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北风吹落雪,忽而已是腊月天。
腊月是农历年中的最后一个月,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段,一进腊月,
“年”以倒计时的脚步临近,年味儿也越来越浓。
当我们迈进腊月门,日子就过得更快了,人们开始忙年,游子归心似箭,寒冷的腊月也因此多了几分生机盎然。
辛苦工作一年的人们,开始感受到家的温暖,故乡的一切随风而至
归心似箭。
腊月,冬季田事已经告竣,故也有“冬闲”之说。
农事已“闲”,
但
人们生活的节奏并未因此而放慢,而是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
腊者,接也,
新故交接,
故大祭以报功也。
自上古时起,人们就在腊月祭祀祖先、参拜神灵。
依照传统,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猎祭”,猎杀野兽,拜神敬祖;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通“猎”。
因此,
“猎祭”
后来就被写为“腊祭”。
明代李先芳的《腊日》
生动地描绘了先民的腊祭风俗:
俗话说:“进了腊月门,五事莫问人”,老祖宗的忠告,一定要知道。
俗话说:“过年不欠债,欠债不过年。”
腊月既不要往外借钱,也不去向别人开口借钱。
腊月便是年底了,人们常说过年是“过年关”,过了这个关口,就是春暖花开的新一年,便是辞旧迎新的新时代。
所以,年底了,该还的债都还上,不该借的钱千万别借。
团圆喜庆的日子里,谁也不欠谁,彼此两清,才能过个好年。
古人说:“腊月不吵架,一吵吵三年。”
一到腊月,农历新年也就进入了倒计时。
为了迎接新年,家里长辈总会叮嘱晚辈,少吵架斗嘴。因为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发生的冲突,会被铭记在心。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在这个时候,凡事都要以和为贵,图个新年吉利。
遇到什么纠纷,少责备多包容,处处心胸宽广;遇到什么难事,少抱怨多体谅,时时心平气和。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大家都想有一个好兆头,腊月不吵架,欢欢喜喜地过新年。
中国传统习俗中讲究:“腊月不搬家,正月不剃头。”
人搬三道空,火搬三道熄,一般人都不会随意搬家。
尤其是忙得不可开交的腊月,此时搬家等于是添乱。
老话还说,腊月搬家穷,腊月里讲究的是财源广进。
腊月,是一年的结尾,凡事都应平平稳稳,日子才能顺顺当当。
民间有谚语:“腊月不建房,七月不挖塘。”
建房修屋从古至今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一定要慎之又慎。
农历腊月里天寒地冻,腊月大家都在筹备过年。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这时打地基盖房子,看着夯实了。
等到来年春天,由于热胀冷缩,房子很容易有裂缝或返潮,质量堪忧。
所以,人们通常宁愿再等几个月,也不愿意在腊月动土建房。
腊月也是祭月,每到腊月人们会祭拜神灵,祈求庇佑。
祭祀之月,各路神仙都在家,最忌讳的就是嘴巴不吉利。
俗话说的好:“宁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宁愿吃得撑一些,也不要说一些过头的话。
进了腊月门,说话要留神,好话多说,坏话不说,家里才能万事顺意,兴旺发达。
腊月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便是腊八。
这一天,
人们往往互赠腊八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康宁。
腊八粥,又称“大家饭”,起源于宋,用红小豆、糯米煮成。
演变至今,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等煮制,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庆贺丰收的习俗。
同时
在这天,
家家户户也会腌制“腊八蒜”。
香喷喷的饺子、配上可口的腊八蒜,醋香蒜碧、别有风味。
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
然后是扫房、写春联等,直到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