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星星,盼月亮
再过两天
有一场惊艳全省的盛典
将在开平举行
紧急通知:下个周末千万别离开开平,一场引爆广东的盛典…
届时
全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结开平
2天时间
18项精彩活动
84项非遗项目
160多名非遗传承人
共同为这次文化盛宴增添光彩!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18项活动之一
为了更好地保护、继承这些珍贵的开平非遗项目
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将于
6月10日免费开放
让大家近距离地接触这些项目
感受项目蕴含的丰富内涵
小编已经提前体验完毕
为大家送上海量高清谍照
▼
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设立于开平市文化馆内。
除了收纳
23个非遗项目,也介绍了开平非遗项目传承人,还有
定期安排传承人在非遗展馆里现场展示技艺
,多媒体视听等内容。
也就是说,大家能现场欣赏开平
镇濠泥鸡等制作过程和开平民歌演奏
。
开平市省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有三位
第一位是泮村灯会的代表性传承人邝国强,现今每年都负责泮村灯会的头王花灯制作,是如今为数极少的、会扎灯的老艺人之一;
第二位是金声狮鼓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胡沃镒,他曾经制作了一条龙到日本作交流演出,被日本媒体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龙”。
最后一位是开平民歌的传承人张巨山,他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他创作的戏剧、曲艺、开平民歌作品达数百件,在省、市文艺界多次获奖。
截至2017年
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23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
泮村灯会是水口镇泮村乡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在每年正月十三日,泮村各家各户挂灯鸣炮,敲锣打鼓,摇旗呐喊,以祈求村里人丁兴旺、趋吉避凶。扎制三个大型花灯,遍舞泮村41个村庄,举行灯会,相沿至今。
广东省级4项
金声狮鼓制作技艺、广合腐乳酿造技艺
开平民歌、开平灰塑(开平灰雕)
“金声狮鼓店”自赤坎人胡厚镰先生于1884年创办以来,已历祖传四代。
“金声狮鼓店”主要制作的狮子、龙、狮鼓三大系列产品有六十多个品种,制作工艺属于南狮流派。产品过半出口经销,深受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港澳台醒狮队的钟爱,其中对美国华人社团销量最大。
开平生产广合腐乳,是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开始,至今已有118年历史。
驰名中外的广合腐乳以其味道鲜美,口感细腻,营养丰富而深得大众的喜爱。海外华人也对其青睐有加。广合腐乳传统的风味、其代表的地道家乡文化,成为海外华人引发乡思和怀念故乡的语码。
开平民歌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平民歌传唱于开平绝大部分的乡镇和村落。
开平民歌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据县志记载,公元九百至一千二百年的唐宋年间,随着中原汉人的大规模南迁,便有汉人聚居在开平地区,为开平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形成产生开平民歌的土壤。
开平灰雕是一种开平民间制作的艺术,起源于清代中叶、盛行于民国年间,如开平百合马降龙的庆临村,1936建村以来,无论新屋、旧居,家家户户的山墙中。屋脊上都有灰雕,造型各异,色彩斑斓,形态优美,寓意深刻的灰雕,令人以为观止。
江门市级4项
司徒浩毛笔、开平卖鸡调
马冈鹅繁育、镇濠泥鸡制作技艺
司徒浩当初从事制笔行业,是进入赤坎镇“广文林”当学徒,师从何洪和制笔大师陈富元,何大珍等人,学到一手很好的制笔技术。后来。司徒浩在赤坎开了一间名为“文明笔庄”的制笔工坊,产品曾畅销香港及东南亚一带。
开平卖鸡调是开平民歌的主要歌种之一,也叫“大卖鸡”或“自由腔卖鸡”。源自过去民间举办祭神活动时祭师做法事时唱的歌,它的特点是夸张、诙谐、活泼、自由,适宜抒情和叙事,尤其擅长赞颂和讽刺。一首叙事性的卖鸡调,可用曲艺的形式演唱。
马冈鹅在开平的饲养历史已近一百年,产于马冈镇,与狮头鹅、乌鬃鹅、阳江鹅并称为广东省四大名鹅。
镇濠、茂竹两村制作泥鸡玩具,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每到农历年关,来自鹤山、台山、恩平、新会等地的商贩们便驾车来采购泥鸡,作年货销售。泥鸡外形古朴,价格便宜,深受人们的喜爱。大年初一是鸡日,大量泥鸡上市,一时泥鸡啼声四起,真有“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情趣,给人们带来喜悦与欢乐。
开平市县级14项
梅花百咏、水井民歌、楼冈网圩、赤坎豆腐角
马山的传说、马冈竹器、潭碧冬瓜、水口新风龙舟
状元山的来由、舞草龙、开平壁画、马冈濑粉
赤坎大梧火龙、杜冈冲澄龙舟
《梅花百咏》是明朝开平沙塘丽洞诗人李江(公元1455—1538)的个人诗集,共收集咏梅诗一百首、悼念其妻《十哀诗》一百首、杂咏、和古人诗七十余首。 《梅花百咏》是吟咏梅花的高境界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凡人难以超越。
数百年前,随着居住在中原的先民南迁岭南开发珠江三角洲,落户在开平水井地区的客家人,带来了中原地段的民歌,经历代的改进,演变成了今日的水井民歌,通过口头传唱,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网墟的来由,是源自开平的船民响应反清复明的起义。明末清初,开平的船民黄三、温观彩等响应南海黄箫养起义,通过楼冈网墟的网市活动,以传说中的“神仙网”为号召,联系组织各地船民和起义军,虽最后起义失败,但网墟活动却保存了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赤坎豆腐角是流行在开平市赤坎镇的一种风味小吃,源于民国时期,刚出锅的豆腐角口感爽滑,外脆内酥,香气诱人,甘香可口,热吃味道尤佳,用以佐餐,独具风味,其味香气四溢,其质外脆内酥,独具风味。
马山位于开平市赤水镇,传说古时候有一匹思凡的天马,私下凡间,被开平这山清水秀的地方吸引就留了下来。天马见到当时农夫拉牛耕田维持生计,日子非常艰苦,于是就施了法术帮助牛耕田,结果收成很好,农夫的生活从此有所改善。不久,天庭发派天将下凡捕捉,天马出逃时被天将所伤,奄奄一息。当晚突然天崩地裂、地动山摇。后来,人们发现这里屹立起一座大山,这座山彷如一匹天马在昂首嘶鸣,人们便称之为马山。
马冈镇荣塘村是声名遐迩的“竹器村”。300多年前,由于此地盛产竹子,先民们就地取材开始从事竹器编织。新中国成立后,荣塘村的竹器编织业日趋兴旺,产品远销江门、新会、中山、顺德等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江门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在马冈墟设立竹制品收购站,大量收购竹器产品出口到美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使马冈竹器声名远播。
潭碧冬瓜产于苍城镇潭碧村,经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相传当年潭碧村有一女子远嫁外地,因为家里面穷办不起嫁妆,她的父亲只好挑了一担本村冬瓜作为嫁妆。后来男方家属吃了之后发现这种冬瓜味道鲜美独特,赞不绝口,逢人就夸,四处宣传,潭碧冬瓜的美名逐渐远扬。
开平市水口镇新风村委会西溪村(包括西岗等7条自然村)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和端午节,均举行龙舟竞赛活动,已有数百年历史。水口新风村委会西溪村的村民,是数百年前从外地迁来的移民,他们带来了荆楚地区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活动,以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
相传明朝年间,福建省出了一名叫蔡中兴的状元,他的祖籍是广东省开平市大沙镇尖头墟。墟的东南面有座“状元山”,据说这座山与蔡中兴高中状元有关。当地还流行一个传说故事,讲述蔡家三代,乐意助人,为人积德,虽然风波不断,但是始终有好报。借此教育后人。
虾边村的舞草龙活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数百年前,从中原一路南迁而来的先民们,在虾边村一带定居,带来了中原地区流传了数千年的龙文化。他们在每年的中秋节,以当地收成的干稻草为材料,扎成草龙,插上香火进行游舞,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生活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