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国学”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  21 小时前  
哲学园  ·  婆什迦羅一世和他的正弦近似公式 ·  2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罗素:人性的四大欲望 ·  3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罗素:人性的四大欲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外婆的道歉信》: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从做减法开始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6-07 18:12

正文

作者 | · 心然轩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 《遇见》

今天给大家解读的是瑞典作家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 小说 《外婆的道歉信》

这本书看起来像是给孩子们看的童话书,字里行间却充满着大人也曾遗忘的人生哲理。



拥有一位外婆就像拥有一整支军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她都会站在你这边,即使是你的错。事实上,特别是你错的时候。

这句话,出自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畅销小说《外婆的道歉信》。

小说以婆孙间的的温情故事为背景,讲述了7岁小女孩爱莎在外婆去世后,为外婆送去九封道歉信的冒险经历。

收信人包括一只爱吃糖果的大狗,一个总在不停洗手的“怪物”,和一个酗酒的心理医生等等。

读懂外婆写给身边人的一封封道歉信,你就会发现明白:

懂得给人生做减法,是一个人真正走向成熟的开始。



不必要的圈子,退掉

外婆在留给小爱莎的道歉信上写道:

做个与众不同的人,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不应该不同。


在身边人眼里,爱莎是一个“很不正常”的7岁小女孩。

她聪慧异禀,记忆力和专注力惊人,在同龄小孩中显得格外另类,老师甚至劝她要“正常些”才能融入其他小朋友。

为了迎合众人,爱莎不得不小心翼翼伪装自己,隐藏对世界的奇思妙想,企图得到大家的认可。


然而,越是努力合群,爱莎的内心就越是孤独。

晚上她只有溜进外婆的大衣橱,在这个独属于自己的“秘密王国”才能安然入睡。

即便如此,心存偏见的同学仍然对她极尽排挤和压迫。


不被接纳的爱莎,忍不住开始怀疑自己。

外婆却告诉她: “不要在乎那些笨蛋的想法,最优秀的人总是与众不同的。”

跟爱莎一样,外婆也是一位“不称职”的77岁老太婆。

她抽烟、喝酒、带着小爱莎翻墙,行为大胆而疯狂,是旁人眼中“怪异的另类”,不被接纳,但她却从来不在乎。

在帮去世后的外婆送信的过程中,爱莎也逐渐得知了她年轻时的“壮举”:

外婆曾收留了不少难民脱离苦海,数百个被她救活的人,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外婆的使命。

她的人生不曾被人孤立而黯淡,反而因活出自我熠熠生辉。

在外婆的影响下,爱莎逐渐走出阴影,她不再努力合群,而是保护那些同样因“与众不同”被排斥的同学,组成属于他们的朋友圈。

《请停止无效社交》中这样写道:

为别人的欢笑而奔波,又为别人的肯定牺牲自我。你不是在社交,而是在无谓蹉跎光阴。

在爱莎身上,我们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工作中,同事们聚堆在一起聊八卦,为了合群,你不得不凑上去加入;

下班后,你累得只想回家躺平,同事张罗着出去聚餐,你话到嘴边的拒绝最终还是咽了回去;

同伴们征集意见,为了让自己易于相处,你总是说“我都可以”。


很多时候,我们费尽精力融入身边的小群体,渴望被接纳、被肯定、被欣赏,企图用浮于表面的交际来证明自身存在感。

然而,收起个性迎合众人,却未必能得到真正的认可,反而带来了无尽的消耗和拖垮。

舍掉无效社交,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在发光,自会吸引同频之人。


无意义的执念,舍弃

外婆临终前,嘱托出租车司机阿尔夫守护爱莎,并陪她一起向邻居们送达其他道歉信。

阿尔夫总是怒气冲冲,他和弟弟肯特因为一个女人反目成仇,几十年来从不来往。

年轻的时候,兄弟俩同时爱上邻居女儿玛丽。

一番竞争后,玛丽选择了阿尔夫,却因阿尔夫一次迷糊的外遇结束了感情。

没多久,玛丽和弟弟肯特结婚了。

阿尔夫迁怒于肯特的横刀夺爱,也陷入对过去失败的自我谴责,心中装满了恨意。

自此以后,住在楼上楼下的两兄弟老死不相往来,见面也总是争吵。

在每月公寓会议上,阿尔夫对肯特极尽嘲讽:肯特迟到的习惯,对工会的意见,甚至他带来的食物,都让他嫌恶。

被怨气裹挟的阿尔夫,越来越暴躁,开口全是脏话,满脸阴郁与不耐烦。
因为外婆的嘱托,阿尔夫和爱莎开始一起经历送信之旅。

在送信过程中,看到饱受伤痛煎熬的邻居们,一个个对过去释怀,重获新生,阿尔夫深受触动,固守内心多年的执念也开始动摇。

在弟弟突发心脏病住院之后,阿尔夫突感恐慌。

他终于醒悟过来,决定走出囚锢大半生的牢笼,和弟弟握手言欢,也跟自己和解。


有句话说得好:“所有的情绪负债都是思想的漏洞。”

很多时候,放下不意味着你会失去什么,而是你将得到什么。

电视剧《都挺好》中, 由于父母重男轻女,苏明玉的童年受尽委屈。

在一次次苛刻对待后,她愤然离家出走,最终打拼出一番事业,成了苏家最有出息的女儿。

她用冷漠报复曾经带给她伤害的家人,却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对她的精神反噬。

在她心底深处,始终割舍不断对亲情的渴盼。

一直到母亲去世,父亲得了老年痴呆,明玉才终于选择了放下怨恨,将自己从精神的奴役中彻底解放出来。

原谅别人,是为了放过对自己的折磨。

耿耿于怀于过去的芥蒂,执着于过去的伤痛,永远无法真正摆脱那些痛苦。

唯有释怀,才能与自己、与世界和解。


已消失的情感,放下

爱莎在车库里那辆被抛弃的婴儿车里,发现了外婆留给玛丽的道歉信。

玛丽是一个爱管闲事的老太婆。

因为从小缺爱,她在婚姻中卑微求全,对丈夫肯特百依百顺,细心讨好。

但肯特几乎从不在家,每次回来身上总带有女人的香水味,重要节日也联系不上。

玛丽分明清楚原因,但她选择把自己深藏在伪装的谎言里:

“他很忙,他要跟德国人开会,他的飞机延误了,他要去办公室一趟......”

肯特一回家,玛丽总嚷嚷着让他把衬衫扔进洗衣机里,假装没有闻到那令她窒息的香水味。

看似波澜不惊的婚姻实则早已暗礁丛生,玛丽挣扎在痛苦边缘,备受内心的煎熬。


圣诞节的夜晚,肯特突发心脏病,被一个女人送进医院。

当闻到女人熟悉的香水味时,玛丽再也无法伪装,苦心营造的幸福圆满在一瞬间坍塌殆尽。

在她深陷绝望与无助之时,外婆的信就像一束光照进她黯淡的生命:

对不起,我从未对你说过,肯特配不上你,因为你值得拥有更好的,就算你是个老太婆!


玛丽终于清醒过来,接受了这段感情早已名存实亡的残酷事实。

她痛定思痛,收拾行囊独自上路,去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罗曼·罗兰曾说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