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首位与“天王”交锋的钦差大臣(中):竭尽心力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10-13 17:48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虽然在上一章( 首位与“天王”交锋的钦差大臣(上): 临危授命 )我们说李星沅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征调到广西镇压太平军的,就类似于“赶鸭子上架”。 但是对于李星沅来说可算不上是“赶鸭子上架——头一回”了,毕竟之前也曾经镇压过回民起义,也勉强算得上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了。 所以李星沅虽然是在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调到了广西,但是也不至于“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啥都不知道。 只见李星沅到了广西时并没有急于与太平军交锋,而是先行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 随着对基本情况的掌握,李星沅在心里面也大概有了自己的作战计划。


李星沅画像


在作战计划中,李星沅始终坚持“擒贼先擒王”的原则,从始至终都把进攻重点放在金田的太平军上。 在李星沅看来虽然广西各地都有“盗匪”出现,但明显金田的“盗匪”才是重中之重(毕竟金田的“盗匪”一直在张贴告示,“煽动”百姓),必须要先予以打击。 俗话说的好,“打蛇打七寸”,只要击败了金田的“盗匪”,就等于抓住了广西“盗匪”的死穴,其他地方的“盗匪”也会顺利平定。 不过,在这里要多插一句嘴,其实李星沅最开始会选中金田,一方面是考虑到“擒贼先擒王”,另一方面也是有着一点“挑软柿子捏”的想法,因为当时金田的太平军虽然号召力很强,但是实力却不是广西各地农民起义中最强的。

但是等李星沅要调兵遣将镇压金田的太平军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上一任,也就是前任广西巡抚——郑祖琛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巨坑,在他正式离职之前,曾调派向荣统率两千名楚兵从贵县出发前往浔州,与已经在浔州的两千名黔兵会合,之后寻找机会对浔州的“盗匪”进行围剿。 我想当时李星沅内心是崩溃的,真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李星沅急忙传书向荣,让他先别急着攻打浔州大黄江上的“盗匪”呢,先去进攻金田的“盗匪”,并告诉向荣金田村的“会匪”虽然集合了十二个村子的村民作乱,号称有万人,但是不要害怕,因为实际上其中厉害的人并不多,只要一进攻就可以使其解散(然而李星沅不知道的是官军在其到来之前曾主动进攻过太平军,结果被杀的铩羽而归,至于没有什么厉害的人物,那更是不可能的,我们作为后来人都知道太平军的精锐都在金田)。 发出这份书信后,李星沅还是不放心,紧接着又给向荣写了第二封书信,继续主张先攻金田,认为只要先把金田村的“盗匪”击溃,其他地区的“盗匪”就可以顺势平定。


在李星沅把第二封书信寄出后不久,他便得知了官军之前曾进攻过金田,但被打的大败而归的消息。 那么到了这时候,你以为我们的钦差大臣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吗? 不! 他没有,不仅没有,反而再次坚定了自己进攻金田的想法。 如果说之前,李星沅心里可能有还有点“柿子要捡软的捏”的小心思,那么到了这个时候,李星沅心里想的就只有“擒贼先擒王”了。

随后,李星沅便下令分布在广西大部分官兵全部奔赴西宁,并且在路上要抓紧时间,提升速度,要尽快和向荣汇合,从而对金田“盗匪”进行战略围剿。 至于分布在广西其他地区的“盗匪”,李星沅则要求各地实行战略防御计划,能围堵的话就围堵,能剿灭的话就剿灭,实在不行就严防死守,等他收拾完“大头”之后再来清理这些“小虾米”。


虽然李星沅想着赶快合并剿灭金田村的“盗匪”,但是情况却越来越不乐观。 首先,便是金田村的“盗匪”开始出村移动作战了,并且活动范围也在扩大。 其次,就是当时先行到的向荣才有四千士兵,其他征调的士兵都还在路上,而仅凭向荣的四千士兵去应付金田村的“盗匪”还是比较危险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前功尽弃。 李星沅也发现了这两个问题,也明白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征调的其他士兵能不能尽快与向荣所率领的士兵汇合。 于是在接下来的这段时期里,频繁接收到李星沅传书的人就由向荣变成了其他领兵奔赴金田的将领。 基本上过个几天就会收到李星沅的加急文书,让他们加快速度,而在收到文书的过程中也穿插着李星沅派出的使者来军中专门进行督促。 就这样,各路奔赴金田的士兵在李星沅不间断的催促中顺利到达金田村附近。

大家是不是觉得接下来就要抓紧时间进攻金田了呢? 没错,李星沅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人算不如天算”。 安排好一切的李星沅本以为自己接下来只要等着向荣旗开得胜的喜讯就可以了,但是紧接着到来的一封书信,让李星沅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估计刚接到向荣书信的时候,李星沅很有可能认为是向荣汇报战况以及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 但是等他打开书信之后,才发现自己错了,并且错的很离谱。 向荣汇报的并不是战况,而是在信中说虽然大军已经集合了,按照正常的顺序来说,接下来就是全面进攻了,但是倒霉的是这几天金田一直下雨,害的士兵们的火枪都受潮了,实在不敢进攻,只好原地休整。 但是这还不是最倒霉的,最倒霉的是金田村的盗匪趁这个机会顺利从金田村转移了出来,并且还把大黄江墟的“盗匪”。 咋的,以为太平军像水浒传里的宋江一样打算投降朝廷了,这次行动就是他们的“投名状”。 然不是,太平军只是看上了大黄江墟这块地方,觉得这块地方要比金田村好,地形位置非常优越,易守难攻,十分适合用来和清军打持久战。

这下李星沅也着急上火了,在给向荣的回信中直接对天气进行了抱怨“筹划早定,自可相机进攻。 惟天气总不见晴,令人焦灼。 而为时既久,彼此相持,恐干严旨切责,难于复奏”。 到了最后,李星沅都打算也不等天放晴了,只要不下雨了,火器可以凑活用的时候就直接发动进攻。 就在李星沅要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天气突然放晴了,这不由让李星沅感叹道天佑大清啊,急忙传书向荣让他抓住时机,赶紧进攻“两日无雨,今朝大晴。 想运筹先定,即当一战成功,翘盼之至”。


之后的两天柳州仍然无雨,同时李星沅也接到了向荣的回函,知道向荣已经精心准备,马上就要进剿金田“会匪”,于是十分乐观的猜测向荣已经要完成对“会匪”的围剿了,并且准备等到前线的汇报到达后再上书清廷剿“匪”捷报。 但是,现实在给了他一次重击。 第二天,李星沅便得知本来已经打算出兵的向荣由于阴雨天气不得不再次稍作停留,这对于连日盼着捷报传来的李星沅来说,无疑是一场晴天霹雳。 李星沅猜想到了所有的可能情况,但是他始终也没有想到相隔不远的两地天气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他这里还晴空万里,向荣那里却又开始下雨了。 这让李星沅心态彻底崩了,直接开始表现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每念兵勇多至万余人,相持多至数十日,支用多至十数万。 若再延未扫荡,虽由天时使然,何以上纾宸念? 五中焦灼,如坐针毡”。

就这样在天气的影响下,位于前线的清军不得不再次原地休整,等着天气放晴。 我想,这个时候的李星沅一定特别理解《三国演义》里火烧上方谷的诸葛亮。 那么天气什么时候会放晴呢,之后清军又和太平军发生了什么,李星沅的后期部署又是什么呢? 我们下章再接着讲。

参考文献: 《清史稿》、《清实录》、《李文恭公全集》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刘琨祖逖列传: 他们都曾年少,他们都已老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