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新媒体平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终于知道为什么说俄语不用张开嘴了 ·  昨天  
冷兔  ·  以防你没见过马怎么刹车! ·  2 天前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虫子看到巨猫的景象 -20250206132740 ·  2 天前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大家孤独的时候能不能带上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丁学良:深圳办大学,不缺钱不缺人,缺的到底是什么?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 公众号  ·  · 2017-08-15 20:42

正文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多年来频繁往返于港深两地。作为一名对大学精神有着深入理解,并熟悉中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社会学家,他不仅参与过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办,而且与国内几所大学在深圳的研究生院也多有往来。


丁学良认为,大学异地办学,跟开“分厂”“分店”是不一样的。一个汽车制造厂,从投资建设到生产,三五年就可以完成,生产出来的汽车质量跟总部的可能没有多大区别。但办一所大学的“分店”要复杂得多,大学的“分店”能否与“总店”的水准保持一致,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他还说,深圳办大学,不缺钱,也不缺人,缺的是比北京、上海更加优越的有利于办大学的体制环境。


总第816期《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报道 《深圳能否“山寨”出斯坦福》

★ 深圳:大学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 深圳能不能在高教领域也创造出一个特区来?

——专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

★ 异地办学:大学与城市的合谋


2016年9月18日,南方科技大学开学典礼在广东深圳大学城体育馆举行,南科大迎来1300名新生。图|CFP


深圳能不能在高教领域

也创造出一个特区来?

——专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钱炜

本文首发于2017年8月15日总第816期《中国新闻周刊》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多年来频繁往返于港深两地。作为一名对大学精神有着深入理解,并熟悉中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社会学家,他不仅参与过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办,而且与国内几所大学在深圳的研究生院也多有往来。

在丁学良所著的《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一书中,他将自己界定为“在中国土地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传教士”。 他认为,大学的精神气质根植于不断创新知识的冲动,一流大学应该成为思想的聚宝盆,以及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中枢。

丁学良1992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有十余年“游学世界看中国”的经历。进入21世纪后,他在环太平洋地区从事比较现代化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转型社会、比较发展、全球化和大学制度。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丁学良对近年来深圳的大学发展计划洞若观火。

中国新闻周刊: 根据你的观察,深圳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丁学良: 据我了解,深圳积极办大学已经有好多年了。2000年以后,他们引进了北大、清华与哈工大,创建了三所大学的研究生院。后来又创办了南方科技大学,最近好像又有一系列动作。深圳这么重视发展高等教育,确实是有内在原因的。

2005~2008年,我曾参与过一个国际性项目,研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流动与一个地方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我负责此项目与中国大陆有关的部分。当时我就发现,中国大陆的经济中心与吸引人才之间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 当时我就看到,在中国吸引人才最多的几个经济中心里,深圳是最突出的案例。 这是因为,跟北京、上海拥有大量名牌大学不一样,深圳本地并没有优秀的高等院校,因而它更倚赖于通过吸引外来高端人才来发展自己。

我一直说,深圳是全世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里,在最短时间里吸纳了最大移民群体的城市,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举例说,纽约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但是它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对于深圳这样一个城市来说,它现在最欠缺的,也许就是好的大学,这个缺口太大了,缺的不是一点点。

在发达经济体里,一般每100万~120万人口就有一所高校。深圳也许还算不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但已经接近这个水平,那么至少每200万人口也应该拥有一所高校。深圳现在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了,至少该有十来所高校才对,不管这些高校的规模有多大、层次有多高、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技术学院。

然而,要在很短时间内办这么多高校不大可能。深圳要想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缺陷,引进名牌大学办分校区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些名牌大学有历史积淀,有办学经验,能弥补深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不足。

不过,引进大学办分校区不可能作为深圳发展高等教育的全盘替代方案。 你难以想象,北大、清华最好的教师会放弃北京的条件跑到深圳来。确实,美国最好的大学,绝大部分都不是在中心城市。但是中国的地域差别太大了,再加上体制原因,导致北京集中的资源最多,其中包括最好的大学也都集中在北京。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很难吸引北大、清华最好的老师和研究生过来。因此,北大、清华的分校区是没办法与校本部相比的。

时间越久,这一点我们就看得越清楚。现在是哈工大深圳校区办得最好。哈尔滨曾经是个了不起的地方,但现在整个东北经济都赶不上东南沿海地区,所以那边最好的老师可能会愿意到深圳来。

6月11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举办校园开放日暨2017年招生宣讲会。备考考生排队领取准考证。摄影|《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陈文

中国新闻周刊: 最近有一个新的趋势是,深圳还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大学,与国内大学合作,在深圳办校区、办学院,你对此怎么看?

丁学良: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中国人的收入也比较低,所以对于那时的中国人来说,最好的产品就是“中外合资”的。现在办大学,道理也是类似的。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还不够开放,办大学有很多限制条件,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深圳不缺钱,也不缺人,缺的是比北京、上海更加优越的有利于办大学的体制环境。 深圳当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成为今天的全国一线大都市,靠的是特区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如今,深圳能不能在高教领域也创造出一个特区来?让本土的办学资源都释放出来,以尽快的速度发展高等教育。

另外,高教事业是一个花园,好的花园里什么都应该有,要有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校等等。深圳应当先把本地现有的学校尽量办好。假如本地的学校都办不好,就更不能够指望外地的大学来“开分店”,因为它们不可能把本部最核心、最好的东西搬过来。

大学的异地办学,跟开“分厂”“分店”是不一样的。 一个汽车制造厂,从投资建设到生产,三五年就可以完成,生产出来的汽车质量跟总部的可能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办一所大学的“分店”要复杂得多,大学的“分店”能否与“总店”的水准保持一致,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我最希望看到的,还是深圳本土生长出好学校。

美国的纽约市立大学、加州大学系统是美国公立大学的样板。在这方面,深圳可以参照它们。比如,深圳大学是市立大学,可能在本科生的入学标准上不能提得太高,但可以把少数学科办得非常优秀,同时办好研究生院,而不要太大、太滥。

中国新闻周刊: 你所说的“深圳要提供一个更有利于办大学的体制环境”,其具体内涵是什么?

丁学良: 这其中包含很多内容,最重要的有两条: 一是对大学校长、院长的任命能否通过公开招聘,而不是靠行政任命?二是大学在人事与财务方面能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如果深圳能够真正做到这两点,那就可以看作拥有比其他地方更好的办大学的环境。

当然,要打造高教特区,这个主动权可能更多地不掌握在深圳市政府手里,但深圳可以跟中央政府去争取。深圳市有充分的理由去做这件事。深圳现在提出要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而创新就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 如果深圳能够为创新提供一个有法律与制度保障的环境,那么深圳就会毫无疑问地成为全国的创新中心。对于办大学,道理也是一样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