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制定好内控评价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原则、工作机构和工作职责、评价范围、工作流程和要求等,做到有章可循。成立工作机构,大家别忘了,内部控制负责的可是董事会哟,所以,领导小组的组长理所应当是董事长,领导成员则是公司领导班子的头头脑脑。你想啊,格局这么高,各单位能不重视吗!当然,具体干活儿的可是评价工作小组。红头文件下发各单位,启动大会一开,这氛围是不是拉得很满啊。
内控评价时间紧、范围广、专业性强,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咱必须得组建一个“内部控制梦之队”,按照评价任务分成若干个小组,这里面除了审计小伙伴,还要有财务高手,他们就像是“数字魔法师”,能把那些复杂的账目看得清清楚楚;要有业务达人,他们是“流程探险家”,对各个业务环节了如指掌;还要有法律小天使,随时准备用法律武器发现那些不合法的“小恶魔”。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公司的内部控制保驾护航。
内控评价手册囊括的控制点可能涉及上千个,这么短的时间一次性把所有的点都检查到位是不现实的,这种摊大饼模式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把握重点,对重要业务、关键岗位、高风险领域和新兴业务要重点关注,比如采购、销售、投资、合同、资金、外包、资产处置以及公司开展的新业务等,通常会得到更多的“青睐”。另外,最好将日常和专项监督中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也纳入重点范围。
从评价程序上来说,首先需要各单位按照内控评价手册对所负责的业务模块进行全面自评,不过这个效果你懂得,有多少人愿意自报“家丑”,有的缺陷自己就悄悄的整改了,所以不要过于期待各部门自评报上来的结果,必须有针对性的对重点领域进行现场检查,特别是上面提到的领域。要想不枯燥,咱得把这事儿当成一场刺激的探险,想象一下,你就是内部控制的超级英雄,手持“评价之笔”,准备去征服那些可能隐藏着风险的“神秘角落”。就像“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在花果山找桃子一样,仔仔细细地在公司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里找问题。从财务报销会不会出现“小糊涂账”,到业务流程有没有小漏洞可以让“风险妖怪”钻进来。可别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地方,说不定哪个小细节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呢。
在评价的过程中,咱可以把它变成一场有趣的游戏。比如说,设立一些小奖励,谁发现的问题最有价值,就给谁颁发一个“内部控制小卫士”的勋章。或者来个“问题大比拼”,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风险点最多。这样一来,大家的积极性不就被调动起来了嘛。更有意义的是,现在内控建设基本上解决了“有没有、做没做”的问题,但是还没有达到“好不好”的境界,可以鼓励大家不但要发现内控缺陷,还要善于发现哪些环节管理过度导致影响运营效率,如何更好改进。
根据各个小组现场检查发现的内控缺陷,结合各单位报送的自查表,经过审核、计算、汇总、评分……等等一系列“看不见”的工作,就知道存在哪些重大重要抑或一般缺陷,是设计缺陷还是运行缺陷了。这时候就要到了撰写自我评价报告的重要时刻啦,就像是给公司的内部控制画一幅“自画像”。友情提示一下,写报告前要和财务决算审计机构沟通一下,他们发现了哪些缺陷,毕竟内控评价也是外审机构的重要任务啊。这里需要注意,如果不是上市公司,你可以尽情发挥,用生动的语言写一份精彩的自我评价报告。不过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评价报告,可是有固定格式的。还有别忘了,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还要将内控自我评价报告抄报纪检部门哟。
不要认为出了报告内控评价工作就结束了,整改永远在路上。要把发现的各种缺陷建立台账,跟踪整改,建账销号,将问题彻底整改,不断对内控体系建设进行完善才是根本目的。
总之,做实做好一年一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将其作为一场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探险,才不会枯燥乏味,更会出效果。让我们一起变身超级英雄,为公司的健康发展而战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