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海外掘金
海外资产配置第一门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DA食安云  ·  案例|天然苏打水污染物超标被罚款 ·  22 小时前  
中国药闻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海外掘金

90后不属于历史, 80后疲惫不堪,中国未来二十年是70后主导的时代

海外掘金  · 公众号  ·  · 2017-09-16 14:36

正文

掘金大师语

50、60后接连退休,70、80、90后逐渐成为中流砥柱。各个年代的人都曾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机会被比自己早出生的人拿走......


而事实是怎样的呢?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进程来看,哪个年代出生的人最幸运?哪个年代的人没那么幸运?未来中国的中坚力量来自哪个年代?作者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作者 | 荣剑

◎来源 | 荣剑余潭



一个近似70后的马东(生于1968年),一个70后的许知远(生于1976年),两个人谈90后,制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娱乐话题。我也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人,看人互怼,愿意挤进去。


对这两人都很生疏,直感上可能更倾向于马的叙述,他对经典和流行的关系的理解或许有一定道理,至少对当下来说,用经典来否认流行的合法性,总是会给人以酸葡萄的心理: 因为你不能流行而指责流行不是经典?理由比较勉强。


而对于许来说,不讨人喜欢的原因应该不是他刻意装扮出来的邋遢形象——这是艺术家流行的符号,应该是他的确没有提出几个好问题,他偶尔的独白或提到的几个文化经典的摘录,也显示不出学识的渊博。


最重要的是,他从整体上对90后的判断有误,这一代的年轻人不是不能得罪,而是说他们实在还不足以成为历史解读的对象,他们还流于现象,马东就是谈的他们的现象。



这次许马对话引发我的兴趣,主要还是基于对代际现象的思考: 对于当下同时在场的几代人以及他们的关系应该怎么看?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讨论过代际问题,以当时的时间谱系和知识谱系为尺度,划分出四代人。第一代人生于二十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是不是可以叫10后或20后(正负相差10年左右吧)?


这是民国一代,出的学问家可是不少,老一辈革命家也在其列。第二代人大概是出生于三四十年代,就主流而言,是革命一代或延安一代,他们基本主导着八十年代前的政治和文化逻辑。第三代的主体是出生于五十年代,也就是所谓的50后,是不是可以称为改革的一代?


他们是八十年代改革的生力军,当下的政治精英、商业精英和知识精英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于这一代。第四代人,是指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在八十年代读中学或大学,在第一代人还未完全退出政治舞台、第二代人和第三代人尽显风流之际,主张自己的代际意识,明确提出了第四代人,在当时的确让人感受到后生之畏。



我作为50后的一员,写过一篇文章: 50后的自我批判。从时间谱系来看,5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从八十年代以来的二十年里,第一代人和第二代人陆续退出历史舞台,50后自然成为时代的中坚力量。从知识谱系来看,50后是中共建政以来全面向世界开放的一代,通过全面引介西方著述、出国留学和各种国际的文化交流活动,奠定了这一代人的世界观和知识基础,并承担起了启蒙者的重要任务。


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观察,可以这么说,50后支配了中国二十年,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掌握了充分的资源,开辟了广泛的人脉,他们中的代表性人物已经是社会各个层面当之无愧的领袖。2012年,新旧班子更替之际,我在《八十年代的出场与返场》一文中写道: 未来十年(2012-2022),是八十年代延长的十年,也是50后最后的十年(就有效工作时间而言)。



从代际意义上理解,50后因为占据着时间和知识谱系的双重有利地位,以及他们实际主导了中国20+10年的社会进程,这必然导致以60后为主体的“第四代人”被淹没在50后的巨大影子之下,他们应有的色彩很难单独地显现出来。这是60后的客观时代局限?生不逢时?或许可以这么理解。


因此,在我观察里,60后因为受制于50后的话语霸权而发生了某种“代际分化”,这在自由知识分子领域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一部分于1965年以前出生的60后学者,在气质、禀赋和价值观上接近于50后,比如我所熟悉的贺卫方、张千帆、许章润、高全喜、任剑涛等,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启蒙精神应该是八十年代精神合乎逻辑的延续。


而生于1965年之后的60后,在精神气质上可能更接近于70后了。我这么说,60后估计会严重不满,他们最早提出的“第四代人”这个概念居然被肢解了,一部分归于50后,一部分归于70后,他们的主体性何在?



60后为何会陷于这么一个尴尬的位置?可以从中国的代际更替上进行观察。中国代际更替现象在政治领域表现得最为明确,领导人到点就退,最高领导人一般任期两届十年。学界的代际更替没有成文规定,有些大学校长院长一当就是十几年。


商界的代际更替就更模糊了,董事长总经理当几十年的比比皆是。政界的有限任期,学界的相对有限任期,商界的无限任期,在近20年里显然对60后的成长和发展构成了一种制度限制。即使就政治的有限任期而言,等50后要彻底交权时,60后也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龄。


60后因为在时间上太接近于50后,使得他们的年龄优势无从发挥。从时间上看,70后的政治前景要远远大于60后。



于是,对于代际现象的认识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么一个判断:代际间隔至少要有20年才能显示出特定一代人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依据这个判断,可以同样用来分析80后,80后显然和60后差不多,他们也是尴尬地置身于70后和90后之中。


在十几年前,80后是青年一代,具有先锋形象,韩寒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但现在人们还有这种印象吗?


韩寒老了,这一代人似乎都老了,感觉他们这一代人都没有干什么事情,青春就迅速消失,如同他们的父辈,很快就陷入在庸常的生活中,结婚生子或离婚,为购房而奔波,为月供而犯愁。如同50后的庞大身躯压制了60后的生存空间,70后的顺利成长和接班,也会让80后的独立做主经历漫长的等待。


时间已经开始消耗了这一代人的锐气,他们在代际夹缝中要脱颖而出,面临着比前几代人更多的客观限制。


所以,有一个说法好像比较流行,现在生存状况最困难的就属80后,社会阶层的高度固化,社会的主要资源基本被50、60、70后所瓜分,尤其是对于生存于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80后来说,如果没有前代人的财力支持,他们要想独立地买一套房,可能需要奋斗终身。



现在来看70后,因为和50后隔着二十年,这一代人就没有60后一接班就面临着退休的尴尬境地。他们现在四十几岁,已是不惑之年,从体力到智力均处在人生最成熟最完美的状态。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际,中国改开正处于迅速启动阶段,市场化配置机制据主导地位,资源和人力可以充分流动,社会阶层尚在形成之中,远没有80后所面临的阶层固化问题。


在这么一个难得的市场化时代,70后所掌握到的知识和他们所具有的比前代人更广阔的世界视野,让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可以迅速地脱颖而出,占据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70后在商界的成功者远多于政界和学界,这是因为商界的市场化机制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而政界和学界的论资排辈的制度痼疾是他们难以克服的障碍。但即使如此,70后在政界和学界肯定有着比60后更大的时间上的优势。从现在开始计算,中国未来二十年一定是70后主导的时代。



90后是70后的孩子,仅就这点而言,90后巨大的潜在优势就彰显无遗。这一代人虽然只是晚于80后十年时间,但他们可能赢得的是未来的20+10年,即50后所享有到的“历史时间”。


我以前说过,80后是中国自夏纪元以来四千余年免于饥饿记忆的第一代人,在这一代人之前,没有哪一代人没有经历过吃不饱饭的生活,而80后来到世间,中国取消了粮票制度。这是中国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标志着80后彻底告别了饥饿。到了90后来到世间,他们又有一个重大突破,那就是告别了匮乏,他们充分享受到了物质的充裕所给予他们的满足。


这种满足感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即使是来自于一个普通平民家庭的90后,他所享受到的物质条件也已经远离了匮乏。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进入消费时代,短缺经济为过剩经济所取代,再加上独生子女制度,都为90后免于匮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



免于匮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物质重要性的衰退,同时意味着精神性需求的上升。在90后免于80后为每月的房供而奔波时,他们可能发愁的是前两代人留给他们的数套房子如何处理或变现,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遗产问题。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物质的极大丰裕和满足,会让这一代人整体堕落还是精神升华?人类的理想是否会彻底毁于这一代人?这不就又回到了许马之争中的一个问题: 对这代人的世界,是表现愤怒(许知远) ?还是表现悲凉(马东) ?


在我陈列出来的这么一个代际序列中,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五代人同时在场,他们各自的人生安排和命运是不是可以做如下总结?



50后因为特殊的历史机遇而在主导了中国二十年之后面临着最后十年(其实已经耗掉了五年)的有效工作时间,他们的“历史时间”是20+10年。最后十年是老天多给的。


60后因为老天多给了50后十年的“历史时间”,而不得不在50后的巨大阴影下多忍辱负重十年,他们的历史影响或许有一半共同记在了八十年代(50后的同义语)名下,另一半则归于了70后。60后真的是生不逢时。


70后在中国的时间谱系和知识谱系中有可能成为独立的一代,即独立于50后,他们没有50后的历史包袱,又具有相对于前代人更为全面的世界视野。他们不像60后,必须仰仗50后才能获得自己的地位,他们可以在50后不得不最后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又欢送60后办理退休手续,他们是在时间进程中自然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80后免于了饥饿,这是他们的幸运,不幸的是,他们仅仅潇洒了十年就赶上了中国社会迅速固化的时代,一套房子就把他们的理想彻底压垮,让他们陷于庸常的生活而不能自拔。80后成了五代人中最疲惫不堪的一代,如同韩寒,灵光闪现而迅速熄灭,令人扼腕叹息。


90后,如我一开始所说的,当然还只是流于现象,他们不属于历史。许知远期待在他们这一代人中出现经典,那真是太“堂吉诃德”了。


这一代人目前所流行的时尚,以及他们的未来愿景,真不是前代人可以想象的,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摆脱了物质的羁绊之后,能否呈现出自由灿烂的阳光,尚未可知,或许就是糜烂一片而不可收拾。


马东能够理解这代人,也仅限于他知道怎么才能取媚于这代人,老一代人的理想对这代人已经彻底失效,与其说教于他们,还不如和他们一起娱乐。



值得佩服的是,许知远作为一个70后,似乎还充满着一个50后在八十年代才有的人文情怀,他持续发问可能最想得到的不是对90后的一个判断,而是对整个时代的不满,时代越来越粗鄙化,越来庸俗不堪。


这个感受应该具有共性,几十年来,人们对共同发生在几代人身上的堕落已经见怪不怪了,何止是90后被质疑,50后究竟还保留着多少八十年代的启蒙传统?这个时候,谁还会去讨论经典和精致化?


如同马东的反问,什么时候精致过?如果把自八十年代以来的所有账本都打开,清算下来,又有多少是正资产?50后的整体光芒已经褪尽,难以再承担起对后人的教化作用,在互联网主导的信息传播时代,他们如同聋子和瞎子,根本就听不懂90后的语言,看不到新的时代变化的症结所在。


当许知远用50后的语言来发声,他会在50后的精神层面赢得共鸣,却和时代是脱节的。在今天这个时代,不管是哪一代人,谁只要能吸引住大众的眼珠,谁就是文化英雄。


黑格尔早就说了: 这里就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