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营养师顾中一
350000 人关注。顾中一,注册营养师、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八年三甲医院营养师经验,所著科普图书已销售十余万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医生  ·  用手语直播的妈妈,教会我微笑比语言更有力量 ·  15 小时前  
丁香医生  ·  太多人把这 6 ... ·  昨天  
丁香医生  ·  关节炎真不是冻出来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营养师顾中一

瓶装饮料开封后1天,细菌激增量排行榜!这几种最危险…

营养师顾中一  · 公众号  · 养生  · 2024-12-25 22:2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关于开封后饮料微生物生长的情况,指出不同类型饮料开封后的健康风险不同。研究表明,含牛奶饮料、无糖/低糖茶和番茄汁的细菌增长最猛烈,而可乐和气泡水的微生物增长较慢。文章还提到了对嘴喝和倒出来喝两种饮用方式的污染风险,并强调了pH值和饮料成分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此外,研究中还发现了有害菌在饮料中的产毒问题。最后,文章提醒读者尽快饮用未喝完的饮料,以避免健康风险。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开封后的饮料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可能存在健康风险。

尤其是含牛奶饮料、无糖/低糖茶和番茄汁等类型的饮料。

关键观点2: 对嘴喝的污染概率高于倒出来喝。

直接对嘴喝污染的饮料中,主要是口腔微生物群,而倒出来喝的饮料主要是环境微生物。

关键观点3: 不同的嘴接触方式也会影响污染程度。

研究发现,只用嘴接触一半瓶口的喝法,污染到瓶里的细菌会少点。

关键观点4: 微生物增长与pH值和饮料成分有关。

纯茶在这个范围内最适合细菌生长。但其他成分如维生素、钙、糖和蛋白质也可能让细菌在低pH条件下生长。

关键观点5: 未喝完的饮料应尽快饮用。

即使是放到冰箱里冷藏,也不能完全杀死微生物。

关键观点6: 开封后的饮料可能产生有毒菌株。

试验中发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产毒菌株,这些菌株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正文

本文 3879 字,阅读约需 5 分钟


先做个小调查,你觉得下面哪个关于开封后的饮料的说法是对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买来的瓶装饮料喝了几口就扔在一边的习惯?反正我办公桌上经常有一些喝了一半的茶饮、苏打水、咖啡什么的,我经常也会犹豫还要不要喝…



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尤其是已经放超过一天的,那我肯定建议你:



别喝了!



早在2013年,有一项研究用到了672瓶不同类型的塑料瓶装饮料(含牛奶饮料、果汁、矿泉水、可乐、气泡水、运动饮料和茶饮料),让志愿们喝了一半后放在室温下,监测瓶中剩余饮料的微生物生长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开封后室温放1天的饮料,就可能有健康风险


( * 试验用的饮料是在日本买的瓶装茶饮料,给出了糖含量和pH,和国内的饮料差不多,国内卖的很多瓶装茶饮也是日本品牌)






太长不看




1

对嘴喝相比倒出来喝,污染风险更高

2

细菌增长最猛烈的是含牛奶饮料(咖啡牛奶、红茶牛奶)、无糖/低糖茶以及番茄汁

3

细菌增长最慢的是可乐

3

瓶装饮料开封后应该 尽 快 喝 完


对嘴喝

立刻污染全瓶


上述研究中,研究人员测试了两种情况:


直接对嘴喝——共352瓶,分配给80名志愿者,要求是8小时内喝下瓶子里的一半



倒出来喝——共320瓶,64名志愿者被要求在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里把这些饮料倒出一半在其他容器里



结果发现,直接对嘴喝的饮料,51%被检出瓶中剩余饮料里有微生物生长,主要是口腔微生物群(比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而倒出来喝的饮料,18%被检出剩余饮料中有微生物生长,主要是环境微生物,比如霉菌。


显然,对嘴喝的污染概率更高。还有其他试验也证实对嘴喝能够污染瓶中饮料,比如有一项是12位健康志愿者从刚开封的瓶中喝无糖的茶,喝完立刻检测瓶中剩余的茶,其中微生物达到每毫升10,000菌落数 [2]


有趣的是,不同的嘴接触方式也有差别。研究发现,相比于用嘴包住整个瓶口,只用嘴接触一半瓶口的喝法,污染到瓶里的细菌会少点 [3]


 全包住


 接触一半


当然,也不是倒出来喝就没事了,同样有一定概率导致剩余的饮料被污染。


而喝完再拧上瓶盖当然也没用了。研究中志愿者们喝完或倒出来以后拧上瓶盖在室温(25℃)下放置,饮料中的微生物仍然猛烈繁殖。


纯茶含奶饮料

微生物繁殖最猛


按照直觉,你可能会觉得糖越多越甜的饮料微生物生长得越好,然而,与此相反,几款无糖茶饮(糖含量0.3-0.5g/100毫升,按照我国规定可以标为无糖)被发现微生物增长很猛烈。


下面这张图展示了各种饮料开封后对嘴喝后放置期间微生物变化,简单来说曲线越高、越陡说明微生物数飙升的越快,纵轴的数字是10的对数,也就是说纵轴对应的数字+1,代表微生物菌落数量翻了10倍。


(图如果不是很明白就直接看后面的说明吧)



×:这条线代表了饮料中细菌的增长情况,用以衡量非大肠杆菌的细菌总数。

◇:这条线代表了饮料中真菌(霉菌)的增长情况。

△:这条线代表了饮料中大肠杆菌或大肠菌群的增长情况,这些细菌通常作为食品污染的指示菌。

□:这条线综合代表了饮料中总细菌和酵母的增长情况,提供了一个关于饮料微生物污染总体情况的视角。



微生物增长最的几种



咖啡牛奶饮料

(含糖量约10g/100毫升,pH 6.7)

!



* 在开封后室温放置第1天,每毫升菌落数(总细菌+酵母)就最先飙到了1,000,000以上。



奶茶

(红茶加牛奶,含糖量约8.4g/100毫升,pH 6.9)

无糖/低糖的茶饮

(混合茶、绿茶、乌龙茶、红茶,

含糖量0.3-4.1g/100毫升,pH 5.5-6.2)

番茄汁

(含糖量5.2g/100毫升,pH 4.3)

!



*在开封后第3天每毫升菌落数(总细菌+酵母)超过1,000,000



微生物增长最的几种



开封后14天室温放置期间无论细菌、霉菌、酵母都始终最少的是可乐(含糖量10.9g/100毫升,pH 2.4)。


微生物繁殖第二慢的是气泡水(含糖量4.9-10 g/100毫升,pH 3.4-3.5)






也就是说,加了二氧化碳的带气泡饮料会安全一点。


比如也有研究显示,往瓶装矿泉水中加碳酸可以让人为加进去的大肠杆菌(E.coli)、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粪肠球菌(E.faecalis)存活时间缩短 [4-5]



pH影响大


其实,和微生物增长速度相关性最高的并非含糖量,而是pH,尤其pH范围为5.5至7.0的饮料最适合细菌生长,纯茶就在这个范围


所以说,桌上那瓶不知道放了几天的XX树叶劝你赶紧扔了吧!


但也不是说自己判断出饮料的pH低就可以放着不扔了,研究发现一些饮料中的其他成分,如维生素、钙、糖和蛋白质,可能让细菌在低pH条件下也能生长。比如这项研究中番茄汁虽然pH低,微生物繁殖的也很快。


所以,即使pH低也不是金保险,还是应该尽快饮用未喝完的饮料。


矿泉水

也是会长细菌的!


如果细菌有表情,听说人类以为它们不能在矿泉水里繁衍壮大,恐怕要露出轻蔑的笑容了…


实际上,细菌在矿泉水里生长得很好,繁衍速度超过了可乐、气泡水以及两款运动饮料,在室温放置第3天总细菌和酵母达到了每毫升10,000菌落数。



而且,矿泉水还有很强的迷惑性


研究人员观察到,随着微生物增多,除矿泉水外的其他饮料会出现分层、沉淀、变浑浊、出现漂浮物之类的变化,有些是肉眼可见的,这些都可以提示大家“危险!”


然而,矿泉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肉眼可见的变化微生物却实实在在地生长繁殖着


所以即使是矿泉水,开封后也要尽快喝完



会生产毒素的有害菌

也在饮料中检出


试验中,对嘴直接饮用的加奶红茶、加奶咖啡、混合茶、矿泉水、乌龙茶和加果汁的苏打水没喝完的部分发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的产毒毒株,以及蜡样芽孢杆菌(B. cereus)的产毒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分泌多种肠毒素,这些毒素可以引发急性胃肠炎、呕吐和腹泻等症状;蜡状芽孢杆菌可以分泌呕吐毒素,顾名思义,可以引发呕吐。



大部分直接饮用后的剩余饮料中还发现了白色念珠菌(C.albicans),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感染,但是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白色念珠菌可能侵入血液或器官,导致感染,当然考虑到消化道还有胃酸的环境,风险还是非常小的。



真的会生病吗?



细菌、真菌导致人生病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侵染人体导致感染,这需要达到一定的感染剂量,也跟菌株的感染能力以及宿主的免疫水平、甚至包括肠道菌群、消化道屏障状态都有关,另一种产生毒素让人生病,不过它们一般需要繁殖一段时间,到条件合适时才会开始产毒。


确实,即使喝了微生物大量繁殖的饮料,也未必会导致生病,可以说风险极低,但是,一旦中招了就是100%,无论是导致严重的呕吐腹泻,还能更严重的感染,都是我们不希望发生的。


而且,即使是放到冰箱里冷藏,也只能降低微生物繁殖速度,而不能杀死它们。


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开封后的饮料要尽快喝完!对于已经忘了开封多久的,建议还是扔了吧!



参考资料:

[1] Ohnishi T, Goto K, Kanda T, Kanazawa Y, Ozawa K, Sugiyama K, Watanabe M, Konuma H, Hara-Kudo Y.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associated with consumption and the growth in plastic bottled beverage. J Environ Sci Health A Tox Hazard Subst Environ Eng. 2013;48(7):781-90.

[2] Wakui A, Sano H, Hirabuki Y, Kawachi M, Aida A, Washio J, Abiko Y, Mayanagi G, Yamaki K, Tanaka K, Takahashi N, Sato T. Profiling of Microbiota at the Mouth of Bottles and in Remaining Tea after Drinking Directly from Plastic Bottles of Tea. Dent J (Basel). 2021 May 21;9(6):58.

[3] Morioka, I., Uenaka, A., Tanigawa, A., & Matsumoto, Y. (2018). Microbial growth in unfinished beverages in plastic bottles and the awareness of nursing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about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Nihon Eiseigaku zasshi. Japanese Journal of Hygiene, 73(3), 373-378.

[4] Schalli M, Platzer S, Schmutz R, Ofner-Kopeinig P, Reinthaler FF, Haas D. Dissolved Carbon Dioxide: The Lifespa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nterococcus faecalis in Bottled Carbonated Mineral Water. Biology (Basel). 2023 Mar 10;12(3):432.

[5] Schalli M, Platzer S, Haas D, Reinthaler FF. The behaviour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bottled mineral water. Heliyon. 2023 Oct 30;9(11):e21634. 



编辑:小荟


想看有声版科普吗? 

快关注我的视频号吧↓ 

关注我,

想看的营养科普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