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新生命,是一个美妙而充满期待的生命体验。但实际上,成为母亲的过程中也可能蕴藏着未知的风险和挑战。在今天的故事中,一个家庭的三代母亲为我们讲述了她们不同的生育体验。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女性的生育之路正变得更加安全,她们对于健康新生命和美好未来的憧憬也更加可期。
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祝福每一位母亲健康平安!
19岁时,侯奶奶在商丘老家生下第一个孩子。因为孕期营养不良,也没有做过检查,早产的孩子只有三斤多。侯奶奶一直念叨着“孩子命苦”,又因为“是要做大哥的”,她给孩子起名叫“协力”。
1950年代,中国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新法接生”,要求不管是赤脚医生还是接生婆,在接生时都要做到对产包、接生者的手、产妇外阴部、婴儿脐带的“四消毒”,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孕产妇死亡率大幅降低。
21岁时,胡妈妈在平顶山的卫生所生下了自己的女儿。因为做过产检,知道大概生产的日期,也知道孩子发育得很好,胡妈妈一直都很沉得住气,“只要孩子健康,比什么都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核心之一就是提升住院分娩率,让高危孕产妇得到及时的筛查和救治。其中,农村住院分娩率由1996年的51.7%升高到2018年的99.8%,伴随着该措施的实施,孕产妇死亡率的城乡差距大幅缩小。
27岁时,张妮在平顶山的三甲医院顺利地生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当她和宝宝回到病房时,和乐融融的大家庭十几口人都在,“小家伙趴在身上暖乎乎的,心里满满的,觉得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我。”
2000年以来,基于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持续推进医学影像、分子生物、细胞遗传等适宜技术管理和推广,创新技术的加入以及家属陪产、无痛生产、母婴同室等更人性化的措施,让孕产妇享受到了更高质量、更有尊严的医疗保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