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静Design
低调且内涵的独立设计师公众号,每周推送独家原创文章,有声读物和你关注的话题讨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用设计,让感性与理性思维迸发光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aomeDesign  ·  摇摇欲坠的小屋 ·  19 小时前  
庞门正道  ·  烂泥,都给你整上墙! ·  3 天前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二月二十日 ·  昨天  
字体设计  ·  情绪类人物海报的表现形式 ·  3 天前  
优秀网页设计  ·  哪吒2登全球动画电影榜第一!这16家国产动画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静Design

[感悟]悖论?为什么不建议从“原子化”开始设计UI界面?

静Design  · 公众号  · 设计  · 2021-04-19 11:49

正文

静电说:原子化设计已经流行起来一段时间,但是,通过最近的教学和设计思考,我发现它并不适合用在设计初期,而不少观点则表示,设计初期就应该规范化使用这些“原子(分子)”,以便在后期让自己的设计稿更规范。 为什么我会觉得它并不适合在设计初期用呢?且听下文分解。


001.什么是原子化设计?

组件化设计,是设计师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UI设计方法,也叫做原子化设计(atomic design)。这种设计方法其实在里五六年前就出现了,它是一种更易于前端工程师进行开发的方法。大意就是将界面中的所有内容归类为基础元素,如输入框,列表,表单,图片容器等等,将他们进行总结,并形成文档,而这些基础元素就是“原子”。


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通过适当组合,进而搭起一个完整的界面。原子化设计是一种非常“工程化”的设计方法,对于后台页面,表单类多的页面效果显著。

source:https://atomicdesign.bradfrost.com/


原子化设计的层级理论,如上图所示,从左到右,你就会发现这种逻辑的条理性。从左到右分别为“原子(Atoms)”,“分子(Molecules)”,“组织(Organisms)”,“模板(Templates)”,“页面(Pages)”。原子,一般指UI页面中的颜色,文字,图标,分隔线等等。如下图,左侧为UI界面,右侧则为页面中的原子内容。


分子,则是比原子高一级的结构,如UI中的导航栏,标签栏,搜索框,按钮,弹窗等等内容,都属于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


组织,指由分子构成的列表,内容卡片,入口模块,瀑布流图等等。如下图所示。


模板,原子+分子+组织 组成了模板,也可以理解为原型图。页面,顾名思义则指填充真实内容后的页面,也就是高保真的效果图页面。如下图所示的页面。



002.原子设计理论的特点

· 便于协作,便于维持设计稿的一致性
· 扩展或者维护方便
· 典型的工程师思维在设计上的应用
· 刻板,设计师创意性受限


003.原子设计理论不是万灵药

我们通过原子化设计理论的表述,不难发现,这种积木式的设计方法规整,复用性强,是工程师思维在设计上的典型表现。要说工程师思维好不好,好!真的好! 但是它并不适合于设计初期。

对于大多数设计师来说,一个产品,在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
a.确定设计方向,面向人群
b.确定情绪版,推导颜色等设计风格
c.根据b所述的设计风格确定主视觉及界面
d.品牌延展

不少设计师在听了原子化设计理论后,前期基于将自己所设计的一切进行“组件”的整理,反而丧失了更感性的思考,对于设计师来说,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频繁进行感性和理性的转化其实是对设计不利的。

要知道,你体现在纸面上的东西是图形和文稿,不是一个个的组件。观看者首先观看的便是你的设计是否符合他们的心意,是否“好看”。 如果这个在前期无法达到,那不管你的设计稿再规整,再“原子化”,都逃脱不了不被受众欢迎,视觉不出彩的命运。

所以,我更建议设计师在设计稿定稿之后,再对设计稿中的细节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确定可以复用的组件,去做设计规范总结。这也是一个从“感性设计”到“理性设计”的一个过程,完成这个思维转换,才会成为一个更“成熟”的设计师。


004.我的设计“习惯”

在设计前期,其实我是更偏向于乱写乱画的,所有目标都集中在“图像”本身, 此时我设计稿的图层必然及其混乱,充满了乱七八遭的“未命名”和图层结构。 当然,在这个阶段我也不会做什么“组件(元件)”。

但, 这并不意味着我在设计过程中不规范,因为规范在于心中,比如可以复用的列表,字体字号是多少,颜色是多少,间距是多少,通过一两个页面的实践,是完全可以在心中记住的 。随后的过程,则更多的是复制黏贴而已。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我可以让自己的大脑更多的投入“感性”的区域中,避免过于“理性”打搅自己。

当做完五六页七八页设计稿后,Overview一下设计,找出不太统一的地方,将细节更好的规范起来。

在过稿之前,我是不会去做什么“元件”的,因为你自以为调整一个元件,就可以将所有的地方改掉,但是残酷的修改过程或让自己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很多时候这个列表可能要大改,改的面目全非和之前完全不同,此时组件就完全派不上用场啦。因此, 这个阶段,为了保证感性思维占主导,我大部分时候都在用“复制”和“粘贴”操作。

以过稿为时间节点,过稿后,我会开始规整我的设计稿,将之前乱七八遭的图层进行分组和命名处理,必要的时候会用组件来进行规范。 (Sketch中编辑组件的过程其实并不友好,我要跳转到专有的组件页面对组件进行调整,但是,尴尬的一点在于,此时我无法纵观我的设计稿的整体了。所以,这很不方便。而Figma和XD在这一点上更友好。)

以这个过稿节点作为分隔线,完成自己大脑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个人认为是最有利的。( 注意,我的设计习惯可能并不适合你,但是可以当做一个参考)


005.“原子化”对UI设计师的意义

那么,有人就问“原子化”设计还要不要学了呢?当然要!它对于UI初学者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把模块完全拆解,让初学者一个模块一个模块来学习这些模块的设计样式。

而对于开发工程师的意义,则在于所有的模块都进行了"积木”化处理,直接一个个的搭起来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UIkit。其实UIkit就是设计师思维到开发思维的一个转变过程。

可是,谁又关心过,这些UIkit的风格是如何确定的呢?另一方面,如果所有内容都可以搭积木,那么UI设计师存在的意义也弱的不能再弱了。

而现在,用户越来越对千篇一律的设计感到厌倦,他们渴望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设计创意。而在此基础上, 设计品牌化思维,则更应该成为不少设计师从中阶往高阶进化的一个必要步骤。毕竟,所有的内容都模块化了,那那么多设计师,又有谁比谁更好?

关于设计品牌化思维的建立,可以看我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
[静电干货时间]UI作品没吸引力?用品牌思维来包装你的APP吧!

静电的UI设计教室春期课程已经开放招生,5月初开课。跟着静电一起提升核心竞争力,快速进阶吧。

往期精彩回顾

近期UI设计师招聘职位推荐(第2期)
如何平滑的从Sketch转到Figma,看这篇文!
UI设计师必须收藏的20款超好用Figma插件
小白变大神,大量刻意练习对UI学习者有多重要?
赞!看大神如何用15分钟在Figma中搞定有趣的交互动画
一键切换亮色模式和暗色模式,用Figma搞定!
是的!Figma也可以用时间轴做超级流畅的动画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