发散风寒; 另有厚朴、陈皮、枳实、山楂、麦芽等行气化痰。 小儿用半袋冲服,每日服用2次。


小儿清感灵片

此药由羌活、防风、川芎、苍术(炒)、荆芥穗、葛根、黄芩、地黄、白芷、牛黄、苦杏仁(炒)、甘草组成。 有发汗解肌、消热透表的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怕冷,肌表无汗,头痛口渴,咽痛鼻塞,咳嗽痰多,体倦。 1岁以内,每次服用1~2片; 1~3岁,每次2~3片; 3岁以上,每次3~5片。 一日2次。

暑湿感冒

多发生在夏季。 表现有发热、无汗、疲倦、头晕、头胀、口渴、恶心、呕吐、腹泻、舌苔厚腻。 常用清暑解表、健胃化积的中成药。


香苏正胃丸


其主药为藿香、香薷、苏叶,能解表祛暑; 厚朴、枳壳、陈皮、砂仁,可理气化湿; 茯苓、扁豆、山楂等有消食健脾的功效。


每次服1丸(即3克),周岁内小儿服半丸,一日服用2次。


藿香正气口服液


此药由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组成。 辅料为聚山梨酯-80、肉桂油。


主药藿香可芳香化湿; 紫苏叶可化湿散寒; 半夏、茯苓等可健脾燥湿。


7~10岁,每次服用5毫升; 10岁以上,每次10毫升。 一日2次。 此药适用于小儿感冒伴有呕吐、腹胀等胃肠不适、舌苔厚腻等表现。


但注意, 7岁以下小儿一般不用

温馨提醒


因小儿服汤药较困难,中成药具有用量相对较少,口感较好,服用较方便等优点,中成药还可调入乳汁、蜂蜜或粥中服用,小儿更易接受。


以上中成药,家长在选用时要仔细观察,如小儿病情有变化,一定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转发分享一次,小编工资涨八毛

关爱小编,人人有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