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圈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运营,第一时间推送顶级学术期刊摘要、前沿研究成果、精彩讲座与会议报告,服务一线科研人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NaturePortfolio  ·  我们为何会死:抗衰新科学和永生之路 ·  昨天  
社会学研究杂志  ·  双重涌现与网约车的市场地位获得——基于平台型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圈

牺牲睡眠搞科研,值吗?

科研圈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2-24 18:20

正文

图片来源: Will Ludwig/C&EN


科研不易,夜以继日。你是否曾为了一个产物做实验到夜深人静?是否曾因沉迷一篇文献直到东方既白?是否曾迫于收数据的压力挑灯夜战?美国化学会 C&EN 求职专栏作家 Chemjobber 分享了他求学和工作期间关于熬夜做科研的故事,并提出了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


在实验室加班加点是你的常态吗?你是否愿意牺牲睡眠换取实验结果?欢迎在文末投票,并留言参与讨论。


撰文  Chemjobber (美国化学会专栏作者)

翻译  杨晚钰

审校  张士超

 

在读研期间的诸多故事里,有一个场景总是频繁出现:持续开反应、过柱子一周之后,我仍然需要熬夜待在实验室里,用宝贵的的中间产物再开一个反应。我原本打算完成后立即回家补上难得的一觉,然后再神清气爽地回到实验室,把产物投入下一步的合成。

 

那晚我得到了重要的教训:付出的大把时间不一定会带来回报。因为,事实情况是我违背了之前美好的打算,再一次骑车回到实验室,开始又一个艰辛的合成。那时已是凌晨2点。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对自己?似乎是因为科学时刻呼唤着那些愿意为之付出大把时间的人。总会有另一个实验要开,另一种条件要试,或是另一篇文献等着我们下载阅读。

 

我们都知道,在某些情况下的确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实验室有个非常成功的同行曾说,做实验就像在赌博中连胜——做成一次反应之后,你还会想再做一个、再做一个……在化学的前沿领域,苦干许久颗粒无收是常事,急于收获的你要是能在“连胜”终结之前撒手不干,简直就不可思议。虽然这种一帆风顺的机会并不多,但用不了几次就能产生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然后就可以写论文申基金走上职业巅峰。因此,为得到这些福利,人们每周花60~70小时工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人们愿意待在实验室还有一些特殊的理由。比方说,与世隔绝的实验室可以当作提供慰藉的避难所,使我们远离生活压力,逃避和亲戚朋友的冲突。我们也常常告(qi)慰(pian)自己:我们工作时间更长,就能成为更好的化学家。

 

“又失败了!”这是也我们最熟悉的加班理由,在研究领域更是如此。方案失败了,因此我们相信要加班加点做更多实验,找到能成功的方法。很多情况下倒是能找到。但我们却误认为,正是长时间工作带来了那些有用的新数据。


图片来源:WeKnowMemes.com


那么问题来了,当化学家面对一个时间紧迫的庞大项目时,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应当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形。有些人长于规划和自律,并以此避免过度工作。他们深知自己何时最有效率,并能在动力不足时立刻觉察,然后想办法扭转。

 

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常常觉得反正计划了也会失败,因此熬夜成了我不可避免的事。这种情况下,可以设置一些拆分开的小任务(“纯化完这个化合物后我要回家”),以及设定底线(“星期日不工作”或是“我要抽时间运动”),这些小策略能巧妙地保证我们在艰难时刻来临时,依旧保持健康的心智。


现在我在一家企业上班,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发现自己对夜班电话越发抗拒。即便如此,我也并不能完全避免夜班。最近,我正在做一个重要的反应,它关乎一个项目的成败。由于部分反应物毒性很大,我不放心把它们放在一边自己反应。于是我决定坚持到晚上9点,直到反应完成,这意味着我不能和家人共进晚餐了。但我的妻子贴心地送来了晚饭。就在我对着快速冷却的意大利面狼吞虎咽时突然意识到,我又沉迷实验室了!




文末许多科研人员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节选如下:


ZBV:


我是一名研究员,并在读博期间就已经成家。在我看来,导师的压力是我们连夜奋战的直接原因。我理解一些人在熬夜实验后得出成果的那份激动之情。通常来说,导师的风格决定了你是否会日复一日玩命苦干。有些团队不会熬夜或周末加班,不过要是导师晚上11点突然降临实验室,并表示要在明早7点看最新结果,那就不好说了。还好我的老板十分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为我们营造出愉快又安心的工作氛围。过度工作会对实验室安全造成隐患,我们不能低估。


Organic Chemist:


作者你是认真的吗?我认为这真是一篇可怕的文章。如果我来面试你,听你说出这段故事后,可能就不雇你了。不知道是因为缺乏睡眠还是别的原因,很显然,你没有合理使用实验室记录本。回到反应本身,如果你已经那样神智不清,你危害的就不仅是你自己,还有你的同事们!实验室安全应当放在首位。现在我只能说,没和你在一家公司工作真是幸运。

 

John Duchek:


我百分之百地赞同 Organic Chemist 的观点。实验室对于睡眠不足的人而言是个危险的地方。我现已退休,但很早就意识到在实验室待了9~10小时后就需要离开。有一次我午夜回来轮班,凌晨3点时,我的反应在通风橱里炸了。虽然及时关上了通风橱,但我只是眼睁睁看着反应物在里面四处飞溅,站在一旁傻笑。第二天睡好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应对方式欠妥。显然,这事要发生在白天,我肯定不会那样做。化学事故没有后悔药,我们要尊重这一事实。

 

Thomas H Pritchett :


我负责维护我们系大部分仪器设备,解决故障。每次总是禁不住诱惑,不管费多长时间总想试各种方法直到问题解决,特别是有学生的实验被中断,正等着故障排除好继续用的时候。但不得不说,有时不如先放一放,在潜意识里慢慢想处理方法。好几次我休息后再回来解决问题时,新的灵感就从潜意识里蹦出来了。

 

Stephen Cook:


作为一名工业界研究员,我认为自己很适合回应这篇文章。工业生产操作要求全过程已受到广泛认可,且技术发展已成熟,研究员并不真是“研究”员。再者,即使一种物质已经通过了周密的风险评估,研究员或多或少还是会遇到一些未知风险。毫无疑问,睡眠缺乏导致的反应迟钝甚至错误的操作,可能会把反应变成一场灾难。对那些单独操作的人员来说,缺少监管、支持和及时的帮助,只会把问题变得更严重。

 

匿名:


事实上,很多时候,团队的带领人决定了实验室的工作状态,“五加二、白加黑”再正常不过了。作为一名学生,你现在的工作机遇,获得绿卡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对你的印象。所以研究生愿意待在实验室、睡沙发、大半夜发邮件,表现自己多认真勤奋。但不要再骗自己了:那些写满了重复反应的论文并没什么用。或许像一位销售代表所说:现代奴隶制的最后堡垒就是大学的有机化学实验室。

 

Thomas H Pritchett:


“现代奴隶制的最后堡垒就是大学的有机化学实验室。”更准确地说,研究生项目不是奴隶制而是卖身契。这还是有区别的。

 

Cellulose:


延长工作时间不如改进工作方式。在找不到确定“中止点的长期合成中,长时间工作或许不可避免,但赶进度却不能成为加班加点的理由。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做好规划。在实验记录本上规划好合成步骤,用电子版也好,或是用纸和笔也好,再列一份实用的备忘清单,就能有效地避免过度工作及其带来的各种差错。最后,有句你或许很想说却不一定管用的话:“你瞎定计划,搞得我很狼狈。”那些设定时间期限的人,分配任务时也当考虑到这点。

 

Andrew Ekstrom:


了解下人员因素(human factor),就知道人类思维集中的时间使有限的,管你是有名的的医学博士还是快餐店的油炸师傅。当你集中精力一段时间后,思维就涣散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犯错增多,显然继续待在实验室也难有成效。如果你工作12小时,其中的4小时的工作都要返工,那么熬夜工作的意义何在?人类是需要时间睡觉和做其他事情的。纳税人和投资者都不希望你浪费时间,还有他们的钱。所以回家吧,看看电视然后睡一觉!你会因此更高效。用70个小时干了40个小时的活儿,不代表你工作勤奋,而是工作低效!

 

Emil M Friedman:


这则故事来自 http://www.gcfl.net/archive.php?funny=7364:


有一个物理学家总是很晚回家。有一次已经凌晨2点半了,他穿着又破又旧的衬衫,衣领上还有口红的印记,头发也一团糟,简直落魄不堪。他的妻子在门口抓住他,质问他为何这么迟才回家。


他回答说:“好吧,今天下班后,我和几个朋友约出去酒吧喝酒。我们遇到几个年轻美女,喝酒就停不下来了。事情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就像你现在看到的一样。等我酒醒过来才发现已经很晚了,就匆忙地赶回家。”


他的妻子大喊:“你这个骗子!你就是又待在实验室了,还说不是吗?”

 

Patti LiWang:


长时间工作是重要且必要的,因为许多实验都难以一次成功。勤奋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是有相关性的。不过也要有自知之明,比方说什么时候你最清醒?如果你是夜猫子,就不要强迫自己8点半起来,因为你知道自己至少有一个小时都在桌旁发呆。所以准许自己继续睡下去,然后工作到深夜。(当然这说起来容易,还要有一个体贴的家庭支持你。)如果你是早起者,一切就绪就舒适地去工作吧;顺利地工作一天,5点就回家吃晚餐,然后去运动。

 

Pat B:


抑制不住熬夜工作的欲望?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从没有过你说的那种经历。只有抑制不住回去睡觉的欲望。晚上待在实验室我什么都做不了。熬夜会使我一周都昏昏欲睡,很可能酿造一场灾难。我的研究很顺利,并在4年内取得了博士学位,这可和熬夜一点关系也没有。日工作时间长期超过8小时的人总会少些什么。

 

Steve C:


在我研究生期间,一次在实验室待到凌晨2点半,我的导师就惩罚我说“我希望你再试一次,修好那个真空干燥泵”(每一个活塞的重新安装和之后的抽真空检验过程至少都要2个小时)。然后呢?我再也不熬夜了。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我在她眼里成了一个平庸之辈。


现在我做了一名经理,对于额外的工作我都计入工时。如果员工在办公室待得太久,或是我看到他们时间表上超量的工时,那就是时候劝他们回家休息了。

 

原文链接:

http://cen.acs.org/articles/95/i3/Trading-sleep-results.html



阅读更多

▽ 故事

· “做实验等于玩命”的年代,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 2016 年度学术公众号 TOP10 重磅发布

· 水蒸发,能发电?Nature 子刊报道中国科学家的突破

· 电动汽车污染更甚于汽油车——至少目前如此

▽ 论文推荐

· 马的演化历史显示新物种和特征可能并不同步演化 | Science 论文推荐

· 蚂蚁用工具 :边尝试边学习 | Animal l Behaviour 论文推荐

· 大鼠体内培养小鼠胰腺,一劳永逸治疗小鼠糖尿病 | Nature 论文推荐

▽ 论文导读

· Science 等一周论文导读(上)| 2017年2月第2期

· Science 等一周论文导读(下)| 2017年2月第2期

内容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