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新网
实时、原创、专业的财经新闻集散地。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你需要选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尔街见闻  ·  日赚1个亿,牧原从ICU跑进了KTV ·  昨天  
第一财经  ·  重磅数据,出炉! ·  4 天前  
行业研究报告  ·  上海房东开始掀桌子了 ·  6 天前  
洪灝的宏观策略  ·  本周末:财新十五周年年度峰会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新网

农村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 “剩男”何解?

财新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23 17:50

正文

农村大龄未婚人口比例逐渐上升,“剩男”问题凸显,因婚致贫等社会问题显现

记者 陈少远 实习记者 蔡家欣 吴迪

在中国农村地区,0-4岁少儿男女性别比例已达122:100,而第二、第三胎失衡现象更为严重,男女性比例分别达到了126.4:100和146.3:100。尤其当第一胎是女性时,第二胎的男女性比例达到了194.3:100。

日前,一份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家庭研究创新团队发布的报告如是显示。

图片来自东方IC

这份报告名为《中国农村家庭发展报告》(下称《报告》),以2015年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库(CRHPS)为基础撰写,该调查数据库的样本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区),259个县,样本规模为586个村委会的11654个农村家庭共计43952人。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认为,出生性别比失衡背后有社会、文化和技术原因。据其根据官方出生性别比的测算,1980年至2015年,中国多生了3000万左右的男性。

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宋健对财新记者表示,从出生性别比看,中国性别失衡的确严重,但出生性别比可能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其中有婴幼儿漏报的原因,并且女婴漏报多于男婴。

出生性别比高=性别失衡?

出生人口性别比,指新生儿的男女比例。国际标准通常认定,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会出生102—107个男孩,这一数据范围在不同人群中具有高度稳定性,超过则属于“异常”。由于男孩的死亡率高于女孩,到了婚育年龄,男女数量趋于均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走高,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21.2,其中农村地区尤甚。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城镇出生性别比为117.1,农村出生性别比则高达122.8。

对此,原新表示,除了传统“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性别偏好,B超、血液鉴定等医学技术进步也助长了二胎、三胎男女性别比失衡。“政府一直在下大力气在治理,但依然有人做这些交易。”

不过,根据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王立波的研究,出生性别比可能并反映不是真实情况。举例来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0-9岁年龄段的男性、女性人数分别为11268万人和10309万人,而该年龄组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数量则分别11822万和11020万、11484万人和11358万人。女性比出生时多出1050万。

“大家以为出生性别比很高,但实际上是漏报的原因,没有那么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宋健对财新记者表示,根据其对于2010年、2015年的数据对比,“真实性别比并没有那么失衡”。她分析道,这其中有婴幼儿漏报的原因,其中女性比男性漏报更多,这种情况随着婴幼儿长大会得到缓解。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总体的出生性别正在下降。2008年-2015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20.56下降至113.51。根据2016年12月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到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要小于112,2030年要小于107。

“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水平,还不太不确定。”陈卫表示,目前的数据有所好转,但依然偏高。他认为,全面二孩虽然放开,但农村地区的性别选择依然未变。据他了解,二孩放开后,个别省份的出生性别比反而更高。

“性别比可能是随现代化的推进逐步恢复正常的。”陈卫表示,韩国的出生性别比在90年代曾与中国类似,但目前已回归到正常水平。中国出生性别比回归正常可能也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包括北京、上海这样发达地区,出生性别比依然很高。”陈卫说,出生性别比回归正常需要中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婚姻挤压”下的农村剩男

《报告》还显示,农村大龄未婚人口比例逐渐上升,“剩男”问题尤其突出。其中,农村“剩男”是“剩女”的4倍以上。

3000万以上,是此前很多研究者提出的“剩男”数量,这一数字能在全世界国家的人口数量上排至45位左右。仅从官方数据的出生数据看,据原新推算,1980年至2015年中国出生了6.92亿人,平均性别比114.7。“按照105的正常性别比来算,多生了3051万的男性。”

即便考虑到漏报因素,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仍不可忽视。

“‘剩女’是相对的,‘剩男’则是绝对的。”原新表示,“剩女 ”是因为择偶标准产生的,而“剩男”则是由于性别失衡导致的,而农村地区的剩男问题更加“雪上加霜”。

原新表示,从社会学上“婚姻挤压”的概念看,农村“剩男”面临婚姻上的“地域挤压”,即城镇居民中找不到配偶的会往农村地区寻找配偶,导致农村男性相配对的女性数量减少。同时,从婚姻的“年龄挤压”来看,中国男性倾向与年轻小的女性结婚。

宋健则认为,正是由于婚姻的年龄差、城乡差、地区差以及婴幼儿瞒报的原因,目前真实的“剩男”数据可能难以测算。目前其团队正在做相关研究。

不过宋健也承认,农村“剩男”问题比城市更为凸显。

本次《报告》也显示,城镇“剩男” 比例低于农村,城镇“剩女”的比例高于农村。

“因婚致贫”等社会问题凸显

“剩男”问题应该如果解决?原新表示,虽然社会上出现了引进、买入东南亚等国外新娘的现象,但“剩男”数量过于巨大,依靠人口输出或者引进不现实。“所以政府一定要准备预案来应对。”

原新表示,因为性别比长期失衡,“婚姻挤压”与婚姻竞争会增加婚姻成本,“无论城乡”。以甘肃为例,其农村地区的彩礼已普遍在10万-20万左右,个别地区更高。“这会产生一种新的贫困原因,即‘因婚致贫’。”同时,婚姻家庭稳定性受到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比也可能失衡,同时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原新认为,男性的生理及婚姻得不到满足的话,可能会寻求一些非法的途径:如性暴力、买卖婚姻、拐卖儿童等等。

此外,按照现有标准,60岁以上、未婚无嗣的农村老人属于农村“五保户”,由政府全权负责养老。随着时间推移,老龄未婚男性会加剧政府的养老压力和复杂性。

“性别失衡的现象按照时间往后走,不同时间段会出现不同的后果,这是人口惯性决定的。”原新表示,从年龄段上看,“90后”“00后”中性别失衡现象比“80后”更加严重,而当下90后已迈进入婚育年龄,00后也开始走向成年,所以政府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和预案。“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剩男’,可能成为新的弱势群体。”

他表示,在帮助“失婚男性”组建家庭方面,政府可能无能为力,但在经济帮扶、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可以提前做好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