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新闻广播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新闻频率官方微信。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新闻广播

中国游客在海上漂流了30多个小时,都经历了什么?他们是如何挺过来的?

上海新闻广播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02-10 11:03

正文

昨天播出的《市民与社会》节目,聚焦马来西亚翻船事故,二十多个中国人在只有五个救生圈的情况下,在海上漂流了30多个小时。目前23名中国游客获救,其中3名不幸遇难,另有5名失踪,其中包括一名10岁的小女孩。没有合格的救生设备,没有水和食物、烈日暴晒、黑暗恐惧、海浪翻滚.....这次海上生存靠什么?有何启示?


沉没船只,一只12人的小快艇


从获救的游客了解到,这艘原本荷载12人的快艇却挤上了31人。船离开码头不久后就发现漏水,疑似超载的双体船在风高浪大的大海中显然难以应对当时恶劣的气象条件。据当地海事部门报告,事发海域当日的浪高达3至5米。


随着船舱里的水越来越多,船体侧翻,大家迫不得已,一个个跳进海里。更为糟糕的是,落水后大家才发现船上的大部分救生衣已失效,无法漂浮。一船人只能勉强靠着船上仅有的5个救生圈求生。


“所有人紧挨着,把水留给孩子”


《新闻联播》1月30日播出了对幸存者杨曜如的采访,她回忆了陷入绝境时,游客们之间如何团结互助。



她回忆说,当时船抛锚了,很快就进了水,差不多三分钟船就翻了。大家在一名船员的帮助下连成一片,漂流待援。



她说,在海上漂浮的时候,所有人紧挨在一起,共享食物和水,每个人只喝一点,把水留给孩子。



有人救身圈破掉,但没有人放手。


杨曜如说,她也想过放弃,但想到母亲和家人,心中就燃起了求生的信念。她也坚信,每天联系的父亲,如果没有她们的消息,会立即致电大使馆求救。



沉船事故发生后,中国驻哥打基纳巴卢总领馆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马来西亚海事执法局的多艘船只,以及空军的空中力量参与搜救行动,临近的文莱也派出直升机参与搜救。最终,杨曜如他们被一艘印度尼西亚渔船发现并救起,随后被送至沙巴州首府哥打基纳巴卢的医院接受治疗,目前均无生命危险。



“我们在一起,就不会那么恐惧”


幸存者小杨说:“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在一起,活下来的几率会比较高,其实大家心里很害怕,但如果所有人围在一起,就不会那么恐惧。如果你一个人在海上漂,我想没有人可以待这么久。”



一位游客和母亲一起,但是母亲在海里溺亡,“我抱着她,给她做人工呼吸,然后一直跟她说话”,“她的尸体越飘越远,很希望那些船员可以帮我打捞”。


一名游客拉着已经溺亡的朋友,一直不想放手,但后来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忍痛放手,让挚友“身”沉大海。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不仅在事发后组织大家自救,还鼓励大家说:“如果不想死就一定要努力!”她三四岁的女儿在妈妈的鼓励下表现的非常坚强,从头到尾都没有哭过。在她妈妈快不行的时候,她自己也快没力气了,但每隔几分钟都会问一遍“妈妈你还好吗?”而妈妈的回答是“你好我就好”。后来,这位年轻妈妈的救生衣坏了,体力也不支,为了不连累大家,带着无尽的不舍,松开了手,消失在海浪里。



在昨天的《市民与社会》的节目中,华师大心理学副教授 李国瑞 说:


恐惧可以导致人合群。黑暗的恐惧让相互不认识的二十个人紧紧的团聚在一起。


他们有活下去的信念,再加上有人站出来组织,这个团就越凝越紧。



这30多个小时中,生死的考验不再只是一瞬,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群陌生人,在这样的生死瞬间被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而这样的相互支持和信念,成为了支撑他们活下去的最大的力量。


这起沉船事件中国游客体现了伟大的人性光辉。他们团结起来,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恶劣的海上条件下,也不抛弃不放弃。



那么,在沉船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


此次事件,让这样一个小众的常识出现在大家面前,下面通过几张图学习一下遇到沉船该如何应对。



这是一个美国老兵传授的几乎失传的溺水自救技巧—用裤子自制救生衣




马来西亚报警和急救电话:0060-999

驻哥打基纳巴卢总领馆领保电话:0060-149857312

驻马来西亚大使馆领保电话:0060-321645301


中国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电话:0086-10-12308 (备用号59913991




编辑:陈靓靓、关晨蕊

来源:央视新闻、绝境求生手册

新闻工匠,打造最有品质的内容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上海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