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天犹寒,婺源花繁盛。春蜂知消息,迟恐花凋零(河北指黄河以北)。婺源赏花,正逢其实,除了室外稍稍寒意,正是赏花好时节。
2017.3.16,传说中婺源油菜花最茂盛的时节,我们乘G325奔赴与婺源春花的约会。
中国制造中国高铁中国速度,确实值得点赞。上千里的路程,睡上一个多小时,打上二个小时左右扑克,再溜达溜达,聊聊天看看窗外星星点点的油菜花,五个小时多点就到达了。游伴二岁多的儿子,一会儿被叫做“呜呜”,一会被叫做“蛋蛋”,你逗一会,我逗一会,但他最喜欢找的还是一位同伴的女儿,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有点不屑一顾。大家说说笑笑还没有热闹够就到达婺源站了。简直太方便了。将来如果周五下午就不上班了,周末旅游将更加火爆。
婺源县,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现隶属江西上饶,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镇市,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市和古徽州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铜都德兴市。素有“书乡”、“茶乡”之称,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
这样的县城是最适合居住生活的地方。安顿好房间后大家稍事休息去吃饭。走上不到十分钟就到了闹市区,饭店一家连着一家,我们选了名为“自家人”的饭店。饭店生意很红火,大桌小桌都满满当当的,我们等了一个翻台后的房间,挑着点了几个微辣和不辣的菜还是吃的满头大汗。服务员说:“不放辣椒我们厨师不会炒菜。”让她们给孩子上个大葱炒鸡蛋,最终也没有给上。主食是一桶米饭,我们想要点面食但没有,服务员说:“只有米饭,要就再上一桶。”最终这一桶也没有吃多少。饭后早早休息,以待明日观光。
更为值得记录的是,一路高铁上有小“蛋蛋”相伴,刚出婺源站又接到江南老友电话,他喜添孙子当上爷爷了,人生幸事莫若后继有人,祝福老友子孙福泽绵长,而我们此行也肯定收获满满。睡前组句以贺老友:
远赴江西来探春,老友喜告添佳孙。
花团锦簇山河秀,前程似锦在此身。
2017.3.17上午,婺源行第一站。景区游客中心匾额为“李坑游客中心”,一同伴满脸严肃地说:“这游客中心多写了一个字,应该是坑游客中心。”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许多景点的服务确实难以让人恭维,这李坑景区又如何呢?
在景区介绍栏前集合时,一位大姐告诉我们这个景点很好,她的行程上没有,是听人说后独自跑过来看的,果然名不虚传。
所谓李坑就是李姓族人沿山间溪流而建的村落,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整个村落统一的徽派建筑风格,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民居宅院沿溪而建,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俨然江南水乡。只是到处是门面店铺,推销着贡菊等土特产,商业气息过于浓郁了。
李坑明清古建筑很多,商人、士大夫、武状元的宅第都有保存。古之商人虽然有钱到社会地位卑微,我们参观的一家大商人宅第,开大门都不能开正门,要先开一东西向侧门然后再开南北向正门。农耕社会士农工商,商人排最后,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对与错都没有必要去争执。关键是现代社会,所有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行业都应该值得肯定。做不到这一点,则社会发展和进步必然收到迟滞。
到了制高点俯瞰全村后,我们沿村外小路而下。没有了叫卖和混杂的气息,感觉到山林清新的味道,心情愉悦了许多。这种形式的旅游还是走马观花,最好的方式是不受时间约束,找个民居住下来,到山野里溜达溜达,真正体验一下山民生活。有人说那得等退休以后了。可真的延迟退休,估计到了那一天也只能在家混吃等死了。还是趁着年轻多跑跑,走马观花也总比坐井观天强的多吧。
游完李坑出来,感觉李坑还真不是那坑人的“坑”。名字土俗,风景秀丽,比周庄、朱家角等丝毫不差,甚至略胜几分,于是诗以记之:
李坑不是坑,来时黄花浓。
游人行如织,恍若江南行。
婺源行第二站。江湾是五A级旅游景区,是一座徽州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村中至今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萧江宗祠、江永纪念馆、南关亭、北斗七星井等景点。著名的萧江祠堂,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规模庞大、建筑宏伟、雕刻精细、人文丰富、历史悠久,尽显王室气派。
江湾江姓号称“萧江”,传为汉三杰之萧何之后,何以由萧至江没有去考证。导游讲江泽民曾来此礼拜,许多新建仿古建筑即此后所建。许多天下事,何必全说清。
江湾祠堂森森重,一人得道扬大名。
献忠追宗张翼德,闯王祭祖唐太宗。
此后观赏了晓起村和江岭花田,然后驱车夜宿付三清山。
晓起村已经没有多少老建筑、老东西,映入眼帘的只是有形无神的仿古建筑:
沥沥春雨晓村行,新派古建屋重重。
唯记村头樟树王,无语凝视新光景。
江岭花田则是婺源最有代表性的油菜梯田,漫山遍野黄花繁盛,再远些雾气缭绕,恍如仙境。游人如织,来自全国各地。如果不是太平年岁,这么多人怎么回突破重重阻力来此一游呢?
江岭花田
粉墙黛瓦码头墙,漫山遍野菜花黄。
若非天下承平日,何能千里赏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