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by Pablo Heimplatz from unsplash.com
最近上下班开车一直在听「得到」上的音频,前一阵子把罗辑思维第五季发布的音频都听完了,这几天开始听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和王煜全老师的前哨科技,收获颇丰。
随着类似罗辑思维「得到」和「小密圈」这样的内容服务产品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对知识经济和内容服务的观点和讨论也越来越多。遇到新鲜的事物,一部分勇于尝试的人总会率先进场,无论是暗流涌动的湖面,还是刺刀见红的战场,总要进去试试水冷水热,撩撩拳风软硬,然后再给出自己的判断。因为身在其中,你说的内容至少会有一些参考价值。
人们喜欢凭借直觉和经验去判断一个新生事物,而不是亲自体验一下再去评论,因此常常出现认知偏差,自以为是。比如内容付费,很多人一个专栏都没订过,甚至没有一次付费行为 —— 比如赞赏,都会轻率的说出「在搜索引擎如此精准的今天,谁会去付钱购买这些内容呢,你们啊,交的都是智商税」。似乎全天下只剩下一个聪明人,那就是他自己。还有些读者常常在我的文章里留言「读了第一段我就觉得这是一篇推广……」,其实有很多次这位读者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这篇是不是广告啊」,读到末尾一看不是,刚才那个念头就抛到了九霄云外,仿佛从来没有滋生过。一旦发现真的是推广内容 —— 比如卖了一盏很贵的灯,他们就会如获至宝,并得意的认为,我怎么那么聪明呢?全然忘记了自己猜了十次只中一次的真相。因为他只想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结果。
薛兆丰老师在经济课里提到了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写的一篇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巴斯夏在文章开头就斩钉截铁的写道:好经济学家和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个,那就是坏的经济学家仅仅能看到那些可以看见的真相和后果,而好的经济学家却可以同时考虑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只能通过预测和推演得到的结果。比如提倡「破窗理论」、「多难兴邦」的人,都是根据表面的现象推演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结果。
文章链接:[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8472547/]
对于一个付费专栏来说,看得见的东西是什么呢?199的定价,专栏的作者,每天或每周输出的内容等等。看不见的是什么呢?专栏的价值,因为很多人都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啊,但另一些人却能做到「一句值千金和拿来主义」。从我的角度来看,专栏是一种新时代的原创的内容输出,也是一种即时的跨越式的学习方式。
信息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几年前的书都新鲜的像刚出炉的火烧、挂着霜的葡萄,现在不行了,一个本书从写到出版,大概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两年出版后,很多技能或信息类的东西很可能已经过时了,如果是翻译的版本,这个时间的滞后可能是2-4年甚至更多。但高质量专栏输出的内容,永远都是最新的思考和信息,是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的人碰撞出思维火花,就像山涧的流水,吹开窗户的清风,源源流淌,生生不息。
这些不都是二手知识么?事实上我们毕生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二手的,从小学的课本,到学术论文,从技术文档,到书评随笔,无一不是知识的再加工。一个人能把艰深的知识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讲出来,就是对知识最好的传承。
说回到个人,比如我,为什么要去订阅并阅读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专栏和知识呢?因为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也要成长啊。在很多人眼中,我还是一个做平台软件的程序员,但我的一部分职责已经是经营公司了。在一个更大的层面上做事情,就需要你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概率论角度,掌握了更多知识的人,总是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成功。也就是说,你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成事的可能性就更大,因为你并不知道哪些知识会在关键的时候帮你做一个正确的决策。既然是个概率问题,那我自然要去持续下注大概率事件了,也就是尽可能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经济学、统计学、平面设计、排版、最前沿的创业动向、文学、历史,当然还包括技术内容。我去使用「得到」和「小密圈」的产品,还能获得更多的产品体验和设计思路。这些知识和经验,也许会在未来给我带来一些看不见的真相和结果,也许什么都没有带来。但谁会在乎呢,只要去持续下注大概率事件就好了。
再举个例子,今天我把一篇介绍产品经理的文章扔到了攻城狮群里,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一部分非常优秀的程序员,居然也认为产品经理是产品失败的根源。比如「产品经理没事就试错,害的大家要陪他们试错,他们动动嘴,我们就要写好几斤代码」「产品经理脑子里就是有坨翔,技术团队也得给丫实现了」「大多数产品经理智商都不行,这是硬伤」。从程序员角度,这些似乎都是血泪史,也是看得见的真相。
那从产品角度呢?产品经理也一肚子怨气呀,加个特征你们就说需求变更,不让试错怎么迭代,没有数据怎么精进,不走完流程怎么得到全链路的反馈?你们程序员一个个那么牛智商高怎么不去自己做产品,还要等我们的 PRD 呢?
得,这下产品不就没法做了嘛。从经济学的角度怎么去理解呢?任何一个产品的成功都来自分工协作,除了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的紧密合作,还包括设计、市场、运营、行政等等。大家拧成一股绳,才有可能做出一款好产品。合则两利,分则团灭,同一个天空,同一个梦想。想清楚这些,就知道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应该相爱相杀,而不是上来就杀。程序员想参与产品设计,那你先去了解和掌握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产品经理想理解程序员的实现思路和进度,先去学点技术和框架。有了共同的语言,沟通起来就会顺畅很多。
等等,那为什么硅谷很多公司没有产品经理呢?其实硅谷有很多产品经理,只不过由于他们素质高知识面广技能全面,「凑巧」还能写程序把这些产品实现了而已。
生活中充斥了太多我们看不见的真相,你看到了哪些?
昨天的文章里推荐了一盏灯,离团购结束时间还有12小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press and p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