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馒头说
来来来,听馒头说一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Trade, opening-up ... ·  2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 ·  3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 ·  4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火山爷爷”刘嘉麒:与自然对话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馒头说

【3.13】一场“首都保卫战”背后的四个人

馒头说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3-13 08:57

正文

今天是2017年3月13日


这是馒头说第 119 篇文章


今天要说的故事,是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


这应该是“馒头说”第一次涉及解放战争


不少人觉得,1946年到1949年爆发的那场波及全中国的战争


是一场典型的内战,自己人打自己人,没什么好说的


从某种角度说,是。但换个角度,却不是。


一场开战前强弱如此分明的战争,为何在短短时间内出现了逆转?


不去研究这背后的奥秘,是明显说不过去的。


而今天要说的这场“保卫战”


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剖”例子




【今日主打】

1947年3月13日

“延安保卫战”开打





1


当时间进入1947年的时候,蒋介石准备掀桌了。


内战已经开打大半年了,原先宣称“三个月消灭共产党”的“剿匪”,却四处碰壁,远没有开战之前想象得那样顺利——430万国军正规军携抗战胜利余威和优势装备,对战130万共党“土八路”,第一年就损失了近100万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蒋介石决定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进攻的一大重点,就是陕甘宁边区,确切地说,是共产党的“老巢”延安。


延安对于共产党而言,无异于首都。打下延安,无论是军事意义还是政治意义,对蒋介石的诱惑实在太大。


一场共产党的“首都保卫战”就此展开。


但事实上,这场原本以为会打得天昏地暗的战役,其实从正式开打到结束,一共只有七天。


而今天,我们只说七天里的四个人。


2


第一个人,是毛泽东。


毛泽东对延安无疑是有感情的。何止毛泽东,整个中国共产党,从上到下,都对延安有深厚的感情。


从1935年红军到达吴起镇开始,延安,就渐渐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地理和精神上的中心和图腾。在延安,中共走过弯路,也取得过辉煌,艰苦卓绝,但也充满欢声笑语——用“圣地”来形容中国共产党心目中的延安,一点也不夸张过分。


但如今,“圣地”面临国民党的大举进攻,怎么办?


毛泽东做出了一个选择:放弃。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


摆在共产党面前的双方实力对比已经说明了一切: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一共调集了34个旅25万人,配合近百架作战飞机(共产党没有空军,所以连国民党的空军将领都觉得是小题大做),并且派出了自己的最得意门生——黄埔一期毕业生胡宗南统领全军,势在必得。


而共产党方面,满打满算,能集结在一起的部队总共不到3万人,而且装备远不如国民党。彭德怀当时曾问负责金盆湾阻击的教导旅旅长罗元发能坚守几天,当得到“5天”的回答时,彭德怀反而劝他不要死守——当时的教导旅平均每支枪分到的子弹还不足10发。


当然,毛泽东也不是没有想过“誓死保卫延安”。在胡宗南的部队发起前期攻击的时候,保卫延安的共产党阻击部队如往常一样打得勇猛异常,让国民党军队一筹莫展。但很快,在判断了国民党军队的兵力集结速度和决心之后,毛泽东毫不犹豫地继续了原先的决定:放弃延安。


3月18日,在胡宗南的部队已经兵临城下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还在和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在窑洞里开会。毛泽东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彭德怀在“延安保卫战”前讲话


现在回过头来看,1947年国民党军队攻占延安,应该是整个内战中的最高光时刻,但同样也是共产党军队的经典时刻:


从1927年算起,国民党屡次绞杀共产党,忙活20多年总是一筹莫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共产党实在是够“土”——他们“土”得掉渣,所以没有任何包袱,可以随时扬弃,随时纠偏,大进大退,绕大半个中国照样可以继续战斗。


一方面,他们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从不死撑硬抗,打不过就走。这两种精神的“奇怪”结合,让占据大城市为主导,习惯阵地战的国民党军队很不习惯。


3月19日上午10点,胡宗南的部队进入延安,而在前一天晚上8点,毛泽东等中央机关才从容撤离——留给国民党的,是一座粮食物资全部搬空,人全部撤走,连家具都拆成木条带走的空城。


延安窑洞


胡宗南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桌子上,看到了一张字条:


“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胡宗南看完字条,哈哈大笑。


但笑管笑,胡宗南这次的所谓“闪击”,确实连中共主力部队的毛都没摸到。


连经营多年,视为“圣地”的延安都可以说放弃就放弃,国民党军队怎么可能找得到“共匪”的主力并决战?


3


然后我们说说第二个人。这个人就是这场“保卫战”中共产党的对手,胡宗南。


那一年,胡宗南51岁,可谓志得意满。


胡宗南是浙江镇海人,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在北伐战争期间,当时还在北伐军机枪连当排长的胡宗南,在著名的“棉湖战役”中端起机枪奋勇作战,正好被蒋介石看到,由此进入视野。


1927年,31岁的胡宗南升任少将副师长,是黄埔生里第一个当将军的,后来一路晋升,又成为黄埔生中第一个当集团军司令的。在部队编制中,“第一旅”,“第一师”,“第一军”往往是最王牌部队,蒋介石把当时自己最王牌的第一军交给了胡宗南指挥,可见对他的信任。


胡宗南


不过,胡宗南这位“天子第一门生”的业务水平,在国民党军队体系里却一直评价不高,有的人评价他的水平最多做一个旅长。在攻打延安期间,他手下的一个师长还在背地里讥笑胡宗南的水平最多是个连长。胡宗南最大的对手彭德怀曾评价胡宗南四个字:“志大才疏”。


这些评价有各种原因,胡宗南在北伐战争期间也有率一个团击溃孙传芳一个师的战例,也有“淞沪会战”率第一军拼死血战日军的光荣,但总体来说,他确实没有什么其他拿得出手的辉煌战绩。攻打延安,手握绝对优势的兵力,胡宗南却在一开始打得浑浑噩噩,导致后来被蒋介石逼得没办法,只能开出“谁的部队先打进延安,奖励1000万元”的承诺。


那么胡宗南水平一般,蒋介石为何如此重用?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胡宗南忠啊!


纵观蒋介石手下的国军将领,胡宗南绝对属于最忠心耿耿的一批,无论何时何地,蒋介石指哪打哪,从不违背“校长”的指示。面对派系林立的国军系统(派胡宗南指挥也是因为国民党很多部队只认人不认命令,胡宗南西北方面搞得定),蒋介石当然需要这样的“忠勇之士”,但这也渐渐造成了国民党军队体系中的一个弊端,那就是听话的,忠心的,可以越爬越高,能力倒成了第二位的了。


所以,我们看到国民党里能打的比如李宗仁,白崇禧,傅作义等等,总是被蒋介石防一脚,而能力一般的胡宗南、汤恩伯、杜聿明等等,总是牢牢掌握着蒋介石的最精锐部队。这固然能给蒋介石带来安心,但其实也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能力。


1947年8月,蒋介石亲自视察延安。胡宗南一直希望把延安改名“宗南县”,成为一个避暑胜地。


在攻打延安的时候,胡宗南还做过两件有意思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第一军整编第九十师师长陈武大骂胡宗南。


攻打延安开始后,第九十师一直是打头炮,担任强攻,伤亡不小。眼看就要率先攻入延安,却接到了胡宗南的命令:改变方向,攻击延安城外的宝塔山。


胡宗南曾许诺过先攻入延安的部队重赏1000万元,他要把这份奖赏连同莫大的荣誉,留给自己的嫡系整编第一师。


果然,第二天,之前一直在休整、落后15里地的整编第一师赶了上来,越过第九十师长驱直入延安,公然“下山摘桃子”。气得陈武大骂:


“为将帅者要取信于人,最贵的是待下公平,其次是赏罚分明。如果存私心,图私利,必然招致上下不和、士不用命的结果。……偏袒第一师要它去立功,真他妈的岂有此理!”


第二件事,是胡宗南让人冒充共产党俘虏。


胡宗南当时在前线指挥所得到的报告是,延安是一座空城,没有抓到什么俘虏,也没有缴获什么的东西,大约歼灭了对方千余人(其实中共从头至尾大概伤亡了500人左右)


但胡宗南发给蒋介石的汇报是“血战收复延安”和“生俘敌军2万余人”。


蒋介石大喜,立刻将胡宗南由中将升为上将。胡宗南开心之余,却也头疼:蒋介石说,要一周后让“中外记者团”来延安采访和宣传。


这可急坏了胡宗南——哪来那么多共产党的俘虏和缴械装备?


于是,他就给麾下的整编二十七师下了死命令:出人冒充共军俘虏,出装备冒充缴获的武器。一个奉命扮演共军旅长的国军士兵,在胡宗南来检查时点头哈腰,被胡宗南痛骂,要求他届时一定要“骨头硬点”,一定要“痛骂蒋介石”。士兵表示不敢,胡宗南表示不敢就枪毙。


结果,那天中外记者团来时,发现有些“俘虏”刚刚出现在前面一个营地,然后又跑到这个营地来了,而在参观缴械装备时,发现不少美式装备。


“共军的装备那么好?”有记者问。


“是之前他们缴过去的,这次又被我们缴回来了。”士兵回答。


当时解放军确实缴获了不少美式装备。


任人唯亲,山头林立,嫡系争宠,欺上瞒下……这两个小故事多少能折射出当时国民党军队的一些情况,而这也是蒋介石的悲哀。


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后,居然还有人怀疑,胡宗南是不是中共地下党员——延安一战,贻误那么多战机,连中共主力的毛都没摸到。


面对这种怀疑,不知胡宗南是哭还是笑。


4


该说到第三个人了。这个人,其实才是真正左右“延安保卫战”整个战局的关键人物。


他的名字,叫熊向晖。


1943年的抗战时期,胡宗南曾经有过一次绝密的“闪击延安”的计划,但因为消息走漏,最终失败。所以1947年蒋介石秘密布置胡宗南再攻延安,再三关照一定不能走漏风声。


所以,胡宗南谁都没说,只是把自己的机要秘书熊向晖叫到一个房间,交给他一个公文包,让他拟定进攻延安的作战草图。


公文包里有两份文件,一份是蒋介石核定过的进攻延安的整套计划,另一份是中共在陕北的兵力配置图。


而熊向晖,是中共秘密党员。


毫无疑问,这个事关整个中国共产党命运的绝密情报,被熊向晖冒着生命危险传递回了延安——没错,上一次“闪击延安”失败,也是熊向晖传回的情报。


熊向晖


所以,后来的整场“延安保卫战”,中共运筹帷幄,闲庭信步,但背后其实是牢牢掌握了胡宗南的一举一动:哪支部队派到哪里,从哪里进攻,从哪里包抄,哪边是佯攻,哪边是强攻,共产党全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胡宗南怎么能不失败?


1949年11月5日,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设宴,当着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的面,指着熊向晖说:“这个人你认识吧?”


张治中一惊:“这不是熊老弟吗?你也起义了?”


周恩来笑笑:“他不是起义,是归队。”


面对错愕的张治中,周恩来解释:“他是我们派到胡宗南那里去的。当年,蒋介石的作战命令还没下达到军长,毛主席就先看到了。”


而毛泽东的评价是:“熊向晖一个人,能顶几个师。”


张治中一直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也是后来领衔与中共谈判的人。他一直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电影《开国大典》中,在得知张治中与共产党谈判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后,蒋介石拍桌说了那句经典台词:“文白无能,丧权辱国!”


其实,熊向晖只是诸多“地下战线”中的一个代表而已。中共的“龙潭三杰”(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后三杰”(熊向晖、申健、陈忠经),“台湾三杰”(吴石,朱枫,陈宝仓,这三人故事很悲壮,以后有机会写),都在各个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那天晚上,张治中说了一句话:


“现在才知道,在情报工作上,我们也不是共产党的对手。”


5


轮到最后一个人了。


这个人,是个农民,住在离延安延安不远的一个叫朱宁的村庄。


这个农民,名字已不可考,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到:


“亲爱的毛主席:


我们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买了牛,买了驴,还有取暖用的燃料。我们炕上都有了枕头。农历除夕那天,几乎家家都有人去赶集,买羊肉包饺子,买红纸写春联,买布娃娃送给孩子。


……我们听说卖国贼蒋介石将要进攻您居住的地方——延安,他的企图绝不能得逞。我们即使掉脑袋,也要和他拼到底……”


在胡宗南的部队逼近延安的时候,延安进行了大规模的“坚壁清野”,老百姓都自觉自愿地帮共产党军队一起藏粮食,埋地雷。胡宗南进入延安后,张贴出了大批悬赏告示,鼓励群众举报共产党的潜伏分子,但没有一个老百姓来告密。


胡宗南也在不断反思:为什么老百姓会被“赤化”得如此之深?


他后来想出了一个方法——仿效共产党一样,在延安设立了一个“为人民服务处”。这个机构的服务内容,包括发放赈济,免费治病,代写书信等等。开张那天,胡宗南张贴告示:只要来,就发救济法币20元,或者布二尺,或者米二升。


结果胡宗南发现,他根本承受不了开销的成本,更关键的是,老百姓拿了好处,依旧不说国民党好话——一群孩子,甚至当着国民党士兵的面,唱起了《东方红》。


开了几天,“为民服务处”就关门了。


朱宁村那个不知名的农民,其实只是一个代表,当时在他身后的,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胡宗南就应该不难理解在一年半之后决定国民党生死命运的“徐蚌会战”(大陆称为“淮海战役”)中,80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对阵60万共产党军队,为什么会在短短2个月内被歼灭55万人——60万共产党军队的背后,是500多万自发支援前线的农民,一个解放军战士,可以享受9个农民的后勤保障。


这些农民,推着小推车,冒着枪林弹雨给共产党军队运粮食,送伤员,他们都是发自内心希望共产党能获胜。


那个时候,胡宗南是否会回忆起当年,那座空空如也的延安城。


【馒头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出现了一批被称为“果粉”的人。


这批人,并不是“苹果”公司粉丝的代表,而是一批不太讲究事实的“国民党粉丝”。他们愿意相信一切关于国民党和民国时期的美好,以至于“委员长卫队血战雨花台”那样的段子一度在网上被当笑话一样流传(那才是对国军阵亡将士最大的不敬)


“馒头说”写了119篇文章,之前写了很多篇国民党将领、士兵在抗日正面战场的英勇事迹,但我不是“果粉”,我只是希望客观叙述原本就存在的事实,但不会神化这些事实。


按照一些“果粉”的说法,解放战争是“蒋公”抗战之后一时大意,被狡猾的“土共”钻了空子,葬送了大好江山。


解放战争打了近四年,从北到南,经历了数百万大军的来回厮杀,哪可能存在什么“一时大意”?


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难道就不能好好总结下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吗?


比如今天写的这场双方兵力伤亡加起来可能都没超过3000人的“延安保卫战”,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从领袖层面,到将领层面,再到情报工作,最后再到最关键的人心向背,一场只有7天的战役,其实把当时国共两党的优劣,折射得非常清楚。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里,理想主义的国军少将曾可达以及背后的“建丰同志”已经开始反思国民党的败因,提出要和共产党“争人才,争经济,争民心”,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也痛定思痛,开始认真总结共产党的获胜原因。


败者都能好好总结原因,我们的一些人,倒反而归纳出个“一时大意”?


当然,需要好好总结,甚至要一直警醒的,不仅仅是败者。


胡宗南进入延安后,曾派人到民众中调查:“是国民党好还是共产党好?”


得到的大多数回答都是:“谁让我们安居乐业,谁就好!”


这句朴实的话,无论在哪个时期,都值得当政者时刻提醒自己。


优良的传统和经验不是放在匣子里的祖传方子,白纸黑字写好就不怕失传了——你不去继承,不去发扬,不去坚持,是会消失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感谢关注微信公众号 馒头说 mantoutalk,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