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艾菲的理想
我是艾菲,深度思考者、全球认证优势教练 & 个人成长教练。与我一起,探索蓬勃丰盈的人生,成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这是一个可能会改变你人生的公号,欢迎你的到来,期待与你的共同旅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颜宁,拟获中国女性至高荣誉 ·  9 小时前  
厦门日报  ·  中国,升至全球第二! ·  18 小时前  
厦门日报  ·  崔永辉调研厦门势拓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 ·  昨天  
厦门日报  ·  马斯克:4周内接回滞留太空宇航员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艾菲的理想

永远不要去依赖铁饭碗式的工作

艾菲的理想  · 公众号  ·  · 2024-04-09 12:33

正文


艾菲的理想 - 三大写作原则


3大原则:

1、深度: 不写未经深度思考的文章

2、实战:方法论均已经过 实践验证

3、高维:站在 更高维度上思考一切

艾菲的 324 篇原创文章

标签:深度思考



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对铁饭碗式的工作争相追逐、趋之若鹜呢?


我想,原因主要是以下3个:


1、收⼊稳定,有安全感,因为是铁饭碗,所以可以待⼀辈⼦,不必担心竞争上岗、末位淘汰、中年失业......

2、被家⼈和周围的⼈认可。


3、收⼊不错,且大多不是太累。


好处显而易见,但与此同时,铁饭碗式工作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与困扰, 从长远看,尤为明显。


除非,你是真的热爱某个铁饭碗工作的内容(比如,我有几位朋友就是如此),如果不是,那么我并不赞同你 为了追求铁饭碗而 去做铁饭碗式的工作,理由有以下三个。



01



第一 个理由:任何依靠外界给予的铁饭碗,都不是真的铁饭碗。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万物在流转;佛法说,诸行无常。这些,说的都是同⼀个意思 - 天地间唯⼀不变的就是“变”。


是的,所有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正是 因为来自外界的⼀切都在变化,所以, 我们不能认为之前不曾变化的那些“铁饭碗”,在之后、在未来也一定还是“铁饭碗”,也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这就像是,10年前我们都习惯于带着现⾦出门,现在呢,我们完全用不上现金,购买任何东西都用⼿机直接⽀付。


这⼜像是,15年前我们以为每个月购买各种杂志的习惯会持续一辈子,可如今,报刊亭都消失了,我们只会从公众号和视频号上看自己想看的内容。


就连现在的理财APP上,当页面向你展示某个理财产品过去的光辉业绩时,也会同时出现这样一句话: “过去的业绩不能代表未来的业绩”


可见,你以为的那些铁饭碗式的工作,只是被过去的历史证明过的铁饭碗,却无法代表它还能继续成为未来的铁饭碗,尤其是在变化如此之快的时代里。


这种变化,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 如果你早已习惯了铁饭碗式的工作,一旦它被打碎了,那你又该何去何从呢?


相反,如果你从一开始起就不是盯着外在提供的“铁饭碗”,而是去思考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在世事变迁中,究竟有什么是不会变的?


那么,你可能会得到一个对你而言真正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你拥有的能力、你的心智模式、你的思考方式等, 这些才是不论世事如何变迁都无法从你手中夺走的东西。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挤破头,从而拥有一个铁饭碗式的工作,而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金饭碗” 。


任凭外界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



02



第二个理由:对“铁饭碗”式工作的追求,会阻碍你对真自我的实现。


有一次,我跟一位山东的学员聊天,他说家里人和周围人都认为考公务员是最好的出路,在他们那里公务员就是最有面子的工作,虽然他很不想,然而,因为外力太大了,最终他还是屈服了,可是没有一天是真正快乐的,时不时就会冒起“我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的念头。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很多人之所以会选择铁饭碗式的工作,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因为家人和周围的人都说这个工作好,他们说: “你应该去做这个工作”。


时间久了,他们就把“铁饭碗”式的工作, 当成了自己在职业上的追求目标


小时候,父母对我们说:“你应该努力学习,争取考第一。”


毕业前,父母对我们说:“你应该去考公务员,既安全又舒服。”


工作后,父母对我们说:“你应该赶紧结婚。”


结婚后,父母对我们说:“你应该赶紧生娃。”


生娃后,父母对我们说:“你应该抓紧生二胎。”


这就是存在我们所有人周围的“你应该......”式的语言,它们会在潜移默化间影响我们最终做出的选择。


还有一种,是“没有被明确说出来”的“你应该……”, 它包括了:


父母/老师/亲人目光里流露出的殷殷期盼;


父母/老师 /亲人 谈及别人时的啧啧赞叹和羡慕;


文化、传统、规范、社会主流价值观各种形式的呈现与渗透;


各种主流媒体中隐含的各种关于“你应该……”的劝诫。


这类“没有被明确说出来”的“你应该”,往往被我们忽视,然而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深刻的、无处不在的、潜移默化的。


这两类“你应该”式的语言彼此交错,最终形成一张“天网”,对我们施加着深刻持久且难以被觉察的影响,在我们没有意识到之前,便早已渗透了我们的骨髓与血液,内化成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以至于,就连我们也很难分辨清楚存在于自己头脑和心中的声音,究竟哪些是我们自己的,哪些是来自外界“你应该……”的。


这个由“你应该”而生成的枷锁,如果它说的是“你应该去考公务员/你应该去国企找个稳定的工作”,那么,就会对你日后在工作上的选择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最终,你可能的确会如父母所愿,或如周围人推崇的那样,找到了一个“铁饭碗式”的工作,然而每一天,你可能都过得很不开心、很压抑,你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口中的好工作到了你这里,却成了痛苦和负担。


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在“你应该......”这句话潜移默化、积年累月的渗透与影响下, 你早在不知不觉间把别人的人生目标当成了自己的,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别人期待的,但始终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与你的真实自我失联了,而这种失联就意味着, 生命力的源泉被切断了,而这也是导致你总在纠结、痛苦、烦躁,陷入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你没能提前觉察这些,而是任凭他人和主流价值观的“你应该……”持续在自己头脑中播种,那么,伪自我就会替代真自我,伪思想就会替代真思想。


最终,你以为过的是自己的人生,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不过是扮演了别人期望和要求的角色,成为了他人的替身和影子。


这是多可惜的一生啊!



03



三个理由:健康的系统,需要适应力。


⼈的精神和心智,从本质来看都是系统,这就意味着它们是有⼀定目标与功能的不同要素的连接体。


对系统来说,它怎样才算是健康呢?


这有一个⼗分重要的指标 - 适应力


系统的适应力说的是: 突然遇到外部冲击时,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


那么,对我们的精神和⼼智系统而言,它的适应力就表现在: 在遇到外部冲击时的自我修复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自己的精神和心智系统拥有这种遇到外部冲击时的自我修复能力呢?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 在人生历程中直面一次又一次的波动,而不要人为压制波动。


如果回顾2007年的经济危机,你会发现它的主要来源之一正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旨在消除“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周期”的各项举措,比如长期刺激性的货币政策。


按理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它的自然本性,但格林斯潘却做了很多人为控制,企图将经济周期彻底消灭。


于是,那些原本应随经济周期暴露出的风险“消失”了,整个经济形势看起来非常得好。可惜,实际情况却恰好相反,所有那些看似消失了的风险,已经从“显性”变成了“隐形”,藏在地下且不断积聚,直到最终引发2007年的经济危机。


就是对波动性的人为压制,对我们的心智和精神系统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害怕生活出现波动,如果我们总在人为的压制波动,那么时间久了,我们的心智和精神系统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不堪一击。同时,我们也等于是关闭了心智与精神系统向你传递信息的通道。


为什么?


因为波动性就是信息,波动性一直都在向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所以,忽视波动性、人为制造稳定表象,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


在真实的人生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 但是,很多父母因为过度保护子女,便主动替孩子把烦恼和痛苦消除掉了,希望孩子能从此过上平稳如意的人生。


可谁知,好心办了坏事,他们正在企图消灭孩子人生中的正常波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