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舌电影
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豆瓣电影  ·  最高9.2分,国产犯罪剧尺度之王 ·  昨天  
电影工厂  ·  陈道明江一燕,简直有悖道德! ·  2 天前  
独立鱼电影  ·  等了七年,这国剧之光,终于回归 ·  3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武汉大学/事业编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毒舌电影

豆瓣9.0,我还没见过比它带种的国产剧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1-15 22:47

正文

Sir终于回来了。


对摩羯座来说,这个礼拜,在网络不稳定的异国写稿改稿,工作第一次如此难受。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像蛋蛋被捏在别人手里,不得劲。


今天必须推荐一部“带种”的经典,找回那种雄赳赳的气魄。


硬气的国剧之一——


大秦帝国之裂变



这部剧最近一次翻红,还在之前的《芈月传》热播期间。


同样拍先秦史,号称历史正剧的《芈月传》开播后评分一路下跌到 5.2,另一边,是《大秦帝国之裂变》坚挺的 9.0





两相对比,大家纷纷表示这才是历史正剧该有的样子。


看卡司阵容,就知道走的是老干部风。


导演黄健中之前一直是电影导演。他的《小花》当年也是现象级大片,捧出了刘晓庆、陈冲、唐国强一众小花小鲜肉。


男主是两个飞天奖男神,侯勇饰演秦孝公,王志飞饰演他背后的男人商鞅。连配角也是李立群、午马和吕中这样的老戏骨,在国产剧里,算得上顶配了。


而第一女主高圆圆,美到惊为天人,戏份只有十几集(全剧51集)……




这种严肃到禁欲的气质分明是在说,历史人物面前,什么花边、狗血都得先让开。


电视剧改编自孙皓晖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的第一部《黑色裂变》,讲述的是一次奠定秦国国运的改革——商鞅变法


“裂变”,既是指那场不破不立的变革,也暗示了商鞅最后被车裂的惨痛下场。


和那些披着历史的外衣,上演言情戏和宫斗戏的剧不同,《大秦帝国》一上来就告诉你历史的沉重和残酷。


烽烟四起,尸横遍野,啄食腐肉的乌鸦成群地从天空飞过。




第一仗是秦魏交战,当时秦国积弱,魏军20万人压境。


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拍得宏大而缜密,把古战场的战术和章法都一一展现出来,怎么排兵布阵,怎么奇袭反攻,一清二楚。


先是魏军派出一支步兵方阵。




秦军远程放箭。



魏军举盾牌阻挡。



放过箭后,秦军派出一支骑兵冲锋,而魏军以盾作墙,从中间突然伸出长戈刺向敌方。



一来一回,思路清晰,完全不像其他国产剧那样,一上来就混作一团开打。


而且每一次行动,都有旗手或鼓手明确的传令,正如成语所说的那样,“一鼓作气”。


黄健中导演在他的导演手记中就提到,拍战争戏,绝不能为了场面华丽而牺牲剧情,不能“为了战争而战争”:


最近几年常有一个误区,就是贪图场面的浩大和恢宏而忽视了其中的战略战术和作为个体的个性。

场面动辄数千上万人,整齐划一、步调统一,初看颇为壮观好像气势恢宏,实则万人体操表演而已


(听到这……不知道有些大导演脸疼吗?)


这种对待历史的讲究,体现在《大秦帝国》的方方面面。


场景上不是一味地讲求宏大奢华,而是跟着剧情走。


秦国国力衰弱时,大殿黑乎乎的,寒酸透顶。




台词上也很有先秦范儿,士兵回答上级,不用“是”,而是说“嗨”。




文武百官集体点赞也是说“彩”。




刚开始还听不习惯,可是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就会欲罢不能。


甚至剧迷在讨论时,也忍不住要说“大秦体”。




不过,虽然制作严谨精良,但《大秦帝国》从开播起,就历经争议。


通常提起秦国,我们想到的是实行酷刑和连坐的“暴秦”,是焚书坑儒的暴君秦始皇,中学学的文章也是《过秦论》。


一句话,秦国相当于早期的军国主义。


而《大秦帝国》的史观,却是给秦国翻案。


甚至提出,从战国时代脱颖而出的秦国,才是中国文明的正源。


这,无异于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大秦帝国》中,你看到的是“大国崛起”的宏伟景象。


归根结底,两个词——血性法度


先是秦国举国上下奋发图强的血性。


商鞅原本是卫国人,他在检视战场后,不禁被秦人的志气打动。


赳赳烈士,天地难泯



怎么讲?


进犯的魏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秦国胜算不大,但老弱病残都一齐上阵,誓死战到最后的一兵一卒




商鞅在清理尸体时还发现,秦国战士身上的致命伤都在前胸,没有从后背被刺死的。


这说明他们当中没有逃兵,个个都只想着冲锋赴死。


就连已经死去的老兵,脸上也挂着两行泪,死不瞑目。




不用说,这是一个身处绝境的国家,但国民的血性不曾泯灭。


他们最爱呼喊的一句是: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血性和硬气不仅体现在战场上,这个民族的日常作风也是如此。


从一日三餐到言行举止,都是大写的


饮食,喜欢吃最苦的菜,喝最烈的酒,初到秦国的商鞅都说,我服——


我爱秦国,唯有两宗。

苦菜烈酒,尽显本色。




别的剧,夺嫡、上位的那点事,怎么说也得斗个十几集的吧。


但大秦江山的接班人都是耿直boy。


秦献公决定传位给二儿子嬴渠梁之后,大儿子嬴虔立刻削指明誓,表示自己今后绝对不会觊觎弟弟的皇位。



其实,这一切硬和糙的背后,都是形势所迫。


粗茶淡饭,是因为国内没有丰富的物产。


外有强敌环伺,所以宫廷无暇内斗,必须要同仇敌忾。


国家太穷、太弱,随时都有可能覆灭,秦人不得不用顽强的血性去谋生存。


但是,如果只有一群有勇无谋的莽夫,那么不可能出现日后横扫六合的大秦帝国。


除了血性,《大秦帝国》歌颂的另一面,是秦国的法度


首先提出变法的,正是商鞅。


他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法”高于“人”的制度,法外无情、法外无恩


剧中安排了作为法家得意门生的商鞅,和当时的“儒家大V”孟子进行辩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商鞅却说人性本恶。既然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罪犯”,那就必须有法的约束。




想要推行法制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取信于民。


卫鞅找来一方椽木,公开悬赏:能徒手把它搬到北门,就赏一百斤金(当时的“金”指的是黄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徙木为信”的典故。


最开始,民众都不相信,甚至还出言讽刺,从中阻挠




最后,搬动椽木的人真的获得了赏金,赏罚分明、人人平等的法制观念也传播开来。


这样对于“血性”与“法度”的呼唤,是国产历史剧中罕见的。


《大秦帝国》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主题不是争宠,也不是夺权,而是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节骨眼上,出现的一场“非零和博弈”


争宠,争来争去只是为了看皇帝的宠幸花落谁家;夺权,也不过是权力从一个人手中,到了另一个人手中。


这样争斗尽管异常激烈,就像是彼此消耗的拔河比赛,无法形成一股推动社会进步的合力。


而《大秦帝国》中,你能感觉到从朝廷到民间,共同奋发图强的大国气象,大家的力是往一处使的。


用现在的话说,比起一味展示阴谋与人心险恶的历史剧,《大秦帝国》的三观正到令人发指。


请注意,这里Sir说的正,并不是意味着《大秦帝国》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许多网友就指出剧中不少违背史实的细节,比如当时还没有出现马镫和蜡烛。




甚至,《大秦帝国》的史观也带有编剧孙皓晖明显的个人倾向。


与其说它是还原历史,不如说是借史言志。


为了彰显法家思想,安排了商鞅和孟子(真实的孟子当时只有12岁),在稷下学宫辩论。


编剧屡屡借商鞅之口驳倒孟子,其实这并非是“儒法”两个学派的真实较量。


不仅如此,《大秦帝国》还把商鞅塑造成一个言论上宣扬法家理论,行为却处处彰显儒家风范的道德圣人。


最后商鞅以身殉道,把生命都献给了变法事业,和恋人在白雪中唯美地死去。


秦人听闻死讯悲痛欲绝,还集体为他戴孝




这与《史记》上记载的“秦人不怜”相去甚远。要知道,历史上商鞅的严刑酷法让百姓叫苦不迭。


《大秦帝国》的种种“洗白”,难免招致非议——


这样的电视剧,还能算得上“历史正剧”吗?


在Sir看来,算。


在这里,Sir不得不提到历史剧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史观


就像张黎把《走向共和》定位为“找出路”,把《辛亥革命》定位为“念牺牲”一样,历史剧不一定就要照搬史书,更需要的是——你到底要通过历史表达什么。


换句话说,是用当代的眼光,重新发现历史。


在此之前,大家提到历史上的秦国,可能第一个跳进脑海的就是“焚书坑儒”,或者秦皇暴政。


但一个只靠残酷统治的国家,能做到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吗?


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正确的历史,书写历史,当然也不该只有一种声音。一旦你习惯用一种腔调说话,你也就把历史简单化了。


《大秦帝国》好就好在,它的蛋蛋没有被捏在某人、某群人手里, 它拍出了让人无法转身的情感烈度的同时,也在被驯化的异口同声中,敢于表达它的看法。


这也是为什么《大秦帝国》在历经淬火后,炼成经典的原因。纵然争议,也远比平庸的跟风更具价值。


尤其在见惯了荧幕那些狗血、廉价“消费历史,书本那些僵硬、苍白的“政治历史”。


有这么一部冷冽又热血,敢于单挑主流史观的历史剧。


Sir无法不为它的带种叫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话,优酷上有


编辑助理:春三十八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