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 亲子微时光(wulibao23)
年前在街上看到一个小女儿哭得撕心裂肺的,她妈妈就一直在一旁呵斥她,让她不要再哭了。然而,小女孩却哭的更凶了,妈妈只能使出杀手锏“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小女孩即止住,脸红红的,眼睛也红红的,呆了一会后怯怯地跟着妈妈走了。
这种场景似乎再寻常不过,但那令人揪心的声音和之后胆怯的目光却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哭一会呢。一直以来,几乎人人都会教导孩子“不要哭了”,甚至如果是男孩子哭的话,还会被说“不像个男子汉”或者“男生哭多丢人呀”。哭泣,在大家看来,就是懦弱、无能、消极的体现,而爱哭鼻子的小孩子,则更是不懂事的表现。
哭其实是很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也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不会说话婴儿用哭着向父母传递信息,表明自己是是饿了、渴了、热、冷、痛、尿床等,等当父母帮忙解决问题后婴儿也就会停止哭泣了。对于成长期的孩子,依然会用哭来表达痛、恐惧、伤心、不满等情绪。这都是十分合理、正常的,而且通过哭还可以释放这些情绪,于心理、生理健康都有一定的益处。
比如说,如果孩子磕到桌子角了,痛的哇哇大哭,这时候千万不可立即阻止。不要说“不哭不哭,宝贝是最坚强的男子汉”,或者“都是桌子不好,来不哭了咱们打打桌子”。这些看上去没什么不对,实际上是让孩子回避问题,忽视情绪。孩子以后再撞到后不敢说疼,因为怕别人觉得自己不是男子汉,或者是无计可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所以说,有时候孩子哭了,不要急着阻止。
坐在他身边,让孩子先哭一会吧。等孩子哭得没那么难过了,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进行安抚。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会渐渐恢复,也就更有利于家长与孩子进行有效开导、教育。久而久之,孩子会理解更多道理,也能更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就像之前孩子磕到了的事例,父母要先调整自己的情绪。孩子的哭声确实会令很多家长感到头疼,但是一旦带上不良情绪再教导孩子是难免就会变得急躁。然后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明白孩子感到痛苦,此时需要表达。孩子哭得时候,陪在他身边,轻轻对他说妈妈/爸爸知道你很疼,很疼就先哭一会吧。等他基本要平静下来时,再告诉他说,你也知道了撞到桌子角会很疼了,所以以后走路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注意下周围呢,这样以后就不会再撞到了。
孩子哭的时候,是最需要父母关心和帮助的时候。孩子应该有哭的权利,大人尚有时难以抑制哭泣,又怎能苛求孩子忍住泪水。
父母或许可以简单粗暴地阻止孩子哭,却止不他内心的恐惧、担心和害怕。面对孩子哭泣,父母最根本地是要帮助他解决问题。只有真正地与孩子达到共情,鼓励他表达情绪,并耐心安抚和教导,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勇敢坚强。