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学报
我国第一张大型文学专业报纸,创刊于1981年。深入文学现场,关注读者需求。 “使看不见的看见,使遗忘的抵抗遗忘”——文学的意义大略如此。而这,也是以文学命名的报纸存在的理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文学报

什么样的古典音乐启蒙,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 给孩子的乐单

文学报  · 公众号  ·  · 2017-11-05 17: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Musician Angel | Rosso Fiorentino


为什么许多儿童在胎教阶段听的是古典音乐,出生后听到的却充满了卡通音乐?如何给儿童进行古典音乐教育似乎是一件颇有门槛的事情,对儿童来说,古典是严肃枯燥的近义词吗?


今天推荐的新书悦读来自“活字文化”策划的第九部“给孩子系列”《给孩子的音乐》。由作者刘雪枫遴选多首古典音乐,讲述如何让孩子亲近古典音乐,培养审美趣味。


《给孩子的音乐》是古典音乐推广者,音乐评论家、鉴赏家、学者刘雪枫以数十年研究、曲目积累和鉴赏经验,精心为孩子们挑选的音乐聆听曲库。全书遴选音乐的历史跨度以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代为开端,由古典主义、浪漫乐派、民族乐派进入印象派和现代主义,涉及作曲家 115位,作品320首。


《给孩子的音乐》不局限于“儿童题材”的音乐。全书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人 文素质、情感教育的关键词作为纲领篇目,包括童真、游戏、动物、自然、童话、神话、英雄等十六个主题,不同年龄的孩子会对这十六个主题的音乐有不同的体悟和感动。作者旨在让孩子在身体和意识的成长期接触到具有一定内容指向的经典音乐通过欣赏纯粹的音乐之美,完善心灵和品格。


刘雪枫


古典音乐理论学者,音乐评论家,曾任三联《爱乐》杂志、《留声机》中文版、《交响世界》主编,为几十个杂志及报纸撰写过古典音乐专栏,著有二十余本古典音乐图书,私藏古典音乐唱片十万余张,视古典音乐研究和普及教育为毕生事业。



核心是对孩子的审美培育


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缓慢的,细腻的,完整的,当然也是幸福的。


巴赫《G 大调第四号布兰登堡协奏曲》- 快板“姐弟”


在这个充溢着幸福感的“有养”工程中,健康、快乐、自信、善良、独立,聪慧,以及高颜值,如果可能,再加上精通一门乐器……这一定是每个家庭都能想象到的理想孩子的模样。


让我们把这些好看的关键词转化为一个九宫格,它们摆放的位置和次序可以随意,但其中是不是有一格空缺呢?它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也最难被老师教导、更恐怕是绝大多数“家长”最感到无从着手的抽象概念——审美。


圣-桑《动物狂欢节》- 天鹅


我素所敬仰的木心先生说:


没有审美能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审美能力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品质。越来越多的人承认,金钱决定不了生活品质。


审美能赐予孩子不一样的眼界,让他们更容易在平凡的事物里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


审美是人与动物最高级别的不同,也是区别你自己和芸芸众生之间最显著的特征。

对音乐的识别、判断及喜好,是最高层面的审美,它会直接影响你的品位和趣味。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清晨

对音乐的审美,直接决定你的朋友圈调性


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和哈里·杜鲁门,哲学家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小说家马克·吐温、帕斯捷尔纳克、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人类历史上首次登月的阿姆斯特朗,前美国国务卿赖斯,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斯,微软两位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苹果之父乔布斯,大神级导演伯格曼、库布里克、塔科夫斯基、安哲罗普洛斯、斯皮尔伯格、诺兰……


这些杰出的人有什么共通之处?


他们要么是精通古典音乐,要么是能够专业级演奏至少一种乐器,而且,最关键的一点,他们都具备非常好的音乐品味,他们的家庭日常生活离不开音乐,它们不仅定期约朋友一起出席音乐会,而且还经常光顾唱片店,习惯于收听音乐电台节目。我们熟知的首富比尔·盖茨,他的家庭用来购买唱片和音乐会门票的费用,居然是常规支出项中的最高占比!


不爱就不爱 至少不要怨恨


帕赫贝尔《D 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


中国有至少六千万曾经或正在学钢琴或者其他乐器的孩子,他们中的大部分,在长大之后拒绝走进音乐厅,拒绝再听古典音乐。


孩子学习乐器,如非天生喜欢,枯燥的基础课加反复的练习,其实都是违背孩子的天性。

他想出去踢球,却只能被迫坐在钢琴前;


他想出去玩捉迷藏,妈妈告诉他今天还没练够两个小时;


他想去看电影,爸爸说你现在学的是音乐。


练琴,成了孩子的炼狱,他不仅没有喜欢上音乐,反而开始憎恨乐器,憎恨音乐。


柴科夫斯基《四季》- 六月“船歌”


叶问挑战宫家六十四手时候懂得什么叫“高山仰止”。


一个孩子在走向音乐、学习乐器之前,至少要“见过高山”。


聆听音乐,聆听经典,聆听一件乐器的音符与旋律,聆听几件乐器之间的奇妙呼应与醉人的和声,习惯于被音乐的魅力自然吸引,在一位靠谱的老师指引下,多听,多学,多了解,进而形成主观的选择与深入,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亲近音乐,这才是孩子与音乐结缘,并且能够向往掌握一件乐器的最适当前提。


孩子应该听什么样的音乐


巴赫《G 弦上的歌调》


“隐隐听说莫扎特的音乐可以做胎教。”


“不对,我朋友的太太一直是用巴赫做胎教的,他们的孩子看着就特别聪明。”


“我身边没有懂音乐的人,没办法做音乐胎教。现在孩子快三岁了,应该听什么音乐?”


“我孩子马上小学毕业,最近突然迷上了音乐,我该怎样适应这种状况?”


“女儿在学钢琴,她爸爸对音乐没感觉,我该怎么办?”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古典音乐无论是曲目还是演绎版本,都是山重水复,浩如烟海,我们该推荐哪些作品来适应孩子的接受尺度?


作为孩子的父母,怎样陪孩子听音乐?同时自己也能有所收获?


这个时候,你最需要什么?


弗雷《西西里舞曲》

我送什么样的音乐给孩子?


如果仅仅是欣赏音乐,其实也无所谓入门与否,任何人都可以从任何入口任何维度进入到音乐的世界。我们可以从浪漫派音乐登堂入室,也可以轻易被巴洛克的优雅风格所吸引,而古典乐派的海顿和莫扎特则因贴近现实生活而日益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每个孩子都可能因为机缘的不同,进入音乐世界的方式也会各种各样。我之所以强调机缘,是希望每一位小朋友——包括琴童——你们 爱上音乐的过程是自然的、自觉的、不受外在因素干扰的。


无论你爱上的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还是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或者你已经走得更远,进入瓦格纳、威尔第、普契尼和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世界,你都能毫无障碍地把他们引为知己和知音。他们是你对话或者倾诉的对象,同时也是你用来感知大千世界、宇宙奥秘的媒介。

我以半生的爱乐经验和研究心得,为孩子们精心选择的音乐,其实并不局限于“儿童音乐”。更确切地说,它们不全是“儿童题材”的音乐,或者说是作曲家专门写给孩子的。我更多强调的是,要让孩子在身体和意识的成长期内能接触到具有一定内容指向并且在听力上可以让孩子接受的经典音乐的精华。

这些曲目的遴选跨度以 17 世纪的巴洛克时代为开端,由古典主义、浪漫乐派、民族乐派进入印象派和现代主义,涉及作曲家一百余位,作品三百余首,这当中包括选自大型作品的精彩片段以及交响乐的某个乐章。


我的结构编排,是以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离不开的人文素质、情感教育的关键词作为纲领篇目,我对这些选入的曲目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以及言简意赅的导赏,但更主要的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讲解一些在我看来最有价值的音乐以及关于它们的阐释。


比如,舒伯特:音乐的瞬间


“音乐的瞬间”又可以翻译成“乐兴之时”,是舒伯特最先创作的一种钢琴曲,乐曲短小精炼,形式也很自由。后来,“音乐的瞬间”演变成一种钢琴曲体裁。舒伯特是音乐史上的艺术歌曲之王,一生创作了《菩提树》《小夜曲》《魔王》等五百多首艺术歌曲。


舒伯特的钢琴作品相当高产,很多都是即兴之作。虽然他的生活一直都较为贫寒,但是他结交了许多诗人和艺术家朋友。他和这些朋友们时常聚会,聚会的小圈子被称作“舒伯特圈子”。聚会时,舒伯特经常会即兴弹奏一些音乐,其中不少音乐的主题成为他之后创作的《音乐的瞬间》和《即兴曲》的前身。


《音乐的瞬间》一共有六首,听这六首作品,有和朋友交谈的亲切感觉。音乐轻松、灵动,音乐形象整体较为统一,舒伯特朴素、可爱的性格就从这些曲调中流露了出来。大家一定看过“麦兜”系列的动画片吧?小猪麦兜唱过一首非常滑稽的歌曲《我是麦兜》,这首歌的旋律就来源于我们正在欣赏的《音乐的瞬间》中的第三首。


舒伯特《音乐的瞬间》第三首



赠书福利


你是否也疑惑该给孩子听什么音乐?哪些中外经典音乐是值得你推荐给儿童听的,不如来分享下,在本文下面留言吧。我们依然会选取两位读者,赠送《给孩子的音乐》。



2018文学周历已在我们微店中上架,

订阅2018《文学报》还有周边赠送福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