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讨论的现象没有学名。为了便于描述,笔者姑且称之为
“五边顶顺风切变”。借用“切变”二字,意在强调风速的快速变化,其实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风切变。
下面这个案例是笔者前几天在带飞过程中遇到的。机缘巧合之下,笔者通过影像记录了
“五边顶顺风切变”的全过程。
当时飞机以着陆形态沿昆明
21
号跑道盲降进近。
塔台发布指令
“地面静风,可以落地。”
笔者注意到,
1000
英尺高度空中风为
15
米
/
秒。
“左座”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新机长。我向他证实:“顶风可能在低空快速减小,你知道怎么处置吗?”
“我知道。昆明我飞了这么多年,很熟的。”
事实证明,左座的偏差修正十分及时和准确。飞机以十分稳定和正常的状态通过跑道入口。
然后就拉~~飘~~了~~飘~~了~~飘~~了~~
落地以后,左座很困惑:
“怎么会拉飘了呢?”
“顶风减小对飞机有什么影响?”
“顶风减小相当于顺风切变。飞机表速降低,下沉加快。”
“然后呢?”
“然后就加油门维持表速呗。”
“再然后呢?”
“再然后?再然后,状态稳定就落地呗。”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顶风减小的处置,你只作对了‘半套’。”
第一节 顶风分量减小的处置
顶风减小,顺风增加,或顶风变顺风,其对飞机影响的原理是相同的。
飞机与空气的相对流速突然降低,会导致空速下降,机翼动压降低,空气动力性能衰减。这一点很好理解。
但是,此时飞机并没有真的
“减速”。相反,在顶风减小的过程中飞机的地速是增加的。
上表是顶风减小过程中,空速、地速和风向风速的变化记录。
拜左座及时操纵所赐,飞机表速的波动很小。但飞机的地速由切变前的
147
节,增加至
169
节。
这意味两个问题:
第一,切变前后维持稳定下滑线所需的基准油门是不同的。
第二,切变前后的基准下降率也是不同的。
对于基准下降率的变化,机组很好克服,只要定时检查地速即可。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基准油门的差异影响。
(
1
)在顶风分量
28
节的状态下,飞机以
67% N1
的推力维持稳定下滑。
(
2
)顶风分量减小,左座增加推力至
71% N1
以维持目标表速。
(
3
)顶风稳定在
8
节左右,飞机新的基准油门为
64% N1
。
同样是
71% N1
的推力。
在切变进入时,它意味着
“基准油门
+4
”。
在切变结束后,它意味着
“基准油门+7”。
“速度、下滑线正常的情况下,带着‘基准油门+7’的推力进跑道,能不飘吗?”
“可是速度很稳定啊,并没有增加趋势。我为什么要收油门?”
“推力对于空气动力性能的影响是存在明显滞后的。它会给你造成‘状态稳定’的错觉。”
“在稳定的3m/s大气环境中,保持‘基准油门+7’怎么可能让飞机维持恒定的状态呢?”
“即使你入口不愿意收油门,那也必须做好后续快收的心理准备。”
“关键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是否心里有数。”
第二节 顶风分量增加的处置
在日常飞行中,我们不时会听到这样的传闻
——“某机组在晴空朗日、风平浪静的条件下,
莫名其妙就落了个重的。
”
对于这一类重着陆,人们通常将其归咎于
“入口状态不好”,“带杆不及时”,“收油门过快”等直观因素,草草了事。
但其实大家多少都心存疑惑,
“同样的情形很常见,为什么单单这次会落重?”
下面这个例子,也是笔者的亲身经历。
(
1
)大连
10
号跑道盲降,五边
900
米风速显示
280
度
10m/s
。
(
2
)塔台通报地面风
100
度
5m/s
。
笔者再三向塔台证实,确认风向没有报错,决定亲自操纵飞机着陆。
飞机沿
10
号偏置航道进近,
DME2.9
海里切过磊子山后,顺风开始快速减小。
笔者几乎是一次性将推力减小至
45% N1
的。但空速仍然增加至
Vref+15
节并保持。
顶风已经基本稳定在
5m/s
,表速“稳定”在
Vref+10
节上。请问我应当保持多大的推力进跑道呢?
A.当前的
45% N1
?
B.再收点到
43% N1
?
C.切变前的
50% N1
?
D.新基准油门
53% N1
?
基于同样的原理:
在切变进入时,45% N1意味着“基准油门
-5
”。
而在切变结束后,45% N1则意味着“基准油门
-8
”。
不管你选A,选B,还是选C。
进入拉开始阶段,飞机迎角增加,阻力增大,都将不可避免的遭遇表速陡降,下沉加速的现象。
区别无非强度几何。
昼间盲降,晴空朗日,“和风”煦煦,但此时你落“几点儿零”都有可能。
第三节
“两把油门”
五边顶顺风切变的处置要领,一言蔽之就是
“两把油门”。
(一)顶风减小或顺风增加:
(
1
)基准油门前大后小。
(
2
)顶风减小过程中,加油门维持表速。
(
3
)顶风稳定后,逐渐收油门至
新的基准油门
。
(二)顶风增加或顺风减小:
(
1
)基准油门前小后大。
(
2
)顶风增加过程中,收油门维持表速。
(
3
)顶风稳定后,加油门至
新的基准油门
。
在充分掌握上述要领的前提下,熟练飞行员也有很多
“偷懒”的技巧。
例如遭遇顶风分量减小前,有些人会刻意将表速飞大些,以此抵消切变过程中的减速。
笔者在飞行中,如果预计会遭遇顶顺风切变,一定会嘱咐
PM
:“风速开始减小
/
增大的时候,务必提醒我一下”。
在风速开始变化,空速尚无反应的时候,我会预见性的收
/
加
2-3%
的
N1
,藉此获得更小的空速波动,和更小的推力调整幅度。
第四节
预先准备
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人的反应速度可以提高一倍。
机组了解其变化机理,现象征兆,和处置要领,做好
充分的沟通和准备,远要比精湛的操纵技能更重要。
(
1
)五边向台后,机组应当对空中风与地面风的差异始终保持警觉。
(
2
)襟翼
40
形态对于推力的响应更为迟缓。如果怀疑存在“顶顺风切变”,尽量
使用襟翼
30
着陆
。
(
3
)
B737
飞机自动飞行系统较为原始,不具备类似空客的“最小地速保护”功能。如果怀疑存在“顶顺风切变”,
尽早转为人工飞行
,避免自动油门盲目追逐目标速度。
(
4
)不是所有的
“五边顶顺风切变”都能被机组操纵所克服。
如果状态不理想,果断复飞
。
过去看武侠小说,有句谚语叫
“功夫高一寸,那就高的没边儿了”。
对手一招递出,如何拆解?
会就活,不会就死。
生死之别,可不是
“高的没边儿”了么?
飞行跟武术很像,经常需要你在电光火石间做出决断。
诸如“五边顶顺风切变”这样的细小知识点,多如牛毛。
等
“火燎雀子毛了”再去思考,那就不赶趟了。日常的学习和积累是否细致,关键时刻就看出差距了。
会就活,不会就死。
基础技能训练,没有捷径。
番外一、不适用情况
(一)顶风分量的缓速变化
只有顶风分量的快速变化才会导致空速短时波动。
如果顶风分量均匀缓速的变化,那么空速波动现象就不会出现。机组只需要逐渐向新的基准油门靠拢即可。
(二)极低高度的切变
我们前面提到过,推力对状态的影响是较为滞后的。如果
“顶顺风切变”出现在100
英尺以下,基准油门的前后差异就很可能来不及表现了。
这个时候机组只需要针对空速变化,适当调整拉开始动作即可。
番外二、
“大速度小油门”悖论
在着陆过程中,可能导致飞机表速偏大的原因多种多样。
我们当然希望保持标准的进近表速通过跑道入口。
但如果飞机被迫以大表速进跑道,应该如何处置呢?
从理论上讲,以较小的油门进跑道,可以抵消大速度的影响。但这里存在一个悖论:
(1)如果大速度影响强于小油门,飞机有平飘倾向。机组应当早/快收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