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消息、作文、专家纪要、调研分享;提高认知及信息差
)
分享市场、行业及公司动态,包括投资策略、行业数据库、专家调研、公司纪要;信息超越
99%
的投资者)微信扫码加入体验)
1、2023年汽车首次盈利
2、发展道路:定制化、平台化、全球化、规模化
3、未来20年
-
极致性价比的竞争力(创新、高效管理运营)
-
高端差异化品牌形象
-
规模化通过全球化实现
-
平台化上的定制化
2023年业绩
-
收入:304.2亿,增长32.21%
-
归母净利润47.42亿,增长10%,经济形势差产品内卷,价格一定下滑;产品结构变化,新能源车占比提升,毛利率低产品毛利降;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扣非费用控制较好
-
利润:规模化、增效
-
费用端:三费58.7亿,增长28.1%;研发主要投数字化软件(平台、PLC等软件类产品);海外欧洲产品认证需求加大研发
通用自动化
-
收入:150亿,增长24%,占比超50%,逆势增长
-
通用伺服第二
-
小型PLC中国第二
-
工业机器人份额6.5%,国内第四
新能源车
-
收入94亿,增长>80%,实现盈利
智慧电梯
-
收入:53亿,增长3%,房地产影响大,利润增长高于收入,依托一体化+综合大配套
轨道交通
国际化
-
收入17亿,增长90%
-
营销策略:行业线出海+借船出海
数字化
能源管理
2024展望
-
智能制造+拓展国央企+传统行业研究新技术的结构性机会+存量市场设备改造升级+新能源通用自动化市场复苏
-
内资品牌占有率提升(外资仍占50%+不惧占有率达到天花板)
-
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带来收入较大绝对值提升
-
电梯千万级保有量存量改造弥补新梯增速下滑稳健发展
-
海外国内市场3-4倍,目前占有率小,持续提升
2024Q1
收入65亿,增长36%,主要新能源车贡献,净利润增速
Q&A环节
Q:
海外工控未来布局?趋势跟国内是否一样
A:
23年海外收入17亿,21年偏印度东南亚,全球工业自动化占有率预计会有比较好的提升,希望达到收入占比20%~30%。
Q:
跟海外车企合作推进节奏?客户分布预期?
A:
特别头部还不多,现在多是二类,23年收入快速增长;未来全球化电动化一定是芳香,带动海外新能源车市场,中国崛起会带动海外改变策略。
Q:
工控行业差,多产品协同如何执行?
A:
23年已突破周期,24年持续突破,利用行业周期抢夺竞争对手的Top客户。
Q:
总体收入利润目标下主要板块目标?
A:
整体收入增长15%~35%,利润增长20%,24年经济低迷下游竞争强,对价格有一定影响,整体目标结合当前形势而定;聚焦如何组织变革优化落地抵御外部环境影响达到目标。
Q:
数字化未来2-3年能否看到落地点?数字化大动作?
A:
由于工业领域场景多、场景个性化要求高、变化快,2022年确定平台化策略,保证交付质量进度+客户个性化需求,但是执行难度大;市场应用:1)首先自己用好了再向外走;2) 数字化和自动化强关联场景应用(数字化码头、空压机、注塑机、纺织),目前在规划煤矿行业数字化,在跟国家相关单位合作构建从上到下数字化体系;数字化未来还处战略投入期,盈利非第一要素,重点在通过场景进化Inocube平台+为客户带来实在数字化价值。
Q:
人形机器人大动作?
A:
目前进入价值创造的阶段还为时尚早,23年运用EBO进入该领域,24年加大投入未来5-6年按照三步走:1)人形机器人技术解决工业场景中工业机器人无法解决的问题2-3年;2)2-3年内ToB和T间发掘类工业场景,复杂程度略高于工业场景,3-5年;3)预计5-6年后ToC端才爆发,再进入ToC端消费场景发展思维:类人思维去做,条件反射端边,小脑做运动控制,5-6年后预计A成本极低迎来人形机器人春天,完成ToB向ToC业务转变人形机器人是最好载体,可能为公司带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大跨越。
Q:
大宗商品上涨成本端是否影响盈利水平?
A:
期货套保、现货锁价平衡不利影响。
Q:
做Top客户和下沉客户不同的销售模式有无可以相互促进的点?做下沉市场的产品的竞争力及特点?
A:
Top客户竞争采取解决方案+适当价格策略进行防守,现在通过非电工艺(温度控制等)和电工艺相结合在升维解决方案,区域内小行业市场(县级城市产业集群)近两年运用渠道做下沉,是拓展重点。
Q:
气动战略及典型案例?
A:
智能制造导致最后一公里要靠机械而非电来完成,机械领域周期长,需要大规模固定投资、过程工艺、先进装备保证产品质量及交付,是中国短板,发达国家远领先国内;目前产品线开始量产准备打开市场,南京24年6-7月预计投产,装备能力加强。
Q:
安川的发展经验有无对比/借鉴长处?
A:
大体研究了日企全球化进程,从产品带到中国到公司+解决方案带到中国的路径研究过。
Q:
汽车2304和2401盈利趋势,24年展望?
A:
长远看联合动力随着品牌、市场地位等提升,未来盈利会提升,目标毛利率20%+,费用控制在约15%。
Q:
应付应收情况?
A:
应付应收改善主要由于加强对营运资金管理,应收账款对各事业部下达指标进行结果监控、设立专门风险控制部门,事前审核客户资质,减少上限结算客户比例;事中每个阶段回款计划+DSO指标;事后坏账迹象明显客户进行催收,公司内引入数字化信控系统23年大宗商品供应平稳,减少预付条款;应付账款周期10+天优化。
Q:
出海各区域不同形式如何搭建研发-制造交付模式?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