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球宏观与市场
第一财经研究院/智库系列公号,定位于跟踪把握全球和中国宏观金融基本面重点和趋势,解析市场热点,求解政策应对方案。第一财经研究院/智库是第一财经旗下的非盈利独立智库研究机构,其宗旨为致力改善经济政策。第一财经是中国领先的财经媒体集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纪念币预约信息  ·  每人10张!蛇钞缩量!二次预约即将开启! ·  12 小时前  
小易说钱  ·  黄金又涨了!这时候该买什么? ·  12 小时前  
纪念币预约信息  ·  开始预约!中国国家队亚冬会纪念银发行! ·  昨天  
小易说钱  ·  家家都有的这套钞,已经涨到两千多了! ·  2 天前  
葛洲坝国际  ·  新的Flag已上线~ ·  3 天前  
葛洲坝国际  ·  新的Flag已上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全球宏观与市场

预言2018丨序言&中国宏观

全球宏观与市场  · 公众号  ·  · 2018-01-02 18:23

正文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杨燕青

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

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

在一切可获信息的前提下,以最科学和开放的方法论,跟踪最前沿的经济、金融和科技变化,力求以最具效率、兼顾公平,并在人类伦理边界附近做出最契合“帕累托改善”的判断。



据说预测是经济学家的专长,但经济学家们又承认,9个经济学家会有10个预测,预测很可能完全不靠谱。因此,每年的岁末年初,当经济学家们和各大媒体纷纷推出自己的预测系列,大众都是将信将疑,对或错犹如猜谜,或者押宝。

第一财经日报创刊14年来,除却特殊情况,我们每年都会推出自己的预测系列。我们相信,预测的基础是经济学或政治学基本模型,但其决定变量是基于经验的判断,甚至是在关键变量上基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分析框架,甚至风险偏好模型的放手一搏。

在过去10余年,我们的预言团队世易时移,我们的分析模型也难言一贯,但我们坚守了第一财经的基本价值观——在一切可获信息的前提下,以最科学和开放的方法论,跟踪最前沿的经济、金融和科技变化,力求以最具效率、兼顾公平,并在人类伦理边界附近做出最契合“帕累托改善”的判断。

我们的判断难言精准,但在2017年,一个可以参考的标杆是——英国《金融时报》在19个问题的考验中对了15个;第一财经的案例是,在20个问题的考验中对了17个。《金融时报》在美国股市、委内瑞拉违约和特朗普的判断中被证明不够精准;而第一财经在中国存款保险基金的首次运用、欧洲难民危机和RCEP谈判3个领域判断失误。在美国股市和特朗普新政的判断中,我们大获全胜。在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PM2.5、美联储加息、美元走势和油价的判断中,我们侥幸取胜。

在战果的鼓舞下,第一财经的2018年预言团队将覆盖范围做了相当拓展,预言的问题从2017年度的20个增加到2018年的46个,涉及中国宏观、金融、民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覆盖了全球地缘政治、经济金融和科技变迁的前沿领域。

金融危机10年后,全球经济复苏强劲、全球主要央行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是主流;然而,全球金融市场积重难返、全球贫富差距空前扩大、社交媒体沟通推波助澜推动的政治民选模式下,全球民粹主义的兴起才刚刚开始,加之几何级数变化量级的科技创新,人类的认知、治理框架和治理手段的应对还远远不足。

而中国的挑战远还不止于此。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后,1990年代的中国改革先驱所描绘的改革蓝图尚未实现,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新变局又将“新时代”的中国置身于前所未有的由全球经济社会新机遇和全球治理新挑战所编织的新格局中,变数扑朔迷离,风险无所不在。我们当然期待中国改革开放有序推进,中国在全球的角色提升有力而稳健。多年以后,历史将证明,2018年的新时代,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1


中国GDP增速是否会降至6.5%以下?

刘昕/文

有可能。但即便如此,2018年中国GDP增速将维持在6.5%下方不远。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的关注点从速度转向质量,但人们依旧会关注实际的增长率水平,毕竟这仍然是当前显示经济增长状况最为综合和可观察的指标。

在对中国经济“新周期”的概念充满争议的2017年,中国GDP增速超出了年初大部分人的预期。从经济结构来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在下降,平稳的消费增长和贸易的大幅改善成为了支撑2017年GDP高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8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与针对地产与金融行业的严监管可能进一步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这并非经济的负面因素,防范金融风险、改善金融资源配置可能释放经济未来的活力。不确定因素可能来自于贸易,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进一步回暖将增加外需,但同样也要防范严重贸易摩擦的风险。


2



地方财力将大幅上升?

陈益刊/文

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匹配的中央-地方财政关系已经成为掣肘中国经济的关键因素,但指望这方面动大手术的人在2018年很可能会继续失望。不过,改革将从容易着手处启动。

十九大报告中将财税改革首要任务确定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其中之一正是结合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税收制度改革和税种属性等,构建共享税为主、专享税为辅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和地方收入体系。

目前中央与地方形成了以共享税为主的分配局面,前三大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均是央地共享税种。

下一步增值税分享比例如何调整将成为焦点。超5万亿元的第一大税种国内增值税收入,目前暂定中央与地方实行五五分成,2018年5月满两年后增值税分成比例会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及其影响,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另外,归属于中央的万亿级税种国内消费税是否会部分划归地方也引人关注。而地方税种也在适度增加,比如2018年即将开征的环境保护税已被归为地方税种。


3



中国将加大降税力度以应对美国税改?

陈益刊/文

这是全球竞争的必然结果,2018年中国将继续实施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负担。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低企业成本的需要;在另一些人看来,这是应对美国掀起国际竞争性减税浪潮的对策之一。

中国减税降费走在其他国家前面。2013~2016年四年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2万多亿元,2017年的减负目标是超过1万亿元。

以大规模减税为主的美国税改即将实施,这必将掀起新一轮全球减税浪潮,包括日本、英国等多国也以减税应对这一冲击,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仍将既定的税制改革步伐,继续实施减税降费。这包括进一步优化增值税政策和税率,适度降低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或者增加研发加计扣除力度等降低税负水平。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也应加快推出,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税负。

除了减税外,降费更加重要。这主要包括逐步推进行政零收费,大幅减少政府定价管理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等。


4



房地产税将列入2018年立法计划?

刘展超/文

没错!房地产政策的长效机制将在2018年落地,争议极大的房地产税将被最终列入立法计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影响楼市的因素主要是土地供应、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长效机制主要会从这三项入手。

当前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较完善,房地产税作为保有环节重要税种,其意义更多在于完善房地产税制结构,而非平抑房价,现在外界赋予其身上的功能和期望过多。为加快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房地产税立法工作有望在2018年实现突破,并列入立法计划。

2018年,房地产市场调控将一改过去以周期性政策为主的局面,更多结构性政策将会出台。土地供应、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是工具和手段,租购并举是方向和目标,通过工具之间的排列组合,来实现预定的目标,这就是长效机制的含义。


5



中国制造业相对竞争力下降的趋势将逆转?

吴越/文

度量中国制造业成本的最好标尺——单位劳动力成本(Unit Labor Cost, ULC)将在2018年继续下行,但制造业相对竞争力将维持基本稳定。

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数是第一财经研究院为了研究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情况,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及其各子行业的竞争力动态而编制的。该指数覆盖了全球18个国家和20个细分产业。ULC的上升往往意味着名义劳动力成本支出上升的速度高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在各国横向比较中,ULC越高意味着竞争力越弱。

中国几乎是唯一一个在金融危机后(2007~2016)出现ULC上升的主要制造业国家,其结果就是相对竞争力的大幅下降。不过从年度数据来看,中国ULC绝对值的水平在2014年出现峰值后已经开始缓慢下滑,趋势将在2018年延续,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劳动报酬增速将仍低于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速度,但这还不足以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相对竞争力水平。


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