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其他人的竞争
胡渐彪老师提到:
A.I.技术让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在缩小。
比方说老司机,过往有经验的司机师傅之所以牛X,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认路。而导航APP普及后,老司机们的这个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跟新手司机也没啥大区别了。
“老司机”们的优势确实会逐渐丧失。不过人与人之间还是会有能力层面的差距,只是这种差距会慢慢体现在其他方面 — 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丛林法则还是起作用,环境变了,适合生存的能力不一样罢了。
每次技术迭代,技术都会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进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差距所在的维度。
比方说摄影,过往牛X的摄影师要精通暗房洗照片那一套,而现在,正片负冲啊什么的,一个滤镜按钮就搞定了。摄影的核心竞争力变成图像处理软件使用的熟练度。
在A.I.时代,我们与其他人的竞争自然也变成了A.I.操作能力的竞争,谁用得熟练,谁自然就有竞争优势。
当然,除了与其他人竞争,有可能我们还要跟A.I.竞争——
2.
与A.I.的竞争
如果哪天A.I.可以自主运行,那人类是不是就要丢饭碗了?
被A.I.替代似乎不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投资银行Goldman Sachs的纽约办公室原来的600多个交易员现在只剩下两人,起因是他们研发了一套自动交易算法。
是不是很有危机感?那,有没有哪些核心竞争力是人类独有、A.I.取代不了的呢?
别担心,还真有。
A.I.的定位是人类大脑的外包,用来解放我们的脑力劳动、代替我们思考。
而回归A.I.目前的发展,大部分的应用仅仅是在思考速度上完虐人类。但在思考质量上,A.I.还远没有达到人类水平。
思考质量其实就是思考的等级。
类比一下,就像你玩角色扮演游戏,你的攻击速度是别人的100倍,但你一次只能造成1点伤害,对方一次攻击能造成10000点伤害,这个1与10000的区别,就是质量上的差别,你的速度再快也会被对方秒杀。
比如人类和猩猩就有思考质量上的差别 — 人类大脑有些独特的认知模块,让我们可以用复杂的语言沟通、让我们可以做抽象思考。猩猩则没有这些模块,就算把它们的思考速度加快到超越人类数倍,他们还是无法理解抽象概念。
那,思考质量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不妨先看看思考流程图,思考一般分为
归纳(induction)与演绎(deduction)
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